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 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 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 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 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 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 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 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 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 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 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 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 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 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 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 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 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 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 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 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 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 确、迅速地把握诗歌意境。 、学习《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髙学生联想 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 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 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 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 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 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 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 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 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 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 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 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 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 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 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 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 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 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 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 确、迅速地把握诗歌意境。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联想 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 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 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 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 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 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 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 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 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赏析诗歌 探究一:怎样“置身诗境”? 1、听录音,配音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 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 景入笔的。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2、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 优美诗境 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一一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一一楼上思 妇的愁情(低回)一一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一一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 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 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 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 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赏析诗歌 探究一:怎样 “置身诗境”? 1、听录音,配音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 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 景入笔的。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2、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 优美诗境。 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 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 间。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e)臼,表现 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 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 称赞此诗展现了“夐( XIo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探究三: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其它四个字都 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一一月照一一月斜一一月落”为外在线索,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 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 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一一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 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 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 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 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 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一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一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 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 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 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探究三: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其它四个字都 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 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 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 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 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 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 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 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 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3、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一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 目的。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作家作品 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 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 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 (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 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 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 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3、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 目的。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 一、作家作品 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 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 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 (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 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 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 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广大。 2.背景介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