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一切有古老传统的大文明中,文明的传统特色主要是 由大传统所决定的。因此,理解一个特定时空之内的文化实体 必须对大小传统综合考察,从某一个角度说,小传统代表的俗民 生活可能相当重要,可以使对文明的了解具体化。但对了解一个 在长时段之内连续发展的文化传统来说,如希腊传统、希伯莱传 统、印度文化传统,日本文化传统,乃至我们自已——中国文化 传统来说,“大传统”就更为重要。大传统规范、导引整个文化的 方向,小传统提供真实的文化素材。大传统的发生固然是从小传 统中分离出来的,是后于小传统形成的,而大传统旦分离出来 形成之后,由于知识阶层的创造性活动,经典的形成,使得大传 统成为型塑文明传统结构形态的主要动力。大传统为整个文化 提供了“规范性”的要素,形成了整个文明的价值内核成为有规 约力的取向。虽然,传统的承传中也有变异,大传统不断地从小 传统中吸收新的养分,或根据小传统基础的变化发展出一些新 的方向。但是,总的说,经典时代型塑的气质是相对恒定持久的。 所谓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正是主要在大传统分离出来以后逐 步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正是这一大传统发展的结果 五、儒家思想的根源 近代以来,因古文字学的发达,字源学的研究不仅有长足的 进步,对各人文学科也有程度不同的推进作用但就思想史的研 究来说,字源学考素的限制,也不能不加以认识。半个世纪以来 “说儒”“原儒”为名的论著不少,其中以字源学研究为主导。用 字源学的方法讨论商周甲金文是否有“儒”字及其在古文字早期
的意义,无疑是有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种对“儒”字的考释在理 解儒家思想的根源方面却有很大局限性。这不仅是因为,对古文 字的考释破译,专家的意见亦每多不同,而且这种字源的研究往 往游离了儒家思想探源的方向,甚至产生误导的作用。古文字学 家把甲骨文中的一个字释为“需”认为是求雨的巫祝,并认为这 就是儒的起源。这样一种研究和结论究竟对理解儒家思想的起 源有何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正如,即使肯定“道”字的字源意 义是指携带异族人首级而行以驱邪,这对理解先秦老庄道家 思想的起源究竟有何意义?如果孔子以前的中国古史文献全不 可信,那我们除了此种字源的研究,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然而, 我们虽然不能像有些史学前辈那样把疑古和半殖民地意识加以 联系,但近年来因考古发现而反省“疑古”思潮,确实在史学界已 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学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走出疑古时 代”。3 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首要的是关注此种思想体系的诸元 素在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提出,如何获得发展,这些元素如何经 由文化的历史演进而演化,以及此种思想的气质与取向与文化 传统的关联。不去处理这些课题把注意力集中在古文字中是否 有“儒”字,以及在潜意识中受刘歆王官说的影响,总是力求找到 种称为“儒”的职业身份,似乎找到一种职业身份就找到了 种思想的产生根源,这根本无从说明思想发生的历史。摩西、佛 陀、穆罕默德的伟大思想都不能从他们的职业得到根本说明。字 源制度、社会的因素都有其意义,而思想的传承才是思想史起 源研究的基点 研究三代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将会得到一种相当明晰的 印象,这就是在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中所发展的那些内容,不
是与西周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而产生的,在孔子与早期 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脉相 承的联结关系。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 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 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 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答的儒家思 想。31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 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是儒家产 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 治哲学、伦理德性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孔子时代已 经有儒家思想了。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 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发展为礼乐文化,从原始宗教 到自然宗教,又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 生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厉了中原不同区 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政治文化、宗教信仰、道德情感等不同领 域逐渐地发展出,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 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弟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 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 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 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儒家思想与中国 古代文化发展的进程的内在联系,远不是字源学研究把“儒”解 释为商周的一种术土所能揭示的,必须在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研 究中才能示出来。 考古发现的器物乃至墓葬遗存都不能直接说明精神性的东 西,如信仰、道德等等。而文献记载的古史材料就是那些,不同的 人文、社会学科的切入方向不同,见仁见智、黉岭侧峰,是很自然 16
的。对于古史和古代文化这一文本,本书所提世的是一个注重宗 教一伦理体系的思想文化的解读 注释 1〕稚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页8。 2〕同上,页14。 3)同上,页18。 〔4〕同土,页13 5)参看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士与中国文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7,页26-30。 6〕同上。 〔7)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页9。 8〕参看刘东:《审美文化的兴盛与失落》(手稿),1993 〔9〕麦克斯·缪巍:《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页60-63 10〕参看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页176 11〕《文化人类学词典》,渐江人民出版社,1990,页96。 〔12〕庄锡昌等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页 (13〕同上,页87 14〕同上,页88-89 (15)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页293。 〔16)《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页19 [17)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Basic books, 1973 ppl26-127 〔18)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页250 〔19〕同上,页44~45 〔20顾忠华:《韦伯学说新探》,唐山出版社,1992,页35
21]同上,页256 2〕苏国勋:《理性化的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页59 3〕同上,贝61 24〕同上,贸63。 25〕参看上书,页64 26〕同上,页87。 27〕引自《马王堆帛书易传·要》,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三集,上海古 籍,1994 28〕参看李亦园:《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再认识》(199杭州“中国文化: 二十世纪回顾与二十一世纪前嗆”研讨会论文)。 〔29〕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文津出版社,1983.页176 「30〕参看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载《中国文化》第7辑,1992年11 月 〔31〕杨向奎:《尔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页136、279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