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 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 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 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 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 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 是分不开的。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 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 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 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 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 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 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 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 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 深念。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 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③编成一部精 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④整理历代地理志。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 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 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 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配合 边疆研究,《禹贡》半月刊陆续出版了《东北研究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 绥专号》等,在顾颉刚先生的支持下,“禹贡”学会还拟订了边疆考察计划,在这一计划下 进行的“河套水利考察”以及《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尤其为后人称颂,当时形成的考察成果 1《禹贡》1卷12期《编后》
第一讲 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 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进入 20 世纪后的 100 多年 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 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 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 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 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 是分不开的。 一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 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 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 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 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正值 9.18 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 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 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 1933 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 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 深念。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 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② 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③ 编成一部精 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④ 整理历代地理志。⑤ 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 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 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 1 ,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 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配合 边疆研究,《禹贡》半月刊陆续出版了《东北研究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 绥专号》等,在顾颉刚先生的支持下,“禹贡”学会还拟订了边疆考察计划,在这一计划下 进行的“河套水利考察”以及《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尤其为后人称颂,当时形成的考察成果, 1 《禹贡》1 卷 12 期《编后》
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禹贡》半月刊于1934年3月创刊,至1937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 卷,82期,发表文章700多篇。文章内容分类可见下表 受前清学风的影响,最初几期《禹贡》杂志,较注重文字考据,其后内容逐渐扩大 涉及人文、自然、社会各个方面。沿革地理是清代学者用力最深的研究,“禹贡”学会在继 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一步。仅在国家疆域 政区等方面《禹贡》半月刊就发表了关于秦代郡县、两汉侯国、东晋侨州郡县、十六国都邑、 北魏六镇、唐代折冲府、宋路、元省、明代都司卫所、明清土司等各类专题研究文章。除传 统的沿革地理,《禹贡》半月刊还登载了各类历史人文地理的文章,如《汉末至唐户口变迁 的考察》、《自战国至汉末中国户口之增减》、《晋惠帝时汉族大迁移》、《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 迁考》、《后套农垦水利开发的沿革》、《东三省京旗屯垦始末》、《论古水道与交通》等。“禹 贡”学会的成员虽然多为致力于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青年学者,但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有 许多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问题,如郭敬辉《大清河流域之地理考察》、侯仁之《论本年湘鄂 赣皖四省水灾》、蒙文通《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无疑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硏究历史 自然地理的先声 “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不但为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 献,而且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禹贡”学会的研究方向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偏于地理沿革,推向包括历史人文 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边疆地理、民族地理等各个硏究方向,建立并完善了近代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2“禹贡”学会提出的研究目标,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并未完全实现,却为后来中国 历史地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禹贡”学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于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培养了一批人 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冯家升、吴晗、童书 业、齐斯和、白寿彝、史念海、朱士嘉、周一良、侯仁之、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是 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二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新的社会、全新的观念,使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谈到建国以后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与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的贡献是分不
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禹贡》半月刊于 1934 年 3 月创刊,至 1937 年“七七事变”被迫停刊,共出版了 7 卷,82 期,发表文章 700 多篇。文章内容分类可见下表: 受前清学风的影响,最初几期《禹贡》杂志,较注重文字考据,其后内容逐渐扩大, 涉及人文、自然、社会各个方面。沿革地理是清代学者用力最深的研究,“禹贡”学会在继 承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一步。仅在国家疆域、 政区等方面《禹贡》半月刊就发表了关于秦代郡县、两汉侯国、东晋侨州郡县、十六国都邑、 北魏六镇、唐代折冲府、宋路、元省、明代都司卫所、明清土司等各类专题研究文章。除传 统的沿革地理,《禹贡》半月刊还登载了各类历史人文地理的文章,如《汉末至唐户口变迁 的考察》、《自战国至汉末中国户口之增减》、《晋惠帝时汉族大迁移》、《两汉之际北部汉族南 迁考》、《后套农垦水利开发的沿革》、《东三省京旗屯垦始末》、《论古水道与交通》等。“禹 贡”学会的成员虽然多为致力于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青年学者,但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有 许多涉及到历史自然地理问题,如郭敬辉《大清河流域之地理考察》、侯仁之《论本年湘鄂 赣皖四省水灾》、蒙文通《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无疑这些文章都成为后来研究历史 自然地理的先声。 “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的创办不但为 20 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 献,而且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禹贡”学会的研究方向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偏于地理沿革,推向包括历史人文 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边疆地理、民族地理等各个研究方向,建立并完善了近代中国历史地 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禹贡”学会提出的研究目标,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并未完全实现,却为后来中国 历史地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禹贡”学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乃至于历史学、民族史、方志学等学科培养了一批人 才,当年“禹贡”学会的创立与组织者顾颉刚、谭其骧,以及学会成员冯家升、吴晗、童书 业、齐斯和、白寿彝、史念海、朱士嘉、周一良、侯仁之、张维华、杨向奎、韩儒林等都是 为后代瞩目的著名学者。 二 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新的社会、全新的观念,使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谈到建国以后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与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学者的贡献是分不
