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灵魂,没有理由相信它会 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因此它永恒存在,祸福人类。恩格斯 关于灵魂不死的著名推断,正是由此而来。他认为,在远古时 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 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 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 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 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 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 了灵魂不死的观念。”①既然灵魂是不死的,善待死者的肉体 便可以使灵魂获得藉慰,从而护佑活着的人这样在灵魂和灵 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下,对死者不是随意遗弃而是妥善地加以 处理,原始的丧葬方式便产生了。 我们虽然无法找到人类第一例丧葬方式是否取决于灵魂 或灵魂不死观念,但是,从旧石器中晚期,在据今十万年的原 始人的丧葬方式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浓厚的灵魂和灵魂不死 信仰。据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欧洲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例如 莫斯特文化、夏朗德型遗址等处,已有了人类有意识的埋葬 虽然,这种埋葬显得零星和没有规则。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世界各地有意识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风习。在欧洲除了用 石头围葬死者外,还有随葬品和合葬墓。②发现于法国南部加 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的奥瑞纳文化还对 死者进行特殊的处理,采用红土将其染成彩色,③与发现于北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22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②吴汝康《人类发展史》,第194页,科学出版社,1978年。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2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京周口店山顶洞下室里的埋葬方式有相似的地方。北京周口 店原始人不仅把尸体埋葬于和居住的上室有别的下室,而且 在尸体周围散布赤铁矿的粉末,同时随葬穿孔兽齿、骨管和石 珠等饰物。①这种现象表明,人类已感知死者是需要安慰和与 生前同样的生活形态的。若不是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使然,则 断难出现具有模拟现实需要的丧葬方式。 灵魂观念伴随着丧葬习俗 如果说旧石器时代在丧葬文化方面仅限于零星考古发现 之后人们所赋予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进入新石 器时代,尤其是历史时代,灵魂观念仍然成为丧葬习俗施行的 基础,丧葬与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则是 种不争的事实。 从处于氏族制鼎盛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 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原始的葬俗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观念,这种观念从下面几方面不同程 度地得到了反映。 (1)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关系在死者的世界中则以共同 拥有的墓地形式加以体现。公共墓地制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存 世界的需求和信仰,他们认为,活着时是同一氏族的成员,死 后也必是同一氏族的成员,共同予以安葬,使灵魂就像活着时 氏族成员可以互相照应一样得到相应的照顾。这种公共墓地 规模极大,数百座甚至近千座坟集葬在一起,有的合葬墓一座 ①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地》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共同埋葬竟达七八十人。①诚如雷中庆所说的,“氏族有共同 墓地这个事实,反映出人们是按世间的社会结构来臆想灵魂 世界的社会结构,他们相信生前属于同一氏族的人,死后在灵 魂世界仍是同一氏族,氏族共同墓地就是死者灵魂共同生活 的聚落。”②为了完成灵魂相聚的信仰,二次葬俗非常流行,在 姜寨、渭南史家、华阴横阵以及王因等遗址中,都有大量发现。 这种葬俗,为灵魂信仰的可靠性,无疑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2)在死者的世界不仅过着类似于人间的生活,而且同样 需要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因此,丧葬中给死者随葬生活和劳动 必需品,以满足死者的需求。这一时期中随葬品的最大特征 是,除了生活必须的一些陶器之外,男子随葬石斧、石铲、石刀 之类;女子随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后者还表明,男女分工已极其明显。氏族社会后期,各个墓葬 随葬品的数量多少区别也日益明显,多的达几十上百件,少的 件,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表明人间的贫富观念,在墓葬中 也得到了表现。这一切现象,无疑都是原始人灵魂信仰和来世 观念的直观反映。随葬习俗后来演变成明器礼俗,明确宣称, 明器是冥器、鬼器,是阴间即另一个世界所使用的。灵魂不死 在丧俗文化中从来就没有失去自己的信徒,直到今天,仍然非 常浓厚。 (3)采取不同葬式,表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不同的死亡年 龄和死亡方式,将影响灵魂对人世间的祸福形式。不同葬式的 ①《临潼姜寨遗址第四至十一次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 期 ②《史前葬俗的特征与灵魂信仰的演变》,《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 期
盛行,证明人们试图通过葬式以控制灵魂,达到造福人间或使 自己平安的目的。从考古发现可知,当时盛行的葬式有仰身 葬、俯身葬、屈肢葬及二次葬等形式,其中瓮棺葬大都是二次 葬式,而对小孩实行的一次性瓮棺葬则属于年龄禁忌(未成 年)范畴。有人认为,两者都属于凶死的葬俗,他们的灵魂可能 都是“凶”的,不能葬入氏族墓地(瓮棺葬大都单另埋葬)。这 些葬式的区别,不仅表明人们浓郁的灵魂信仰,同时也表明, 对于不同死者的灵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处置,以对应 生前的情况。 至于更后些时候的夫妻合葬墓、杀殉制等葬俗,同样是现 实世界真实情况和需要的模写,凝聚着人们不可置疑的灵魂 信仰观念。 进入历史社会之后,灵魂信仰的观念不仅没有减弱,而且 随着信仰观念物质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表达得更为肆无忌 惮、淋漓尽致。 夏商时代敬鬼事神是不容怀疑的。《礼记·表记》载,“夏 道遵命事鬼敬神”。明器制度一说既源于夏后氏。②明器也就 是鬼器,是专门制造供鬼神使用的。不难看出,夏人相信灵魂 鬼神。商代同样信鬼神,殷人的占卜祭祀极其著名,殷墟出土 的卜甲骨即达十多万片。周人而至秦汉至魏晋唐宋逮于明清, 灵魂鬼神信仰从未间断。早期如墨子,以为“鬼神之有,岂可疑 哉!”汉文帝曾向贾谊问鬼神之本”,④葛洪则说,“鬼神之 ①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考古》,1976年第6期。 ②《礼记·檀弓上)。 ③《墨子·明鬼下》。 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事,著于竹帛,不可胜数”,①从不怀疑。后来随着佛道的盛行, 地狱等信仰深入人心,使灵魂鬼神的信仰成为统治者与平民 百姓共有的模式。 与这种信仰相一致的是厚葬习俗盛行。不仅高墓大坟,而 且随葬丰厚,事鬼敬神,媚鬼贿神的丧葬习俗如水陆道场、纸 马、锡箔利市等形制,为人们所普遍奉施,灵魂不灭的信仰则 通过丧葬获得明确无误的表达。 这一切虽然不能反证丧葬起源于灵魂观念,但至少可以 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丧葬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灵魂鬼 神普遍存在的信仰。而后者在丧葬文化起源中的作用是绝对 不可忽视的。 第二节儒家孝道与厚葬 孝观念的产生 儒家的孝道成熟于孔子之手,但关于孝的观念,远远地古 老于儒家的孝道,孝道不过是对历史上孝观念、孝习俗的伦理 规范化。 孝,在甲骨文中作“兰”,《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者,从 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在殷商时期运用很少,卜辞中仅 见,用于地名。2金文中以孝字作人名的也只一例。③有人以 《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篇》。 《金璋所藏甲卜辞》476 ③《三代吉金文存》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