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编一议论文 【2013东城一模】(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21-23题。(共9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 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 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 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 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 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e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 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 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 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 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 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 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一—这能算得上聪 明吗?—一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 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 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 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 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 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②要了解你自己!③要欣赏你自己
2013 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一模试题汇编—议论文 【2013 东城一模】(三)阅读《知足知不足》,完成 21—23 题。(共 9 分)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 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 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 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 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 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 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 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 简意赅,回味无穷。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 “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 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 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 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 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 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 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 ”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 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 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 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 ②要了解你自己! 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懺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 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4分。“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 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3分) 【2013西城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 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一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 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 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 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 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 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 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 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 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 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 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 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 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共 4 分。“知足”2 分,“知不足”2 分) 22.②(共 2 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 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共 3 分) 【2013 西城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0-22 题。(共 8 分) ①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 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 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 ②【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 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 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 ③【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 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 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 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 ④【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 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 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 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 ⑤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 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 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 分) 21.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 分)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 分) 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 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 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或: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2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 述。(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甲】处应填:C【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A(3分。每空1分) 【2013朝阳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2-24题。(共8分) ①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 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 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②五花八门的“电视神剧”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神勇无敌,日本军人暴虐无能。乍一看 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③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 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 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既是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是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 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④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⑤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电 视剧要使观众心安理得地获得这种满足,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 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 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⑥但是武打、警匪与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 文艺作品就接近于暴力刺激。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变为纯粹的娱乐品 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于是暴力的对象无论是当 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还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或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 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⑦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为落后 甚至愚昧。今天,“抗日神剧”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当年的神话终于 上演。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摘自《人民日报》) 2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2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参考答案: 20.我们要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或:熟读自己喜爱的好书,受益必定多多。)(2 分) 21.首先指出人们对读书三重境界认识的一个误区,然后强调熟读之重要,从而引出下文对熟读的具体论 述。(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2.【甲】处应填:C 【乙】处应填:B 【丙】处应填:A(3 分。每空 1 分) 【2013 朝阳一模】(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2-24 题。(共 8 分) ①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 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 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②五花八门的“电视神剧”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神勇无敌,日本军人暴虐无能。乍一看, 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③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 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 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既是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是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 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④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⑤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电 视剧要使观众心安理得地获得这种满足,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 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 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⑥但是武打、警匪与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 文艺作品就接近于暴力刺激。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变为纯粹的娱乐品, 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于是暴力的对象无论是当 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还是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或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 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⑦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为落后 甚至愚昧。今天,“抗日神剧”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当年的神话终于 上演。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摘自《人民日报》) 2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 分) 2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
