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的国家概念在民众中被广为接受而固定时期。车同轨,书 同文,在最大意义上使文化走向融合,趋于一致。更重要的是 通过战国,尤其是秦末的混乱和战争,在汉代时,社会开始稳 定,生产获得发展,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因此,不仅统治者的意 志容易得到推行,贵族平民也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去从事厚葬 久丧活动。 大家知道,厚葬是从随葬开始,因为贫富的产生而逐渐加 强;权力介入之后,等级制成为厚葬的依据,使统治者有充分 的理由,凭借自己的财力,把灵魂不死和来世的观念,通过墓 葬加以推广,形成大量财富随葬的客观事实。因此,在封建的 权力社会,厚葬的始作俑者,一定是皇帝和其他统治者,秦汉 时也如此。 秦始皇是一个非常相信鬼神的皇帝,在他的影响之下,燕 齐之士“争言神仙”之事,①曾派徐福带五百童男女到海上求 不死之药。他从继承王位的第一年起便开始穿治自己的陵墓, 统一六国后,更是发天下七十万刑徒去大规模修建自己的骊 山墓。史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 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藏) 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 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②所洽陵高五十余丈 周回达五里多。60年代曾对秦始皇陵进行过调查,报告说,陵 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围 墙长约1300米,宽578米,周长3800多米。外围墙2173米, ①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18
宽974米,周长6294米。坐落于内围墙的坟丘,底部近方形, 每边长度为350米左右,高度为43米。①另一说高度为76米。 从已发掘的1、2、3号坑部分情况来看,有武士俑八百多个,木 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② 有人估计,如果按照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三个俑坑 的武士俑可能有七千余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多 匹。③其武士俑身高在1.8米左右,形象逼真,陶马、铜车也以 仿真为主。这样巨大的工程,若加上墓室主体部分的随葬器 物,其所表达的厚葬意蕴,又有谁会去怀疑呢? 不仅秦始皇陵是如此厚葬。通过战乱之后而建立的汉朝, 没有记取秦代的教训,同样实行厚葬。汉文帝是很节俭的皇 帝,他修霸陵时,不用金银铜锡为饰,专用瓦器,但到晋人盗发 霸陵时,依然“多获珍宝。④而汉成帝则为自己修陵墓而“大 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取土东山,与谷同价。”结果 弄得国库空虚,百姓贫困,所谓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 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⑥这种局面,大致来源于汉代的 贡赋三分之一为之修陵的规定,致使陵寝工程总是规模无与 伦比,耗资巨大。汉代在位最长的汉武帝刘彻,他营建的茂陵 据载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而60年代考古工作者实测时, 陵高为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陵底边 ①《秦始皇陵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8期。 ②参见《文物》1975年第11期、1979年第12期的1、2、3号试掘简报。 ③《秦始皇陵东侧第二、三号俑坑军陵内容试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 会论文集》 《晋书·索绑传》。 《汉书·扬雄传》。 ⑥《汉书·谷永传》。 19
长240米。①远望犹如无顶的金字塔,气势极其恢宏。 汉武帝陵不仅建造宏大,随葬也极其丰厚。《汉书·贡禹 传》载,陵中“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豺生禽,凡百九 十物,尽瘗臧之。”根据三分之一贡赋供陵墓需要的规定,汉武 帝在位五十四年,则相当于整个十八年的国赋全部消耗在茂 陵和随葬之中,以致于汉武帝死时,“陵中不复容物。”② 帝陵建造高大,公侯贵族也纷纷仿效。当时规定,天子坟 高三仞”,“诸侯半之”,“大夫八尺”,“士四尺”。6而据杨宽的 研究,天子坟高在十二丈左右,诸侯在五到八丈之间。④不仅 高墓大坟,所制棺椁也极为讲究。王符在批判当时社会上的奢 侈风时曾说,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橘梓,豫章之木”来制作葬 具。⑤而“江南橘梓,豫章之木”“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 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工匠雕刻,连累日月,……功将万 夫。⑥见出汉时的厚葬。 正是统治者的带头,形成“列侯贵人车服僭上,众庶仿效, 羞不相及,婚嫁尤崇侈靡,送死过度”的厚葬之风。⑦桓宽在古 今对比的叙述中形象而又真实地描述了汉代在丧葬习俗上的 奢侈豪华。他说: 古者瓦棺容尸,……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 椁。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橐。古者明器有形无实,示民 ①〈陕西兴平县茂陵勘查》,《考古》,1964年第2期。 ②(新唐书·虞世南传 ③班固等撰《白虎通·崩薨》。 ④杨宽《中国古代寝陵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⑤⑥《潜夫论·浮侈篇〉。 ⑦《汉书·地理志》。 20
不用也。及其后,则有隘醢之藏,桐马偶人弥祭,其物不 备。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郡国徭吏素桑糅,偶车鲁 轮,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古者不封不树,反虞祭于 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 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画榭连阁,集 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古者邻有丧,春不相 杵,巷不歌谣。孔子食于有丧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 哭,则不歌。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 歌舞俳优,连笑伎戏。……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 b·· 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 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 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① 虽然强调的是古今不同,但饱含倾向性的描述,不仅使我们感 受到汉代奢华的丧葬现实;同时也可以看出汉代普遍的厚葬 观念。正是上行下效,大肆厚葬,使汉代还形成了俭养厚死之 风。当时“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②普通 人为长者死后厚葬而博取令誉,便“约其供养,豫修亡没之备 老亲之饥寒以事淫佚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③真正 是“废事业而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④简直可以说到了无 以复加的变态地步。 这种大肆渲染的厚葬之风,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 ①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②《潜夫论·浮侈篇》。 ③《群书治要》引崔寔《政论》。 ④《后汉书·赵咨传》。 21
了印证。长沙马王堆1、2、3号墓,随葬器物有漆器、纺织衣物、 陶器、木俑、竹木器乐器等三千五百多件,而其中2号墓已被 盗挖。内中竹简、帛书、帛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墓主人是 长沙国丞相利仓和他的妻子及儿子。①封国的丞相尚且如此, 诸如国王,随葬则更为丰厚。从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倌 的墓来看,确实如此。出土的铜铁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多达 四千二百多件。许多是工艺水平极高的艺术杰作,如“长信 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重要的发现是两墓出土的金缕玉 衣”。刘胜的玉衣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 约1100克,窦倌的玉衣长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 金丝约700克。金缕玉衣是汉代天子和高级贵族特有的殓 服,制作精良,费工极巨,是厚葬的明显例证。另外,黄肠题 凑”也是汉墓中的特殊的棺椁结构,所耗材木和工费古无先 例。长沙象鼻嘴1号墓,题凑使用908根柏木坊叠垒而成。③ 北京大葆台的一号墓题凑所用柏木橼竟多达一万五千根。“一 棺所成,功将千万。”④看来决不是虚言。 厚葬不仅虚耗财物,给国家、家庭带来危害,甚至给后来 的盗墓者提供发财的机会,令死者不得安死。鉴于这些情况, 秦汉时,尤其是汉代产生了许多反对厚葬,提倡薄葬的有识之 士。其中杨王孙、王充、王符赵咨是其代表。 据《汉书·杨王孙传》载,“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 ①《长沙观马王堆一号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 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②《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③《长沙象鼻嘴1号西汉基》,《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④《潜夫论·浮侈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