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①远胜常人之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史前墓葬中存在的厚 葬幼女的习俗,像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座有葬具的墓为 四岁的女孩所有,随葬品也非常丰富和精致。在元君庙墓 地上则发现,两幼女二次合葬墓,其中在一具骨架头部发现骨 珠785颗;另外,M420的合葬墓中,一幼女的随葬骨珠竟达 1147颗。厚葬幼女的文化背景至今未明,但厚葬这一现象则 是不可否认的。②到了阶级社会之后,统治者占有大量的物质 财富,并常常将这些财富的很大一部分随葬于自已的墓室之 中。发掘于1976年的安阳小屯村的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 偶“妇好墓",不仅有殉人十六人,殉狗六只,还有随葬的青铜 器四百六十余件,玉石器七百五十余件,骨牙器五百六十多 件,陶器11件,海贝六千八百余枚。试想,在三千多年前的 社会,死后要敛聚这么多财产随葬,若没有信仰和习俗推动, 是很难完成的。加上“妇好不过是武丁诸妇之一,那么,诸如 武丁之类的商王陵,随葬器物更丰富,这就决不会仅是一种推 论。可惜当时的王陵大都已被盗掘,无从得知了。 但是,我们从《晋书·索绯传》的一段回答晋帝的问话中, 可以知晓过去帝王都是厚葬的。传载,三秦人尹桓、解武等数 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绯日:汉陵中物何乃多 耶?’绯对日:‘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 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汉武帝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 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 帛委积,珠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索琳的回答,意思是汉 ①《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63-6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③参见《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制以三分之一贡赋藏于山陵,汉武帝的茂陵因为武帝在位长 久而随葬物已难以存放,霸杜二陵的珍宝比之茂陵,要算是俭 约的了。正是这种厚葬的习俗或制度,不仅为封建帝王统治者 所实行,而且还推动或影响民间实行厚葬。上文说到儒家的厚 葬思想,很大一部分即来源于对现实的肯定。 春秋厚葬风与诸子薄葬论 从原始社会到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厚葬之风盛行,并 将之与仁、义、孝相结合,所谓“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 多,文绣必繁,丘陵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 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伦组节约,车马藏 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 寝而埋之。”①可知诸侯与平民一样,都在尽力厚葬。正是鉴于 这样一种现实,墨子庄子等人看到厚葬的危害积极提倡 薄葬。 墨子的短丧薄葬思想是从当时的厚葬久丧现实出发,以 驳论的方式加以体现的,集中在他的《节葬》篇之中。②他针对 当时社会的厚葬久丧,从“富贫"(不能使贫者变富)众寡(不 能使人民增多)、“定危或治乱”以及不能禁止大国攻打小国和 将受到上帝、鬼神祸罚五个方面,严厉批评了厚葬久丧的危 害。同时,他也针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厚葬久丧是圣王之道的说 法,加以澄清,墨子说: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 阴。衣衾三领,彀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犯而后哭,满坎无封,已 ①②〈墨子·节葬下》
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衣衾三领, 穀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 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 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 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三圣壬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 王之道。墨子认为,三王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并非无力厚葬 根本原因是他们认识到厚葬久丧不利天下人民,也不利众寡 定危或治乱,但是社会上盛行厚葬是不争的事实呀。为此,墨 子认为,这是风俗习惯使然。他举例说,越东有核沐之国,他们 总是把头生子杀来吃掉,称此为宜弟;而他们的父亲去世后, 则把母亲抛弃野外,认为她是鬼妻,不可以居住在一起。楚国 南部的炎人国,父母去世后,待他们腐化,并去掉腐肉之后,埋 葬骨殖,这样才算得是孝子。秦国西面的仪渠国,则行火葬,否 则,也不是孝子。这些例子说明,不同的丧葬是习惯使然,并非 是圣王之道。既然厚葬久丧无益于“富贫”、众寡"、“治乱"等 等,那就应该改变而实行薄葬。为此,墨子提出了自己薄葬的 规范,日 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 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 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 墨子提倡薄葬,根本上是从“利"的目的出发,具有明显的社会 功利目的。庄子则从自身出发,表现得更为豁达和具有自然主 义精神。他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①《庄子集释》内篇,人间世第四)、《列御寇第三十二》。 15
他自己临死前就嘱咐弟子薄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 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①为此, 弟子们担心地说,你这样要被乌鸦和鹞子吃掉的呀。庄子回答 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意思是说,露天葬要被乌鸦、老鹰吃掉,土葬则被蝼蛄、蚂蚁吃 掉,非得要从乌鸦、老鹰嘴里夺过来与蝼蚁吃,太不公平。庄子 更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去陪葬,甚至连哭都可以免去。 庄子是够彻底的,但有比庄子还彻底豁达的,是列子。他 说“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 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⑧说的是随便火葬、水葬、天葬等 等都无所谓。为此列子也不主张死后含珠玉、服文锦、陈牺牲、 设明器等等。至于《吕氏春秋》则通过厚葬者的表现,诸如国 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 被戈剑,不可胜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题凑之室,棺椁数 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而“世俗之行丧,载之以大镅,羽旄 旌旗如云。偻翏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饬之,引绋者 左右万人以行之,以军制立之然后可”的豪华奢侈讲究排场浪 费财富的丧葬现象,告诫人们说,这种厚葬习俗无疑在引诱那 些盗墓者去挖掘。高坟大墓,就像有人设石碑于垄丘之上,宣 示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拍,拍 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吕氏春 秋》反对厚葬主张薄葬,其意图仅限于使死者安身,有其局限 性,但它从现世的盗墓这一现象出发,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①②《庄子集释)内篇,《人间世第四)《列御寇第三十二》。 ③列御寇《列子·杨朱第七》 16
无疑还是具有积极性的。 儒家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①不仅对春秋战国以前的 厚葬进行总结,并把它推到礼制的高度,所谓敬始而慎终,终 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②很大程度上也对春秋战 国及以后的厚葬久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 的是,这一切大致都发生在孟子之后的儒家学者身上,而孔子 本人,在行动上则是薄葬的施行者。据载,孔子把父母合葬于 防,坟仅“封之,崇四尺”。当时每尺约合现在23厘米,即坟高 约为92厘米。葬后不久,坟墓即被大雨冲垮,孔子得知后,泫 然流涕,日:吾闻之,古不修墓。”就没有再去修复。孔子对 待父母如此,对待学生则更是如此。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死后孔子当然很伤心,但是,当弟子提出要厚葬颜渊时,孔 子则坚决反对。虽然,最终孔子的学生还是厚葬了颜渊,而孔 子则深以为内疚。 总之,厚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但是,那些具有头脑 的知识分子已从厚葬之中看到了对国家社会家庭的危害,因 此主张薄葬。虽然在社会上行薄葬者甚少,但毕竞在中国丧葬 史上第一次唱出了不合谐之音,为后世薄葬论来者,提供了再 思考的余地,其积极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秦汉时的厚葬与薄葬观 秦汉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被确认时期,也是大 ①②《荀子·礼论篇》。 ③《礼记·檀弓上》。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