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考适应性练习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比较研究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田毅鹏 通过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 方法论,而是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 中,很多晢学社会科学名著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20 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性,便选取中国等 国作为参照系展开比较研究,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韦以 中国为“他者”,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是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 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其学术话语具有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倾向。 循着这种路径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 执之处,压抑了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首先,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些 断的歧视性判断。如在现代化起源问题上,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不过 是对西方文明刺激性挑战的被动回应,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缺少中国等国家主体 性的现代化研究,与其说是比较研究,不如说是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 入座。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比较研究潜藏着一些基本的话语预设。例如,在比 较中西社会异同时,动辄称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东方以家族为本位,忽略了中华 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复杂文化体,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真实特 性。最后,这种比较研究遮蔽了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了这些国家和地区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防止以往比较研 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构建新的学术 话语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以下几 个方面。 是基于本土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的界定和诠释,比 如,我国学者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广泛的村镇系统提出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 就是一个基于比较视域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城镇化不是城市元素对农村的简单覆 盖,而是二者之间复杂漫长的互动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是将城市 化研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比较研究再思考后提出的,是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贡 献 二是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学术话语的转换与更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 互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用西方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然后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西方。通过将比较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 得出新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可行的至少是合理的比较研究方法 是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本 土社会,而应放眼世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摆脱话语依附, 需要到海外去做明野调查,拿外国社会当镜子,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构 建学术话语体系 (选自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较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是现代哲学社会科 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山东省烟台市 2018 届高考适应性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比较研究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田毅鹏 通过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 方法论,而是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 中,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20 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性,便选取中国等 国作为参照系展开比较研究,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韦以 中国为“他者”,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是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 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其学术话语具有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倾向。 循着这种路径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 执之处,压抑了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首先,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些 断的歧视性判断。如在现代化起源问题上,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不过 是对西方文明刺激性挑战的被动回应,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缺少中国等国家主体 性的现代化研究,与其说是比较研究,不如说是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 入座。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比较研究潜藏着一些基本的话语预设。例如,在比 较中西社会异同时,动辄称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东方以家族为本位,忽略了中华 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复杂文化体,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真实特 性。