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大大拓宽了人们对语言研究的视野,向人们提供了观察语言的新角 度。人们认识到,语言不是封闭的、自主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依赖性 的,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从而使 语言研究重点从句法结构向语义结构和认知结构转移。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著作《思维与语言》 (Mb1 neRge H3a)于1956年重新发表,1962年被译成英文。这 时那些认为机械主义和心灵主义都太偏颇的语言学家又重新重视维 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外部动作内化”和内外因相互作用论的研究,他 们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 60年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 生。50年代初,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康奈尔大学组织了一次关 于语言行为的边缘学科的讨论会,与会专家发现心理学和语言学对 语言现象及其系统的研究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结果是心理学与语 言学的联手和《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概述》的发表,1967年, 奈萨尔(U.Neisser}发表专著《认知心理学》,正式宣布这门学科的诞 生。由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朝信息 心理学的方向发展,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它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 研究认知活动,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 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甚至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心理活动。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中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完形心理 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重新恢复了对内部心理机制的研 究,其研究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 或认知过程。它认为表象的实质是一种类此表征,与外部客体有着 同构关系,这种同构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而是有着认知加工。它的 关于概念形成中原型范畴说对后来的认知研究有很大影响。但把人 脑完全看做是人工的信息加工系统是有局限的。人不仅是有生命的 有机体,具有生物基础和演变的历史,还是社会生物,与社会、环境有 着相互作用。有生命的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机,不能撇开人的生 物特性和杜会属性而进行人机的完全类比。人的知识常常是模制
其他学科的新贡献 21 的,同时又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吸收新的知识。这些问题都不是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所能解决的。 第四节其他学科的新贡献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其中 最有影响的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 究,因为认知语言学的许多论据来自人类如何给事物划分范畴的各 种研究。 一、范畴理论 古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机械反映,范畴 具有明确的分界,其成员具有本身固有的共同的特性,一个物体要么 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属于那个范畴。所以,范畴独立于对它们进行范 畴化的人,即范畴与人的生理、感知、意象、范畴化能力无关。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953)是发现古典范畴理论缺陷 的第一个哲学家。他发现“游戏”范畴不符合传统范畴模式。有的游 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游戏需要有运气,有的需要更多的 技巧;而有的两者兼而有之。他发现游戏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 特性,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一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 biance)。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范畴可以 扩大,如70年代“电子游戏”(video games)作为新成员加入游戏的 范畴,使该范畴的边界扩大了,而“电子游戏”与原游戏成员之间只 有部分共同的特征。而且,范畴成员也不像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 具有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员和非巾心成员之不同。 奥斯汀(J.Austin)将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用于词汇研究。在他的 论文“词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 Word,1961)中提出与此相类似 的观点: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意义之间不是具有相同 的特征,而是以某种方式发牛联系。如“healthy body”,“healthy
