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 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 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 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 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 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 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 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査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 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 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 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 《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 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 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 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 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 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土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淸《经典常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 追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 也有记事的。 B.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 出今古文之争。 C.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 届高三 12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 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 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 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 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 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 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 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查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 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 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 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 《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 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 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 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 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 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 追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 也有记事的。 B. 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 出今古文之争。 C. 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 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B.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 文之争了。 C.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 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有的是当代史官 根据传闻所记”错,原文是“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 了”。B项《尚书》“据说”是“上古帝王的书”;C项结合文本内容“儒家所 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 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C项不是时间顺序。“《尚 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不是按 时间顺序论述。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主 要位于文章最后两节内容,今古文之争不仅仅是因为字体,“他回家检查所藏的 《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 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文中还提到篇目不同等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 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 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 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 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 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 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 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 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 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B. 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 文之争了。 C. 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 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 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 项“有的是当代史官 根据传闻所记”错,原文是“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 了”。B 项《尚书》“据说”是“上古帝王的书”;C 项结合文本内容“儒家所 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 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C 项不是时间顺序。“《尚 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不是按 时间顺序论述。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主 要位于文章最后两节内容,今古文之争不仅仅是因为字体,“他回家检查所藏的 《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 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文中还提到篇目不同等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 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 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 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 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 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 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 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 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 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 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 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 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 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 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 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 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 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 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 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 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 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 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 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 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 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 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 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 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 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一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 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 科·迪·隆多一生活在树上一始终热爱大地一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 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 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 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 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 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 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 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 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 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 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 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 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 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 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 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 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 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 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 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 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 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 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 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 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 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 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 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5.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深厚的东西 6.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答案】4.B5.“深厚的东西”:①哥哥的行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父亲专 断独行的反抗。②对“做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维护。③彰显了一种人生探险欲望。 ④对朦胧理想的追求。 6.①“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 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②“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社会,而是关心世俗, 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③“生活在树上”却又“热爱大地”,蕴 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结合文本 内容“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 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可 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人”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 他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词语的内涵。需要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内容 分析。“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拗”分析可 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 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为 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表现对朦胧理想的追求等 点睛:理解词语内涵,需要紧扣前后语境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阅读中最 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 摩出来。如本题“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 拗”分析可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文意理解分析。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 树上”,又“热爱大地”,此题注意“树”的象征意义,同时探究标题和人物、 情节、和主旨的关系。“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 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象 征意义)“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 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 社会,而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注意现实和理想的 和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 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髙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 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 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己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 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深厚的东西: 6. 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答案】4. B 5. “深厚的东西”:①哥哥的行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父亲专 断独行的反抗。②对“做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维护。③彰显了一种人生探险欲望。 ④对朦胧理想的追求。 6. ①“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 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②“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社会,而是关心世俗, 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③“生活在树上”却又“热爱大地”,蕴 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结合文本 内容“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 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可 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人”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 他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词语的内涵。需要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内容 分析。“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拗”分析可 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 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为 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表现对朦胧理想的追求等。 点睛:理解词语内涵,需要紧扣前后语境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阅读中最 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 摩出来。如本题“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 拗”分析可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理解分析。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 树上”,又“热爱大地”,此题注意“树”的象征意义,同时探究标题和人物、 情节、和主旨的关系。“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 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象 征意义)“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 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 社会,而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注意现实和理想的 和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 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 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 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 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 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 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 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 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 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 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 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 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淅沪新 髙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 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 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 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 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 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 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 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 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 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 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 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 发展。 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 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8.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高考”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利一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 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 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 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 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 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 6 选 3 模式有 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 7 选 3 模式更是达到了 35 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 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 7 到 8 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 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 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 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 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 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 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 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 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 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 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 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 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外语一年 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 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 发展。 D.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 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8. 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新高考”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 3 利一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