最后,这种比较研究遮蔽了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了这些国家和地区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防止以往比较研 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构建新的学术 话语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以下几 个方面。 一是基于本土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的界定和诠释,比 如,我国学者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广泛的村镇系统提出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 就是一个基于比较视域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城镇化不是城市元素对农村的简单覆 盖,而是二者之间复杂漫长的互动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是将城市 化研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比较研究再思考后提出的,是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贡 献。 二是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学术话语的转换与更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 “互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用西方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然后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西方。通过将比较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 得出新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可行的至少是合理的比较研究方法。 三是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本 土社会,而应放眼世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摆脱话语依附, 需要到海外去做明野调查,拿外国社会当镜子,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构 建学术话语体系。 (选自 2017 年 6 月 1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比较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是现代哲学社会科 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B.为了压抑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有意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 C.以西方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只是按照西方的学术话语 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比较研究 D.只要有效防止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就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 觉和理论自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段明确了比较硏究的本质属性,并以韦伯的比较硏究为例,指出西方现代哲 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不足。 B第段从三个角度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自 然而然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呼吁 C.第段为构建彰显我们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有效建议,其中关 键是摈弃西方已有的做法,到国外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D.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剖析问题一语中的,解决问题建议 中肯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事实论证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认为西方才是现代化的起源,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 的发生,这一观点是偏执的、武断的、带有歧视性的。 B.“城镇化”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虽然与西方的“城 市化”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化理论的范畴。 C.进行中西社会异同的比较研究时,采用“互为参照系”的方法能有效防止话语 预设带来的弊端,比较准确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真实特性 D.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要遮 蔽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凹之月 张炜 不知多少次,夜晚,当我抬头看到这个山凹,山凹上方正升起一轮晶莹的明月, 它的四周,就是那清敝湛蓝的夜空;一丝风也没有,清清的,冷冷的。 我心中常常蓦然一动,闪电一样的感激从心上划过。于是我再也不能平静。 简直是一丝不差的移植,从远方将整个的一个山凹,不,将整个的一幅夜色 和图画,移植到了这座城市的东南方,它靠近我现在的居所。我觉得这是上帝对 我的莫大恩惠,它时时告诉我:在艰难时日里曾长久地凝视着这样一座山凹 是的,20年前的流浪之途上,我在一个山间作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得以免除 饥寒交迫的生活。我做夜班,每天夜晚从居所走出,涉过村中那条小河,一抬头 就看到了这样的山凹一一它上面是刚升起不久的月亮 山间作坊就在山凹下边 多少年过去了,山凹之月在我心中却是永不消逝的图画,它搭救了我,挽救了我 不幸的少年…后来,直到几年之后,我才翻过那座山凹,走上了人生的另一里 程 记得这个苦命的作坊烧了两次大火 第一次大火烧得可怕,屋顶全部燃成了红色。作坊的东西刚刚抢出一半,大势逼 人。他们再不敢扑进燃烧的作坊了,那时我突然想到作坊是我的命,就像自己的
B.为了压抑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有意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 C.以西方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只是按照西方的学术话语 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比较研究 D.只要有效防止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就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 觉和理论自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段明确了比较研究的本质属性,并以韦伯的比较研究为例,指出西方现代哲 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不足。 B 第段从三个角度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自 然而然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呼吁。 C.第段为构建彰显我们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有效建议,其中关 键是摈弃西方已有的做法,到国外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D.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剖析问题一语中的,解决问题建议 中肯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事实论证等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认为西方才是现代化的起源,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 的发生,这一观点是偏执的、武断的、带有歧视性的。 