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 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 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 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 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 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 “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 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 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 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 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 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 相 【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 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 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 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 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 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 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 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 生口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 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 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 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 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 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 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 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6 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 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 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 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文肃观察人物多像 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 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 “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 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 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皇帝点头称是。另一天又递呈 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主判官 回答说:“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 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 相。 【东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 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 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 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 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 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 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 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 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2】 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 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3】。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 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4】。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 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 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 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 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 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 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 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谓诗有工拙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无与:无关 孰为流弊而衰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人籁一日不绝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1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古云天道十年而亠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 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 子的诗歌主张。(4分) ① 14.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 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分)
7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 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 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 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 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1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分) 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 子的诗歌主张。(4 分) ① ② 14.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 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