22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exercise'”,“healthy complexion”。“healthy”在不同的搭配中含义 是不同的,但各意义之间又具有联系,“healthy body”中的“healthy” 的含义为中心含义,奥斯丁称其为核心含义(primary nuclear sense),其他含义:使健康的(making sb,healthy in“healthy exer- cisc”)、来自键康身体的(as a result of a healthy body in“healthy complexion'")与中心含义具有因果关系(Austin认为是局部代替整 体的关系)。这样,“healthy”具有中心含义,又有扩展含义(extended senses),而这些含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构成一个相关的范畴,是 自然的,无意识的,心理真实的。 奥斯汀还研究了莱考夫后来称为“隐喻”的现象(他当时称为 “analogy”),如the foot of a mountain,the foot of a list,认为这种概 念结构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对其他事物的认知的结果。奥 斯汀还注意到一个词的意义范畴中的各种意义之间的连锁现象 (chaining),即词义的连锁变化:A+B→C→D..,尽管A、D之间的 联系可能已不可辨认,词义A、B,B、C,C、D之间具有某种联系。A 被称为核心含义,B、C、D被称为连锁的扩展意义。Austin的观点虽 然当时未形成势力,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纳入了哲学和认知的 研究领域,说明了“语言归根到底是认知的一个方面”(Lakoff,1987, p.21)。 二、基本范畴和原型 1,基本范畴 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始于罗杰·布朗(Roger Brown)。他观察到, 一件东西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范畴等级的名称 具有优先地位(superior status),事物首先在此等级上被划分。此等 级范畴即基本范畴。布朗(1965)认为基本范畴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明显的物理区别特征: (2)在此等级上,事物首先被命名和被掌握、记忆:
其他学科的新贡献 23 (3)事物名称最简洁,运用频率最高。 在基本范畴基础上,范畴可以向上或向下扩展上位范畴(super- ordinate category)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基本等级范 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在基本范畴等级上,人 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提供了认知结构与客观世界的重要关联,因此在 此等级上,人们更容易感知、学习、记忆事物的非连续体。 罗施(E.Rosch)和默维斯(C.Mervis,1976)对儿童进行了基本 范畴和上.位范畴归类的试验。试验表明从三岁起,所有年龄组都对 基本范畴的归类非常成功,但三岁年龄组对上位范畴归类正确率只 有55%,四岁华龄组E确率达到96%。这说明儿童是最先掌握基本 范畴,然后才掌握上位范晦的。基本范畴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 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因而也能最有效地反应客观世界。对 基本范晦的认知依赖于人的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完型感知、意象和动 觉功能。比如,我们对“椅子”具有完型感知和意象(抽象的而不是某 一具体椅子的意象),对“家具”就没有完型感知;对“椅子”及其功能 具有一般动觉(坐椅子),而对“家具”这个范畴的意象和动觉还是停 留在基本范畴上,不能更抽象(“家具”没有统一的完型和单一的意 象),而只能以目的、功能为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罗施进一步总结了基本等级范畴的特点: (1)其成员具有能感知的相似外形的最高等级: (2)是单个成员的意象能反应整个范畴的最高等级; (3)人们识别其成员最快; (4)儿童最早习得和掌握; (5)运用最简洁的中性词语; (6)是知识组织的基本范畴。 2.原型 认知人类学对原型理论的发展对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语义理论具 有重要影响。1964年,劳恩斯伯里(F.Lounsbury)对美国印第安语
24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中亲属称谓体系的研究表明,同一范畴的称谓(如uncle)具有焦点成 员(focal member)和非焦点成员(non-focal member);而且范畴中的 成员不仅仅是个命名问题,成员之间具有统一的关联规则,即与财产 继承和社会责任有关。在此类范畴中,中心成员具有特殊地位,整个 范畴围绕中心成员(劳恩斯伯里称为generator)建构。这是最阜的 原型的例子。 其后的认知人类学对原型理论的贡献是伯林(B.Berlin)和凯 (P.Kay,1969)对多种语言中颜色词的研究。他们首先发现颜色词 具有基本颜色词(basic color terms),其特征如下: (1)只包含一个音节: (2)其所代表的颜色不能包含在另一颜色中,如鲜红(scarlet) 包含在红颜色里; (3)是广泛使用的和广为人知的。 基本颜色词表示基本颜色范畴,尽管基本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 中具有不同的数目,基本颜色范畴也有不同的界限,但当让人们指出 基本范畴内最典型的颜色时,讲不同语言的人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这种典型颜色叫做原型。说明颜色范畴也具有典型的、中心成员(原 型)和非典型的成员之分。 后来,罗施将前人对具体问题的范晦和原型研究普遍化、理论 化,认为原型(prototype)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晦化的认知参照点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确立了范畴在认知心 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基本范畴等级效应 (basic level effects)利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的观点。范畴具 有非对称结构,即其成员是非对称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具有 代表性,具有特殊的认知地位。这就是原型效应。罗施的试验表明, 原型效应来源于认知模式的本质,具有心理真实性。所以,所有范畴 都是原型范畴,而原型效应在基本范畴上得到更好地体现(见第五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