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2019年10月4日)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 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 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 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 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 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语文试题 (2019 年 10 月 4 日)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 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 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 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 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 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 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 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 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 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 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 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 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 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 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 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 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剌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 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 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 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 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B.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C.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 式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 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 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 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 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 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 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 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B.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C.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 式。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 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 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 育思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 实现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 会的文化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 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硏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 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 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硏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 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 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 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 育思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 实现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 会的文化素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 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 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 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 产物。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要做真正 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 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 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 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 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 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 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开拓进取,填补
空白,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空白, 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 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 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 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 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 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 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 35 个项目中 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 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内容不符合中医药创新所坚持的原则的一项是(3 分)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C.“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D.“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示的总思路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要“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的申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 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 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淸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 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 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进行 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 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 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 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 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
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中医药创新应坚持四大原则。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 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的申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 35 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 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 20 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 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 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 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 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进行 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 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 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 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 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