B.“城镇化”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虽然与西方的“城 市化”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化理论的范畴。 C.进行中西社会异同的比较研究时,采用“互为参照系”的方法能有效防止话语 预设带来的弊端,比较准确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真实特性 D.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要遮 蔽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山凹之月 张炜 不知多少次,夜晚,当我抬头看到这个山凹,山凹上方正升起一轮晶莹的明月, 它的四周,就是那清敝湛蓝的夜空;一丝风也没有,清清的,冷冷的。 我心中常常蓦然一动,闪电一样的感激从心上划过。于是我再也不能平静。 ——简直是一丝不差的移植,从远方将整个的一个山凹,不,将整个的一幅夜色 和图画,移植到了这座城市的东南方,它靠近我现在的居所。我觉得这是上帝对 我的莫大恩惠,它时时告诉我:在艰难时日里曾长久地凝视着这样一座山凹…… 是的,20 年前的流浪之途上,我在一个山间作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得以免除 饥寒交迫的生活。我做夜班,每天夜晚从居所走出,涉过村中那条小河,一抬头 就看到了这样的山凹——它上面是刚升起不久的月亮。 山间作坊就在山凹下边。 多少年过去了,山凹之月在我心中却是永不消逝的图画,它搭救了我,挽救了我 不幸的少年……后来,直到几年之后,我才翻过那座山凹,走上了人生的另一里 程。 记得这个苦命的作坊烧了两次大火。 第一次大火烧得可怕,屋顶全部燃成了红色。作坊的东西刚刚抢出一半,大势逼 人。他们再不敢扑进燃烧的作坊了,那时我突然想到作坊是我的命,就像自己的
肉体被点燃了一样,我不顾一切地腾跳起来,独自冲了进去。我在啊啊下落的火 炭中跑动,背上、脚上,到处都挨了燃烧的东西。可是我对灼痛浑然不觉,只拼 命向外抢。紧接着,更多的人也跟我扑进了火海之中… 第二次大火,我恰巧不在。就像第一场大火一样,那些救火者在半夜里呼号着, 勇敢无比。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山村妇女,为了抢出一团熊熊燃烧的股线,竟然 路抓牢了这个炽亮的火球,一口气跑到小河边,把它投入水中。结果她整整一条 手臂都烧坏了。 这就是那个山凹下作坊的真实故事 很久了,我到更远的远方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山村。我越来越没有勇气回到 那个山凹,心里装满了对它的亏欠。 面对此地的山凹之月,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常常纠缠着,交错在一起… 我明白更好和更重要的,是叮嘱自己,是能够在这山凹之月面前感到惶恐和惊怵, 是那闪电般的感觉还能回到心上一一我将因此而不会毁损。 我最后离开时简直是逃脱一般。美丽而苦难的山地装满了恐惧。我不敢更久地逗 留,我必须逃开。 至此,我又重新恢复了一个流浪者的形象。 无论我走到哪里,山凹上方那轮像水洗过一样的月亮都随我移动,凝视着我,跟 住了我。它似乎在提醒我从哪里来,让我一如从前,在灵魂深处没有一丝一毫的 改变 那一天我仿佛听到了呼吸,一颗心都要急得跳出。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向着北方, 我的故乡奔跑。 我不顾一切地奔跑。头发被风吹乱了,衣服被荆棘划破了,鞋子脱落了,可是都 没有停止。翻山越岭向北,一直向北。月亮升起来,很快跟住了我一一它大概不 愿让我一个人孤寂地赶这么远的山路。 它伴随我飞一样来到了平原,来到了海边荒原 我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一次长长的奔跑让我至今回想起来就要感激得流泪。漫游之路上只有月亮陪伴 我。我停留它亦停留;我飞奔它亦飞奔:我痛苦,它就流下大滴的泪珠。 今天今夜,我来到了这个城郊,却站在了昨日的山凹之下。 山凹上方还是它,在那儿注视我。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凹之月“既是笼罩全篇的文眼,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文中反复提到“山 凹之月”,首尾呼应,贯穿始终,使行文紧凑,不枝不蔓 B.尽管收留作者的那个小山村给了作者温饱和难忘经历,但作者还是从那儿逃 离:后来作者不顾一切回到故乡,因为故乡给他的精神抚慰远多于小山村。 C.作者面对山凹之月时内心充满的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等各种感情,看似彼 此矛盾,实际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 D.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山凹之月对自己的恩惠,山凹之月 能时刻提醒作者把握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忘根本,不改初衷。 5.文中为什么要详写作坊的两次遭火?试分条作答。(5分) 6.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肉体被点燃了一样,我不顾一切地腾跳起来,独自冲了进去。我在啊啊下落的火 炭中跑动,背上、脚上,到处都挨了燃烧的东西。可是我对灼痛浑然不觉,只拼 命向外抢。紧接着,更多的人也跟我扑进了火海之中…… 第二次大火,我恰巧不在。就像第一场大火一样,那些救火者在半夜里呼号着, 勇敢无比。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山村妇女,为了抢出一团熊熊燃烧的股线,竟然一 路抓牢了这个炽亮的火球,一口气跑到小河边,把它投入水中。结果她整整一条 手臂都烧坏了。 这就是那个山凹下作坊的真实故事。 很久了,我到更远的远方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山村。我越来越没有勇气回到 那个山凹,心里装满了对它的亏欠。 面对此地的山凹之月,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常常纠缠着,交错在一起…… 我明白更好和更重要的,是叮嘱自己,是能够在这山凹之月面前感到惶恐和惊怵, 是那闪电般的感觉还能回到心上——我将因此而不会毁损。 我最后离开时简直是逃脱一般。美丽而苦难的山地装满了恐惧。我不敢更久地逗 留,我必须逃开。 至此,我又重新恢复了一个流浪者的形象。 无论我走到哪里,山凹上方那轮像水洗过一样的月亮都随我移动,凝视着我,跟 住了我。它似乎在提醒我从哪里来,让我一如从前,在灵魂深处没有一丝一毫的 改变。 …… 那一天我仿佛听到了呼吸,一颗心都要急得跳出。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向着北方, 我的故乡奔跑。 我不顾一切地奔跑。头发被风吹乱了,衣服被荆棘划破了,鞋子脱落了,可是都 没有停止。翻山越岭向北,一直向北。月亮升起来,很快跟住了我——它大概不 愿让我一个人孤寂地赶这么远的山路。 它伴随我飞一样来到了平原,来到了海边荒原。 我回到了亲人身边。 这一次长长的奔跑让我至今回想起来就要感激得流泪。漫游之路上只有月亮陪伴 我。我停留它亦停留;我飞奔它亦飞奔:我痛苦,它就流下大滴的泪珠。 今天今夜,我来到了这个城郊,却站在了昨日的山凹之下。 山凹上方还是它,在那儿注视我。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凹之月“既是笼罩全篇的文眼,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文中反复提到“山 凹之月”,首尾呼应,贯穿始终,使行文紧凑,不枝不蔓。 B.尽管收留作者的那个小山村给了作者温饱和难忘经历,但作者还是从那儿逃 离:后来作者不顾一切回到故乡,因为故乡给他的精神抚慰远多于小山村。 C.作者面对山凹之月时内心充满的感念、恐惧、亏欠和怜惜等各种感情,看似彼 此矛盾,实际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 D.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山凹之月对自己的恩惠,山凹之月 能时刻提醒作者把握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忘根本,不改初衷。 5.文中为什么要详写作坊的两次遭火?试分条作答。(5 分) 6.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姜洁 “百佳书记国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 思念你”……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各种形式怀念他,寄托哀 思。“听闻他的噩耗像失去亲人一样悲恸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干 部群众的爱戴。 