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小说专题之革命军旅小说 命题人董营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 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 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 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 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 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 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 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 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 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 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 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 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 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 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 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 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 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 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 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 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 “你是在想家么?
2019 年高考小说专题之革命军旅小说 命题人 董营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 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 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 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 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 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 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 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 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 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 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 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 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 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 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 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 100 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 20 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 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 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 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 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 “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 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 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 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 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 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 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 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 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答案】D 【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 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 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 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如果 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 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 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参考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三点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海亮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 20 多年兵了,却一次 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 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 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 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 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 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 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 20 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 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答案】D 【解析】“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 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 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 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 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 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 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参考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 4 分,作用 2 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怕 周海亮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 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 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 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 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 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 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 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 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 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 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 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 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 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 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 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 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 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 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 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 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 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 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 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 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 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 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 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 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 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 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为女儿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他喜欢 躺在树荫下,枕着锄头,眯着眼,喝女人为他沏好的茶。日子从叶隙间溜走,从 禾尖上溜走,从茶香里溜走。从花开花落中溜走,他迷恋这种感觉。可是战争来 了,安静的生活突然被打断,他不得不离开。 他离开,因为他怕死,怕女儿和妻子遭遇意外。他亲眼看见弹片将一个男人瞬间 撕开,那个男人,不过是如他一样的农人。还有远处的枪炮声,俯冲下来的飞机, 映红天边的火光,撤进村子的伤兵,蠕动的肠子和流淌的鲜血……他必须离开, 暂别祖辈留下的土炕、土屋、土狗、土地。他曾以为战争与他无关,但现在,他 必须逃离。 他怕死,更怕别离。 他随着人群,逃出村子,逃上公路。飞机追赶着他们,炸弹不断在人群里爆炸, 残肢断臂,随处可见。人群躲进深山,燃烧弹倾泻下来,人被烧成炭,炭继续燃 烧,世界变成地狱,地狱灼热滚烫。他不明白农人有什么错,他只知道他们无处 可藏。又有士兵追赶上来,大山被层层围困,等待他们的,只剩死去和被俘。很 多人期待被俘,被俘还有机会,还有解释或者求饶的机会,但是他不想。他什么 也没有做错,他不想解释或者求饶。 他逃了出去。几百农人,他是唯一逃出去的一个。他追上撤退的部队,成为一名 士兵。有老兵劝他不要当兵,老兵说,以我们的装备,这不是打仗,不是拼命, 而是送死。他说,我当兵。老兵说,当兵,肯定活不过三个月:被俘运气好的话, 可以熬到战争结束。他说,我当兵。老兵说,真不怕死?他说,怕死,但我当兵。 他怕死,更怕奴役。 他没有枪。没有枪的新兵很多。冲锋时,他扛着大刀,紧跟住前面的老兵。老兵 倒下了,他捡起枪,继续往前。战斗打响以前,他曾担心过枪,老兵告诉他,这 个最不用担心。他说今天是他当兵三个月的最后一天,正常的话,就该阵亡了。 他猜得很准。他还说,现在当兵两个月,就是老兵了。他这才知道,老兵不过二 十一岁,三个月以前,还是西式医院里的一名牙医学徒。 老兵说得没错,他们不是拼命,而是送死。一波儿人填进去,一波儿人又填进去, 一波儿人再填进去,似乎死的不是人,而是牲畜。长官说,这叫“添油”,这是 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战术。他懂。在乡下,冬夜长,想油灯燃烧不息,就得不停 地添油。他想,之所以让士兵们前赴后继,是因为,那火焰可以奄奄一息,但绝 不能灭。 他怕死,更怕熄灭。 可是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相信,仍然攥着烧 火棍般的枪,缩在战壕里,不敢出来。他已当兵三年,他是整个师部唯一活过三 年的士兵。三年里他杀死十多名敌兵,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士兵的模样和临死前 的表情。在他随后的生命里,那些士兵毫发毕现,面目狰狞,夜夜与他纠缠。不 管如何,他成为英雄,他应该受到赞美和礼遇。 可是他回到乡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放牛,院角种满桃红色的指甲花。 他说我打仗,不就是为了回来吗?这么多人送死,不就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吗?这样, 挺好,挺知足。 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再记起他曾经是一名士兵。又很多年过去,几乎没有人 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被占领、被蹂躏,这里的人们曾经被驱赶、被奴役、被 屠杀。每一天,他哆哆嗦嗦地走过村路,挤满老年斑的脸努力抬起。他仰望天空, 他怕有一天,天空里再次出现密密匝匝的飞机,然后,炸弹呼啸而下。临终前几
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 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 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 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 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 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 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 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6分) 6.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4B【解析】没有“反衬” 5.(6分)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 鲜明的对比。 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 心境,丰富人物形象 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 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6.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 命 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 品质; 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 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4分, 每点1分) 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 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 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2分,答出2点即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 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
天,他想告诉每一个人,曾经的村子,妻子,女儿,父亲,母亲,兄弟,炸弹, 大火,老兵,战壕,履带,尘烟,炸成两段的尸体,黏稠的鲜血,鲜血,鲜血…… 可是他太老了,已经发不出声音。他知道他不会忘记,但他怕活着的人们,会忘 记。 他不怕死,他更怕遗忘。 (选自《小说界》2016 年第 3 期)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主人公树下休憩饮茶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对平 静美好生活的迷恋,为下文“怕别离”做铺垫。 B.通过老兵与“他”的对话以及对老兵(阵亡)经历的叙述,说明战争的危险残 酷,反衬出“他”投身革命、视死如归的果敢。 C.“战争竟然结束了,竟然真的结束了”,此句中“竟然”“真的”说明战争 进程出乎意料,“他”对此难以置信,同时也暗示了抗战的惨烈漫长。 D.文章弱化战争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甚至“他”连名字都未提及,借此突 出故事的普遍性及其主题的共识性。 5.小说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有几乎相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6 分) 6.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 分) 4 B【解析】没有“反衬”。 5.(6 分)①营造一种幸福安宁的生活气息,与下文描写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形成 鲜明的对比。 ②这是主人公追求的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撑,利于展现主人公的 心境,丰富人物形象。 ③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战争的背景和结局,是和平的象征,在首尾重复出现,深化 了小说的主题:战争是无奈的插曲,和平是人心所向,是永恒的主题。 6.意蕴:第一个句子“怕别离”意在强调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挚爱甚于自己的生 命; 第二个句子,意在强调他面对侵略,奋起反抗,追求自由,不甘心被奴役的精神 品质; 第三个句子“怕熄灭”,表现他坚持信仰勇于牺牲,以死抗争的民族大义; 第四个句子“怕遗忘”表现他渴望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强烈愿望。(4 分, 每点 1 分) 作用:①四个句子以“怕”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 ②四个句子,“他怕死,更怕……”,间隔反复,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③四个句子,层层递进,分层点明原因,升华主旨。(2 分,答出 2 点即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 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
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 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 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 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 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 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 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 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 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入大姨,爹妈兄弟 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 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 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 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 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 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 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 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 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 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
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 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 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 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 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 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 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 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 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入大姨,爹妈兄弟 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 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 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 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 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 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 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 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 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 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