开的。 -)谭其骧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谭其骧先生是“禹贡”学会的组织者之一,早在30年代就在顾颉刚先生的指导下,主 编了《禹贡》半月刊,为中国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在谭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 60余年中,除了主持编篡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大型的专业地图外,几乎在中国历史 地理的各个领域都率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学术界形成巨大影响的精湛见解。特别在建国 后的数十年之内,谭先生以宏博的学问、严谨的学风、精湛的见解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 地理学,而且也为整个学术界敬仰 谭先生涉及的许多研究领域与问题都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第一篇,因此这些研究不但 是他本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就此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成为后辈学生不断探索的 领域 早在30年代谭先生就发表了《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湖南人由来考》、《晋永嘉丧 乱之后民族迁徙》、《论两汉西晋户口》等有关人口地理的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后来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样谭先生在30年代发表的《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新莽职方 考》等文章对于后世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始终有着深刻的影响。60年代以后谭先生就历史 自然地理研究所形成的一系列文章在学术界的影响尤其大,其中《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出现 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云梦与云梦泽》、《鄱阳湖演变的历 史过程》、《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学术上有极大的意义,而且直接成为国家决策部 门指导建设的依据 (二)侯仁之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时代即追随顾颉刚先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之一,60多年来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基本 理论方法、沙漠变迁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创建尤为卓著。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已经成 为这些领域的奠基之作。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而由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转折,是在侯仁之先生和其他一些前辈学者的倡导下实现的。1950年6月,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侯先生就率先公开撰文提倡打破沿革地理学的旧框架,建立新的、科 学的历史地理学。在题为《“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的文章中2,侯先生以北京城为例 阐述了新的历史地理学与传统沿革地理的区别和联系,文中不但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 2载《新建设》1950年11期
开的。 (一)谭其骧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谭其骧先生是“禹贡”学会的组织者之一,早在 30 年代就在顾颉刚先生的指导下,主 编了《禹贡》半月刊,为中国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奠定了基础。在谭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 60 余年中,除了主持编篡了《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大型的专业地图外,几乎在中国历史 地理的各个领域都率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学术界形成巨大影响的精湛见解。特别在建国 后的数十年之内,谭先生以宏博的学问、严谨的学风、精湛的见解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 地理学,而且也为整个学术界敬仰。 谭先生涉及的许多研究领域与问题都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第一篇,因此这些研究不但 是他本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就此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成为后辈学生不断探索的 领域。 早在 30 年代谭先生就发表了《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湖南人由来考》、《晋永嘉丧 乱之后民族迁徙》、《论两汉西晋户口》等有关人口地理的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后来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样谭先生在 30 年代发表的《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新莽职方 考》等文章对于后世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始终有着深刻的影响。60 年代以后谭先生就历史 自然地理研究所形成的一系列文章在学术界的影响尤其大,其中《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出现 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云梦与云梦泽》、《鄱阳湖演变的历 史过程》、《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学术上有极大的意义,而且直接成为国家决策部 门指导建设的依据。 (二)侯仁之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侯仁之先生自青年时代即追随顾颉刚先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之一,60 多年来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基本 理论方法、沙漠变迁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创建尤为卓著。侯仁之先生的研究,已经成 为这些领域的奠基之作。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而由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转折,是在侯仁之先生和其他一些前辈学者的倡导下实现的。1950 年 6 月,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侯先生就率先公开撰文提倡打破沿革地理学的旧框架,建立新的、科 学的历史地理学。在题为《“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的文章中 2 ,侯先生以北京城为例, 阐述了新的历史地理学与传统沿革地理的区别和联系,文中不但提出了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 2 载《新建设》1950 年 11 期
论问题,而且也提出历史城市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 历史城市地理是侯先生致力最深的研究领域,也是最能体现侯先生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 的领域。侯先生在建构历史城市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对北京、邯郸、淄博、承德等城市 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充实了和完善了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历史城市地 理研究主要应包括:①城址的起源和演变。②城市职能的形成与演变。③城市面貌的形 成及特征。④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⑤城市开发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侯先生提 出的这一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对于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 用,纵观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之外。 在研究方法上,侯先生也提出新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不同于传统的都邑沿革之学的方 法,即从事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与其它问题的研究一样,都要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史料,这种 分析方法首先是复原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然后对复原后的地理面貌进行深入分析,而 这样的分析没有现代地理学的训练是难以胜任的。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须同时兼备现代地理 学与历史学基础,这在今天已成为常识,但这种观点能够为当今学术界所共识,溯流求源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侯先生倡导之功。 《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历史地理四论》(中国科技 出版社,1994年)、《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年)等学术著作系统体现了侯先生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历史地 理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史念海先生也是“禹贡”学会的成员,为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 在史先生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宏博的学识、丰厚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作 出了重大贡献 由沿革地理迈向现代历史地理,由学术研究转向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史先生学术生涯中的 最大探求。 史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正值30年代,和当时大多治舆地之学的学者一样,最初都是 承乾嘉余绪,专治疆域政区沿革考证,史先生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并形成了 《西汉侯国考》、《秦县考》、《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等一系列著述。抗 战爆发后,面对国难当头,史先生开始思索如何说明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变迁问题,并将自 己的研究转向历史人文地理的各个领域,连续发表《论战国时代的国际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 3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年第4期