他爱百姓一一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钟巧珍是出名的老上访户,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廖俊波到政和县后, 多次亲自接待钟巧珍,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多次对她的信访件作出批示。在廖俊 波的努力下,双方纠纷成功调解。“没有廖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天天告状,他 是我的大恩人!”一提起廖俊波,钟巧珍就很激动。 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正在 米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突然出現在面前。“这样的茶现在釆有点可惜 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 俊波既帮助年迈的余婆婆干了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2013年5月,东洞村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和他们拉起家常:“最 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吗?”村民直言,村里人喝山泉水,但一下雨泉水就变 浑。廖俊波当场就给住建局负贡同志打电话。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过滤池在山 泉边建成,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了。 他爱干部一一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早年,余道宗的女儿突发疾病,他却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廖俊 波带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 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前些年省里支拔我们一台新的 迈腾车,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坚持让给我坐。他总是什么事都先想着 别人。 魏敦盛说,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他常常借故“开溜”,让 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技出 去。”他总这么说。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暴、一线使用。2011 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千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 和基层一线。 他爱家人一一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爸爸很少发言,但是偶尔空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 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今年3月4日,女儿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 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 足现状一一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妻子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县委办主 任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晚上10点多钟才 急匆匆往回赶,趁着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和 我们一起去赶飞机,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姜洁 “百佳书记国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 思念你”……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各种形式怀念他,寄托哀 思。“听闻他的噩耗像失去亲人一样悲恸。”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干 部群众的爱戴。 他爱百姓——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钟巧珍是出名的老上访户,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廖俊波到政和县后, 多次亲自接待钟巧珍,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多次对她的信访件作出批示。在廖俊 波的努力下,双方纠纷成功调解。“没有廖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天天告状,他 是我的大恩人!”一提起廖俊波,钟巧珍就很激动。 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2015 年 4 月的一个下午,正在 米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突然出現在面前。“这样的茶现在釆有点可惜 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 俊波既帮助年迈的余婆婆干了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2013 年 5 月,东洞村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和他们拉起家常:“最 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吗?”村民直言,村里人喝山泉水,但一下雨泉水就变 浑。廖俊波当场就给住建局负贡同志打电话。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过滤池在山 泉边建成,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了。 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早年,余道宗的女儿突发疾病,他却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廖俊 波带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 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前些年省里支拔我们一台新的 迈腾车,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坚持让给我坐。他总是什么事都先想着 别人。” 魏敦盛说,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他常常借故“开溜”,让 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技出 去。”他总这么说。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暴、一线使用。2011 年 6 月至 2016 年 3 月提拔使用的 128 名千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 和基层一线。 他爱家人——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爸爸很少发言,但是偶尔空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 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今年 3 月 4 日,女儿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 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 足现状——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妻子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县委办主 任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晚上 10 点多钟才 急匆匆往回赶,趁着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天早上 5 点,他又和 我们一起去赶飞机,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他跟林莉说:“我 工作忙,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爸妈买东西、发信息 3月18日下午,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回单位继续开会。