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考试说明》1 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 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 读约35分,古诗文阅读约35分。表达题约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约 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 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 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题左右。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左右;写作,1 全卷共22题左右。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和《2019年普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 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目标与要求 髙考语文要求考査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 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 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足蒸暑土气,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 牧《阿房官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邓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分 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桂牧《阿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其中杜牧《阿 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 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例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 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 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 双方肚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2019 年 语文《考试说明》1 I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 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 70 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 读约 35 分,古诗文阅读约 35 分。表达题约 80 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约 20 分,写作 60 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 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 题左右。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 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 题左右。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 题左右;写作,1 题。 全卷共 22 题左右。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和《2019 年普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 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 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 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 l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l)足蒸暑土气, ,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 牧《阿房官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邓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分 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桂牧《阿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其中杜牧《阿 房官赋》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 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例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 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 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 双方肚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说明】试题考査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 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其中《庄子·逍 遥游》和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 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试题先给出 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 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 略的制定上可谓处心积虑。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 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 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说明】试题考査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试题的D项中加点 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出神人化”形容技艺达到高超绝妙的境界,在这里用来 说舞台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精彩魔术表演,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该成语的 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其他几项在对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上都是不正确的。A项 说的是照片虽然已经褪色了,但还可以看到合影中显现的温馨和美,而成语“历 历在目”表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比如一张张笑脸、一桩桩往事 可以说历历在目,这里说的是一张合影中体现的和美亲情,不宜使用成语“历历 在目”,可以说照片虽然褪色但和薨的亲情仍跃然纸上。B项说的是正常的商业 营销策划,而成语“处心积虑”形容长期谋划,费尽心机,一般有贬义色彩,所 以不合适。C项的意思是父母发现小明沉迷网络之后不断对其提出要求或批评, 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责备”是要求完备的 意思,不能误解为指责,所以用在句中 不恰当。 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晢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 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 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 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括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 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说明】试题考査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正确选项是D项。A项、 B项和c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型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是主谓搭配不当。句 子的主语是“他”,谓语是“充满着辩证法”,显然不恰当。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他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B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不 仅……而且”作为一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成分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本题中 “不仅”和“而且”关联的对象是“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和“技术活动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 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其中《庄子·逍 遥游》和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 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试题先给出 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 B 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 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 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 略的制定上可谓处心积虑。 C 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 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 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 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试题的 D 项中加点 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出神人化”形容技艺达到高超绝妙的境界,在这里用来 说舞台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精彩魔术表演,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该成语的 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其他几项在对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上都是不正确的。A 项 说的是照片虽然已经褪色了,但还可以看到合影中显现的温馨和美,而成语“历 历在目”表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比如一张张笑脸、一桩桩往事, 可以说历历在目,这里说的是一张合影中体现的和美亲情,不宜使用成语“历历 在目”,可以说照片虽然褪色但和薨的亲情仍跃然纸上。B 项说的是正常的商业 营销策划,而成语“处心积虑”形容长期谋划,费尽心机,一般有贬义色彩,所 以不合适。C 项的意思是父母发现小明沉迷网络之后不断对其提出要求或批评, 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责备”是要求完备的 意思,不能误解为指责,所以用在句中 不恰当。 例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 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 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 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括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 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正确选项是 D 项。A 项、 B 项和 c 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型有所不同。A 项的错误是主谓搭配不当。句 子的主语是“他”,谓语是“充满着辩证法”,显然不恰当。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他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B 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不 仅……而且”作为一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成分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本题中 “不仅”和“而且”关联的对象是“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和“技术活动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把“不仅”放在“艺术括动”前面。C项的错误是 成分残缺。“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是个介词短语,后面缺少了动词 性成分“来说”或者“来看”。直接补上,则该句变成正确的句子 例5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 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 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 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 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 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 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无上盜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髙加 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 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 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 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 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 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 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 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 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 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 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 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正悲 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 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 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 陌生的空间,速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 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 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 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 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 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把“不仅”放在“艺术括动”前面。C 项的错误是 成分残缺。“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是个介词短语,后面缺少了动词 性成分“来说”或者“来看”。直接补上,则该句变成正确的句子。 