论问题,而且也提出历史城市地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 历史城市地理是侯先生致力最深的研究领域,也是最能体现侯先生现代历史地理学思想 的领域。侯先生在建构历史城市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先后对北京、邯郸、淄博、承德等城市 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充实了和完善了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历史城市地 理研究主要应包括:① 城址的起源和演变。② 城市职能的形成与演变。③ 城市面貌的形 成及特征。④ 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⑤ 城市开发与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 3 。侯先生提 出的这一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对于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 用,纵观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之外。 在研究方法上,侯先生也提出新型的城市历史地理学不同于传统的都邑沿革之学的方 法,即从事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与其它问题的研究一样,都要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史料,这种 分析方法首先是复原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然后对复原后的地理面貌进行深入分析,而 这样的分析没有现代地理学的训练是难以胜任的。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须同时兼备现代地理 学与历史学基础,这在今天已成为常识,但这种观点能够为当今学术界所共识,溯流求源,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侯先生倡导之功。 《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历史地理四论》(中国科技 出版社,1994 年)、《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年)、《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 年)等学术著作系统体现了侯先生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历史地 理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史念海先生也是“禹贡”学会的成员,为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 在史先生 6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宏博的学识、丰厚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作 出了重大贡献。 由沿革地理迈向现代历史地理,由学术研究转向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史先生学术生涯中的 最大探求。 史先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正值 30 年代,和当时大多治舆地之学的学者一样,最初都是 承乾嘉余绪,专治疆域政区沿革考证,史先生早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并形成了 《西汉侯国考》、《秦县考》、《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等一系列著述。抗 战爆发后,面对国难当头,史先生开始思索如何说明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变迁问题,并将自 己的研究转向历史人文地理的各个领域,连续发表《论战国时代的国际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 3 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地理学报》1979 年第 4 期
境的影响》、《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等文章。 建国后,史先生的研究基本走出了沿革地理的范畴,其研究领域不但涉及历史经济地理、 历史军事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区域地理等多方面,而且研究方法也从书斋走向田野。 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是史先生极为强调的研究方法,即使在已经花甲之年,他也仍然 坚持跋涉于山川田野之间。今天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研究历史地理问题,已经在学术 界蔚然成风,这种可喜局面的形成与史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积极倡导与身体力行是分不开 结合野外考察与历史文献,史先生形成一批成果,如《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 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等历史 军事地理论著,以及《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与黄河、 黄土高原环境有关的论著,这些论著不但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尤其有关黄土高原的研究直接成为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决策依据。 史念海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60余年,不但为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而且形成众多学术成果,其中《河山集》1-7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等),《中国的运 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唐代历史地 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年)都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老先生不但将历史地理的 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领袖与学术组织者,他们在从事学 术研究与组织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人才,这批中青年学者在继承老一辈 学者传统的同时,又将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三老之外,陈桥驿先生、黄盛璋先生、石泉先生也同样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与中青年 学者的培养作了重大贡献,其中陈桥驿先生《水经注研究》一、二、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等),《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年),黄盛璋先生的《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 1982年)、《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882年),石泉先生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古云梦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都在国内外学 术界形成重大影响 三20世纪后50年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 本世纪后50年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最快的时期,这50年内在老一辈学者的倡导下,中
境的影响》、《秦汉时代国内之交通路线》等文章。 建国后,史先生的研究基本走出了沿革地理的范畴,其研究领域不但涉及历史经济地理、 历史军事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区域地理等多方面,而且研究方法也从书斋走向田野。 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是史先生极为强调的研究方法,即使在已经花甲之年,他也仍然 坚持跋涉于山川田野之间。今天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研究历史地理问题,已经在学术 界蔚然成风,这种可喜局面的形成与史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积极倡导与身体力行是分不开 的。 结合野外考察与历史文献,史先生形成一批成果,如《陕西省在我国历史上的战略地位》、 《陕西北部的地理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军事价值》、《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 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等历史 军事地理论著,以及《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等与黄河、 黄土高原环境有关的论著,这些论著不但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尤其有关黄土高原的研究直接成为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决策依据。 史念海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60 余年,不但为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而且形成众多学术成果,其中《河山集》1—7 集(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等),《中国的运 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年)、《中国古都与文化》(中华书局,1998 年)、《唐代历史地 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都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回顾 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三位老先生不但将历史地理的 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领袖与学术组织者,他们在从事学 术研究与组织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人才,这批中青年学者在继承老一辈 学者传统的同时,又将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三老之外,陈桥驿先生、黄盛璋先生、石泉先生也同样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与中青年 学者的培养作了重大贡献,其中陈桥驿先生《水经注研究》一、二、三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等),《吴越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9 年),黄盛璋先生的《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 1982 年)、《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882 年),石泉先生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年)、《古云梦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都在国内外学 术界形成重大影响。 三 20 世纪后 50 年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 本世纪后 50 年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最快的时期,这 50 年内在老一辈学者的倡导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