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足以证明当时已有孝观念。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孝的 原初含义是善事父母者。而对父母的认识,则远远早于文字的 创制。如果说父亲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则母亲的概念不知能 否推到母系抑或猿人时代?即使是动物,母子亲情也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孝这种善事父母的观念行为,在非常原始的社 会,便已随着亲情伴生于母子,后来,伴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 康学伟认为孝观念产生须有“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和 个体婚制的建立”两个条件,2若从父母角度去考虑,是可信 的。陈勤建认为是农业社会需要有经验的长者,当然还加上血 缘亲情,也是值得重视的。③因此,单纯从文字出现及运用频 率去锁定孝观念是否已出现或被重视,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上 层文化的表征,民间的思想观念若需要获得统治者上层文化 的赞同,需要一个较长时期。 早期的孝观念或行为,应该包括对母亲或父母亲的照顾、 赡养,对年老者的尊敬和对父母亲的后事的处理。从照顾赡养 母亲或父母亲的方面来看,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一般不成问 题。对于年老者的尊敬在农业社会,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定 居的农业生产,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来之于长期的积 累。至于对母亲或父母亲的后事的处理,目前的发现,旧石器 时代的中期在据今几万年之前就有存在,虽然你不能确定那 是母亲或父母亲,但与被埋葬者有血缘关系,是无可怀疑的 因为那时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血缘关系是氏族成员之间最 重要的关系。由此可知,虞舜行孝的传说,应该有它的真实性 徐吉军等《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康学伟《论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松辽学刊》,1992年第2期。 ③《中国民俗)第24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8
成分,那种敬亲爱亲的亲亲之情,既有它的自然属性又有它的 作为人的群体的社会属性,在前阶级社会盛行并产生过影响, 是可信的。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在氏族制时期,老人往往由氏族共 同护养,因此,孝观念行为更侧重对父母后事的处理,以及追 荐、怀念先人的习俗方面。夏商时的“追孝”,也称“享孝”“孝 享"或”孝祀,即祭祀习俗,便是承之于先代对父母先人祭祀 悼念祈祷以求获佑平安的习俗。《国语·周语》中“言孝必及 神”,大约就是对先祖神的一种崇敬。因此,早期的孝观念和行 为,怀念祭祀父母应该是更为中心的事。只是到个体家庭完全 成熟之后,孝事父母才被逐渐习俗化,成为孝观念和行为的两 极内容之一。 儒家孝道与厚葬之风 儒家孝道是根据久已存在的孝观念、孝行为和孝习俗在 孔子的倡导下形成,并经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各个朝代的儒学 家不断加工、丰富而更为系统化、伦理化、甚至法律化的。 孝道的内容非常广博,牵涉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以及与个 人相关的各种生存准则。比如孔子认为,孝与悌是仁的根 本,①只要人有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因此,要求人们入 则孝,出则悌”。②并在行为上做到“无违。那么,什么是 “无违”呢?根据孔子的解释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礼;死,祭之以礼。”③孔子的孝道观还涉及诸如为政、赡养 ①②③《论语〉“学而”、“为政"、“先进
守丧、不听别人挑拨父母兄弟关系之言①等等。孔子的这种 孝道观,在后世获得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内容包括忠君、立 身、治国为政、处理个人与家庭与宗族与乡党,以及所有人 事关系,这是与在世父母相关的安身立命之孝;另一种则是 对去世先祖、父母的孝,也即是对死人”的孝。前者虽然 在一定意义上对厚葬之风有价值上的认同作用,却并非是直 接的、直观的,此不赘述。 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 质量。《论语》说,“慎终追远”,《中庸》则强调“事死如生,事亡 如存”。所以,《淮南子》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 如果指的是后世厚葬久丧之风与孔子提倡的孝道观密切相 关,是可信的(但事实上孔子并不直接主张厚葬久丧,下文还 要谈到)。 继孔子之后,孟子是极力主张孝道并以礼厚葬的儒家集 大成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孝悌为本”的伦理思想,主张不仅用 “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平民与统治者的上下尊卑之间的关 系,而且主张“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对父母实行厚葬。孟 母去世后,孟子派弟子充虞去请匠人制作棺椁,而且强调棺木 定要好,以示厚葬母亲。充虞不理解,以为孟子的行为太过 奢侈,没必要作这样的棺椁。这时,孟子说了下面这段话,表明 自己厚葬非为好看的观点:③ 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 ①《论语〉“学而”、“为政、“先进。 ②③《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0
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 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 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 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认为厚葬才算合“礼”,算尽孝子之心的行为,从孟子开始,对 中国社会后来的丧葬礼俗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荀子是另一个对中国厚葬丧俗盛传几千年不衰应负责任 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在《礼论篇》中的大论,将养生送死厚葬其 亲提高到“礼制的高度,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 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 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 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背)叛之心也。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彀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 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 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 忠厚不敬文,谛达瘠。”为便自己不灌入“奸人之道,倍叛之 心的谴责,唯十的办法便是厚藥據柔谒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礼”的规范。不过还应注意到荀f倒提倡厚葬其亲的同时, 不忘现实等级制在丧葬加联体视符合或顺应统治者高 人一等的世俗要求,认为“贱蔚羞瘠,故天子棺椁十 重,诸侯五重,天关三重,王再里,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 之数,皆有萎文章之等以敬饰之。”0这种“丧祭械用皆有 等宜”的厚葬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统治者对“孝”的需求 ①②《荀子·礼运篇》,《王霸篇》
和任意奢华铺排以满足高人一等的虚荣心理。 荀子之后,通过秦汉时的儒家积极提倡的《孝经》获得统 治者的肯定,孝道成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而厚葬久丧也成为 整个中国丧葬文化的主流。世人“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 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 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①影响生计而不论,目的只为所谓 的愚孝宋儒把丧祭视为礼之大本”,以为死者人之终也,不 可以不厚”。②终其明清封建帝王统治时期,这种“孝莫重乎 丧”③的观念以及厚葬久丧的习俗,一直不仅被统治者所遵 循,在民间也拥有极大的市场 第三节厚葬薄葬交织的丧葬发展史 厚葬源于原始社会 自从灵魂不灭观念与墓葬相结合之后,随葬生活生产用 品,成为史前文化最为普遍的习俗。这种习俗,又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的丰富和贫富不均的产生(可能还有部 分是属于信仰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墓葬形成厚葬。裴李岗遗 址中发现随葬品有的一件,多的达二十余件。④大汶口文化后 期,厚葬更为明显,有的墓葬随葬陶器达一百多种,猪头十余 ①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②宋《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③宋祁《宋景文集》卷六一《孙仆射行状 ④参见《考古》1978年第2期,1979年第3期有关文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