例 5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 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 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 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 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 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 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无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 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 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 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 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 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 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 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 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 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 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 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 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正悲 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 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 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 陌生的空间,速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 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 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 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 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 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 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 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 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 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 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说明】试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中,所述内容的性质不属于原文 所论悲剧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这里首先要判断“原文所论悲剧”是什么样的 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行文中一共涉及两种悲剧,即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和现 实中的悲剧,但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尽管原文中“现实中的悲 剧”也出现了4次,那也都是为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服务的。所以,不难判断 “原文所论悲剧”就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当然原文一开始“悲剧产生于社会 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悲剧”云云,似乎也可以说是指现实中的悲剧。但我们看 到,文章接着就说“悲剧描写了……”,可见一开始所说的“悲剧”也是指文学 艺术上的悲剧。弄清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来答题了。我们不难看到,A、B、C、D 四项中,A、C、D三项说的分别是民间文艺(戏曲)、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中的 悲剧故事,唯有B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B项当然 不是“原文所论悲剧”。这里有没有可能不选B而选其他项,结果也符合答题要 求呢7比如根据是否属于电影而选择C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题干“其性质不 属于原文所论悲剧”一语,已经限自我们只能从悲剧的性质上来判断各个选项。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髙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 和问题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 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 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 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 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 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 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 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已齐 列嫉之奏为国 酉权留史馆修撰以 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 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 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弌,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髙, 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 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 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 之荣,少有其比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 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 多名官兵壮 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 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 3 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 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 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说明】试题要求选出 A、B、c、D 四项中,所述内容的性质不属于原文 所论悲剧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这里首先要判断“原文所论悲剧”是什么样的 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行文中一共涉及两种悲剧,即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和现 实中的悲剧,但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尽管原文中“现实中的悲 剧”也出现了 4 次,那也都是为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服务的。所以,不难判断 “原文所论悲剧”就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当然原文一开始“悲剧产生于社会 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悲剧”云云,似乎也可以说是指现实中的悲剧。但我们看 到,文章接着就说“悲剧描写了……”,可见一开始所说的“悲剧”也是指文学 艺术上的悲剧。弄清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来答题了。我们不难看到,A、B、C、D 四项中,A、C、D 三项说的分别是民间文艺(戏曲)、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中的 悲剧故事,唯有 B 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B 项当然 不是“原文所论悲剧”。这里有没有可能不选 B 而选其他项,结果也符合答题要 求呢 7 比如根据是否属于电影而选择 C 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题干“其性质不 属于原文所论悲剧”一语,已经限自我们只能从悲剧的性质上来判断各个选项。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 和问题。 例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 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 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 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 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 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 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 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 李 揆 矜 能 忌 贤 以 体 烈 修 国 史 与 己 齐 列 嫉 之 奏 为 国 子 祭 酒权 留 史 馆 修 撰 以 下 之休 烈 恬 然 自 持 殊 不 介 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 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 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 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 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 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 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 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 当朝大典以备査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 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 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说明】试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试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 方面作为切人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概括和分析。B项的概括分析 是,于休烈能够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历经战乱之后,舆章史籍散侠,他提 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使用,最终得到韦述家藏的《国史》百余卷。C项的概括分 析是,于休烈对名利十分淡泊,终生好学不知疲倦;他虽然被贬职,却能恬然处 之,并不在意,在朝二十余年,历任各种要职,却没有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 日捧读,直到去世。D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夫妇去世以后,尽享哀荣;他夫 人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又追念许久,追赠他尚 书左仆射,同时派专人到他家去表示慰问。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 思,没有不妥当的地方。A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进入仕途后遭到杨国忠排挤,只能到地方任职。行文至此,还没有 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不过下文却又说,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丁肃宗 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按照原文的表述,肃宗确实问到于休烈关于史官职责的问 题,但休烈闪烁其词,并未正面回答。其中“直言不讳”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 的意思。A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例7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 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 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 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 斯坦一-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一一相对 论和量自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 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 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 “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 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 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 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 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 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 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说明】试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试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 方面作为切人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概括和分析。B 项的概括分析 是,于休烈能够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历经战乱之后,舆章史籍散侠,他提 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使用,最终得到韦述家藏的《国史》百余卷。C 项的概括分 析是,于休烈对名利十分淡泊,终生好学不知疲倦;他虽然被贬职,却能恬然处 之,并不在意,在朝二十余年,历任各种要职,却没有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 日捧读,直到去世。D 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夫妇去世以后,尽享哀荣;他夫 人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又追念许久,追赠他尚 书左仆射,同时派专人到他家去表示慰问。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 思,没有不妥当的地方。A 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进入仕途后遭到杨国忠排挤,只能到地方任职。行文至此,还没有 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不过下文却又说,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丁肃宗 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按照原文的表述,肃宗确实问到于休烈关于史官职责的问 题,但休烈闪烁其词,并未正面回答。其中“直言不讳”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 的意思。A 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例 7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 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 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 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 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 论和量自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 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 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 “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 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 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