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25 第五节 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一、开端 认知语言学从各力吸取营养,但其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 于语言学本身,特别是语用学和以莱考夫、麦克考利和罗斯等为代表 的生成语义学派。 语用学是20世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反对脱离现实 生活和语义环境去独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认为语义研究不能脱离 语言的使用者一人,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它对认知语言学的 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单独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语境包括语言 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语境、人的认知体系等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 体系融入了语言研究。塞尔在《意义和表达》一书中就曾以“he cat is on the mat.”为例,分析过人的概念体系在理解中的作用 (2)用含意推理解释语言理解,不仪提出了由句子意义向会话 含意的推导,而且提出了会话含意的推理的原则。特别是斯珀伯和 威尔逊(D.Sperber&D.Wilson)的相关理论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 引入语言理解,被称为“认知语用学”。 (3)将隐喻纳人语言研究范围。以前的语言学理论一直将隐喻 当作修辞语言,回避甚至排斥对隐喻进行语言学研究。语用学至少 将隐喻当作正常语言来对待,由此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 正是由于语用学的理论(尽管本身还不完善)使人们注意到语言 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新领域一认知,因为无论怎样进行意义推导, 最终会追溯到人的认知体系。 美国生成语义学家之所以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是因为他 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 基础,他们从对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
26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这使他 们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新路。 二、发展 于是,他们又开始重新了解自我,对思维与语言,思维与语义之 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过去的观点(莱考夫将这种理论称作客观 主义:objectivism)认为推理是抽象的,不依赖任何形体,是用语言 表达的判断,其真很值表现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思想是超越物 质的,思维是脱离人体的机械的符号操作:语言在与现实的对应中获 得意义等等。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的发展。1980年美国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用大量语 言事实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此书至少在以下方 面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 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一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 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2)对西方哲学及语言学的“语义”理论提出了挑战,强调人们 的经验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绝对客观的现实)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 用;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现”,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 “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 (3)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 语言反过来又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互相参照论,论述了语言形式 与意义的相关性,词义发展的理据性及语言与思维的不可分隔性。 (赵艳芳,1995) 莱考夫提出的新的“经验主义”语言观(experientialism)极富有 挑战性:感知器官及其运作环境直接影响到思维和语言;客观事物
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27 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推理受制于人的生理基础、认知能 力、社会文化、经验等;人类的理性是富有想象力的,隐喻的,并与人 体具有内在的联系。此后的十几年间,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莱考夫、 约翰逊、兰盖克(R.Langacker)等从以上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 试验。1987年,美国出版了三部有影响的语言与认知的研究专著: 约翰逊的《心中之身:意义、想像和理解的物质基础》,兰盖克的《认知 语法基础》(第一卷),莱考夫的《范畴》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 约翰逊在《心中之身》一书中认为目前对语义的研究陷人了危 机,因为语义研究忽视了非命题性结构和隐喻结构,其根源在于语 义研究的“客观主义”态度。约翰逊对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传统中的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对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的 认识论的逻辑二元对立,即心/身,形式内容,概念/感知、理性/感 情等的对立进行了批判,阐述了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也称 经验主义)语义观。 他认为语义理论除了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外,还应研究范畴化 问题、图式、隐喻、转喻等等。在该书中,作者阐释了语言运用与理解 的两种认知结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和隐喻结构(metaphori-- cal structure)以及两者的物质基础。 意象图式结构和隐喻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 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其物质基础来自人本身 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完形与动觉经验。这些在兰盖克《认知语法 基础》和莱考夫的《范晦》中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两本巨著中, 作者正式使用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义学” (cognitive semantics),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nimar)等词语。 所以,这两本巨著堪称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因为它们阐释了认知语言 学的基本理论:经验主义语言观,相互作用认识论,基本范畴理论,原 型理论,认知模式,认知语法理论等
28 第二章, 认知谐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三、确立 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文(Ren6 Dirven)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 堡(Duisbury)召开的-~次学术会议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诞生。 大会貸布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和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1CLA),并同意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专著。此后,《语用学与认 知》杂志于1993年由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发行。进入90年代以 来,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从北美到欧洲大陆语言研究的大趋势。到目 前为止,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已举办四届,出版五部研究专著,说明 认知语言学正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第三章 经验注义认知观 第一书 经验主义认知观 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 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语言与客观 世界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认知观。主观 主义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人的主观的情感、感觉和想像,人们依靠 感觉和知觉指导一切行为,想像则通过艺术和诗使人们超越理性和 客观世界,并升华为真理。主观主义在西方的主斐影响在于浪漫主 义的艺术和诗学流派,对语言研究的影响不大 对语言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的是长期统治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客观 主义。客观主义不是单一的哲学观点,而是莱考夫对多种相同或相 似的哲学流派的统称。按照莱考夫的观点,客观主义始于法国哲学 家笛卡尔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笛卡尔主义和康德主义被后来的各种 客观主义思潮继承和发展,出现了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论和弗雷格 哲学。客观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但在他们看来,世界是 由相互对立的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另一部分是理念的。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身心,感知/概念, 形式/内容等,即一方面是物质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理性的心智。他 们承认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 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 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 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 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