24.分析文章第⑤-⑦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22.谷案要点:①引出论述的话题:抗日神剧。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3.答案:“抗日神剧”要有基本的公共理性。(3分) 24谷案示例:首先,论述武打、警匪电视剧要把欲望与道德和谐融合的原因;其次,论证了“抗日神剧” 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实质是暴力刺激;最后,指出“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 共3分。“首先”“其次”“最后”各1分) 【2013丰台一模】(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2题。(共7分) ①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如今,“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 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可见,这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②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③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 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身亡,作为弟弟仍不忘把工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 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 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 ④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 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线:【丙】对于宁愿 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变的底线。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 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 ⑤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 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官就会草菅人命……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颠覆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 ⑥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 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 得以延续。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 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21.阅读文章②-⑤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3分) 正面论证: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提出中心论点:① 反面论证:
24.分析文章第⑤-⑦的论证过程。(3 分) 参考答案: 22.答案要点:①引出论述的话题:抗日神剧。 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共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23.答案:“抗日神剧”要有基本的公共理性。(3 分) 24.答案示例:首先,论述武打、警匪电视剧要把欲望与道德和谐融合的原因;其次,论证了“抗日神剧” 不顾基本的公共理性,实质是暴力刺激;最后,指出“抗日神剧”产生的原因。 (共 3 分。“首先”“其次”“最后”各 1 分) 【2013 丰台一模】(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 21-22 题。(共 7 分) ①底线原本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如今,“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 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职业底线等等。可见,这里所谓“底线”是一个伦理学术语, 是指人无论何种原因处于怎样的境遇中,都需要遵守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②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③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帮别人垫钱买彩票,中大奖后分文不取的赵书兵;抱起血泊中的小 悦悦,向周围人呼救的陈贤妹;哥哥遭遇车祸身亡,作为弟弟仍不忘把工资发给工人兄弟们的孙东林…… 他们是普通人,也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事,然而,依靠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作出的选择却使他们于平 凡中彰显了人格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他们的那种对于做人底线的坚守。 ④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甲】对于宁赴清流、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而言,以身殉国是他至死 捍卫的心灵底线;【乙】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而言,保持自身操守是他心灵的底线;【丙】对于宁愿 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而言,捍卫民族尊严是他心中至死不变的底线。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他们 才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生命逝去,也为后人所敬仰。 ⑤相反,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 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官就会草菅人命……这种“恶的蔓延”,会侵蚀社会的道德良知,甚至颠覆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 ⑥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 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 得以延续。只要每个公民、每个行业都坚守底线、为善去恶,我们的社会就能构筑起更为坚实的道德基础, 焕发出更有底气的道德自信。 21.阅读文章②-⑤段,梳理论证过程并填空。(3 分) 正面论证:道德良心是最基础的一道底线 提出中心论点: ① ② 反面论证: ③
22.请选出第④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4分) 不恰当的论据是』,(填序号即可)原因 参考答案 21.答案示例:①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②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⑧没有底线会给社会 带来的不良后果(危害)。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答案示例:乙(1分)本段的分论点是:民族道义是最祟高的一条底线。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的 原因是要保持自身的节操,不向权贵低头,不能证明本段的分论点。(3分) 评分标准:共4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3石景山一模】(三)阅读《学会摆脱》,完成2022小题。(共8分) 学会摆脱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 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 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 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 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 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 ②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 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③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摆脱摇篮,摆脱爬行,摆脱乳齿,摆脱童声,然后才能一点点长 大。长大后,需要摆脱的东西就更多,剪不断,理还乱,你必须独立面对并设法摆脱。 ④摆脱需要力量,跑得快,才能摆脱追赶。非洲草原有一种猎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为食。但它的 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维持100米左右。而健壮的羚羊在这个距离内比它跑得还快,且耐力更强。当猎 豹风驰电掣般发起攻击时,羚羊同样风驰电掣般逃避,只要100米内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摆脱厄运 ⑤摆脱需要智慧,方法得当,才能摆脱纠缠。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 有一次,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阵,老霍采取纠缠战术,一旦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 将对方搂住。搂得泰森火冒三丈,无法摆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块,痛得老霍满台蹦高。 这下子,泰森表面上是摆脱了对手的纠缠,结果却是受到了严厉处罚,丢了奖牌,更丢了面子。 ⑥摆脱需要意志,挺得住,才能摆脱困境。张学良年轻时,曾经吸毒。深受其害后,决心戒毒,但当 时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挺过毒瘾发作时难以忍受的折磨,才可能慢慢恢复正常。于是,他命人把自己五 花大绑在床上,牢固得丝毫不能动弹。他又严令卫士荷枪实弹把住门口,不管他难受得如何嘶喊号叫,任 何人不许动他,违者格杀勿论。靠着这近乎残忍的举措,他硬是挺过了那翻江倒海、撕心裂肺的痛苦,终
22.请选出第④段中使用不恰当的论据并说明原因?(4 分) 不恰当的论据是 ,(填序号即可)原因 参考答案: 21.答案示例:①人生在世,必须有自己坚守的底线②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③没有底线会给社会 带来的不良后果(危害)。评分标准:共 3 分。每空 1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答案示例:乙(1 分)本段的分论点是:民族道义是最崇高的一条底线。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的 原因是要保持自身的节操,不向权贵低头,不能证明本段的分论点。(3 分) 评分标准:共 4 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013 石景山一模】(三)阅读《学会摆脱》,完成 20-22 小题。(共 8 分) 学会摆脱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 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 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 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 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 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 ②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 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③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摆脱摇篮,摆脱爬行,摆脱乳齿,摆脱童声,然后才能一点点长 大。长大后,需要摆脱的东西就更多,剪不断,理还乱,你必须独立面对并设法摆脱。 ④摆脱需要力量,跑得快,才能摆脱追赶。非洲草原有一种猎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为食。但它的 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维持 100 米左右。而健壮的羚羊在这个距离内比它跑得还快,且耐力更强。当猎 豹风驰电掣般发起攻击时,羚羊同样风驰电掣般逃避,只要 100 米内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摆脱厄运。 ⑤摆脱需要智慧,方法得当,才能摆脱纠缠。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 有一次,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阵,老霍采取纠缠战术,一旦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 将对方搂住。搂得泰森火冒三丈,无法摆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块,痛得老霍满台蹦高。 这下子,泰森表面上是摆脱了对手的纠缠,结果却是受到了严厉处罚,丢了奖牌,更丢了面子。 ⑥摆脱需要意志,挺得住,才能摆脱困境。张学良年轻时,曾经吸毒。深受其害后,决心戒毒,但当 时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挺过毒瘾发作时难以忍受的折磨,才可能慢慢恢复正常。于是,他命人把自己五 花大绑在床上,牢固得丝毫不能动弹。他又严令卫士荷枪实弹把住门口,不管他难受得如何嘶喊号叫,任 何人不许动他,违者格杀勿论。靠着这近乎残忍的举措,他硬是挺过了那翻江倒海、撕心裂肺的痛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