林莉劝道:“雨 下这么大,会议就不能推一推?”“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 与妻子深情道别。 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 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选自201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处理钟巧珍上访一事中,廖俊波主动了解情况,多次作出批示:钟巧珍深受 感动,主动作出让步,最终矛盾成功化解、问题圆满解决 B.廖俊波非常关心干部政治上的进步,经常创造机会,让一线干部跟上级领导面 对面汇报交流,有七成干部因这种形式得以提拔 C.廖俊波主动进村了解民生疾苦,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文章赞扬了他的勇于作为, 又隐晦地批判了某些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懒作为。 D.廖俊波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当,这固然得益于他的用心呵 护,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8.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导语部分从人们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廖俊波写起,表达了人们对其因公狗职的 悲恸与怀念,点明了“爱”的主题,自然引出下文。 B.“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说明廖俊波赢得了群众对 他的信赖与爱戴,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C.文章结尾部分记叙了廖俊波殉职之前与妻子林莉的对话,意在渲染夫妻之间依 依不舍的深情,强调依依惜别“竟成永别",更易打动读者。 D.文章正文部分多通过当事人之口对廖俊波的生前事迹进行追忆,既符合人物通 讯讲求真实的特点,又便于人们抒发真情实感,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E.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对正文部分进行架构,标题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从“爱 百姓”“爱干部”“爱家人”三方面展现了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9.廖俊波的“大爱人生",对党员干部来说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 概括。(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 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 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 自昔天下无二姓并兴,且梁、河内、建昌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 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又陛下二十孙,无尺土封,非长久计也。请以都督府要 州分而王之,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藩屏皇家。”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 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明年,复谏曰:“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 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 忘母子之恩,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诚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他跟林莉说:“我 工作忙,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爸妈买东西、发信息。” 3 月 18 日下午,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回单位继续开会。林莉劝道:“雨 下这么大,会议就不能推一推?”“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 廖俊波笑着 与妻子深情道别。 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 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选自 2017 年 4 月 18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在处理钟巧珍上访一事中,廖俊波主动了解情况,多次作出批示:钟巧珍深受 感动,主动作出让步,最终矛盾成功化解、问题圆满解决。 B.廖俊波非常关心干部政治上的进步,经常创造机会,让一线干部跟上级领导面 对面汇报交流,有七成干部因这种形式得以提拔。 C.廖俊波主动进村了解民生疾苦,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文章赞扬了他的勇于作为, 又隐晦地批判了某些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懒作为。 D.廖俊波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当,这固然得益于他的用心呵 护,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8.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导语部分从人们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廖俊波写起,表达了人们对其因公狗职的 悲恸与怀念,点明了“爱”的主题,自然引出下文。 B.“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说明廖俊波赢得了群众对 他的信赖与爱戴,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C.文章结尾部分记叙了廖俊波殉职之前与妻子林莉的对话,意在渲染夫妻之间依 依不舍的深情,强调依依惜别“竟成永别",更易打动读者。 D.文章正文部分多通过当事人之口对廖俊波的生前事迹进行追忆,既符合人物通 讯讲求真实的特点,又便于人们抒发真情实感,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E.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对正文部分进行架构,标题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从“爱 百姓”“爱干部”“爱家人”三方面展现了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9.廖俊波的“大爱人生",对党员干部来说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 概括。(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 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 闻虞舜褰裳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 自昔天下无二姓并兴,且梁、河内、建昌诸王,以亲得封,恐万岁后不能良计, 宜退就公侯,任以闲简。又陛下二十孙,无尺土封,非长久计也。请以都督府要 州分而王之,且择立师傅,养成德器,籓屏皇家。”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 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明年,复谏曰:“臣闻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虽居正统实唐旧基日前 太子在谅暗相王非长嗣唐祚中弱故陛下因以即位。今太子年德已盛,尚贪有大宝, 忘母子之恩,以据神器,何旅颜面见唐家宗庙哉!臣谓天意人事,还归李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