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崭新的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认知、心理和语言观 点,但它不是没有历史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对认知科学一 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而形成的新的认知观基础上建立的,是批 判地继承和创新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 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 展的相互作用论。认知语言学也接受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原型和范 畴的研究。意象、图式和扫描的观念直接受到认知心理学关于表象和 知觉研究的启发。在语言研究上,莱考夫、罗斯(John Ross)和麦克考 利(James McCawley)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在语义问题上率先对生成 语法发难,提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的主张,使他们后来走上了认知语 言学的道路。哲学家塞尔(J.Searle)和约翰逊(M.Johnson)等对形而 上学现实论及客观主义认知观的批判促使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现实 论哲学基础的形成。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形成的历史。 任何学科的产生与创立都不是像《圣经》中上帝创造世界一样是 某个人在几天之内完成的。虽然认知语言学真正的历史只有一二十 年,但作为结构主义和转换生产语言理论的反动,其渊源可以追湖到 心理学、认知科学对认知的早期研究。对认知科学作一个历史回顾 并不容易,我们只能从纷繁的历史中抽出一些与目前认知语言学理 论有关的问题作为主线加以阐述。 第一节早期研究 最早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思维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以英国的
16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霍布斯(T,Hobbes)和洛克(J.Locke)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as- sociationist psychology)。他们认为知识起源于对世界的经验,联想 是记忆、思维、学习的基本原则。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的冯 特(W.Wundt)和他的学生在符兹堡大学进行了思维心理学的研究。 冯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认知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声音发生和感知的外部现象,二是思维的内部现象。他主张有 意象的思维,思维心理学的任务则是通过研究语言,去了解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 完形(gestalt,,直译为格式塔,原义为形式)心理学诞生于1912 年的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 一,主要代表是考夫卡(K.Koffka)和科勒(W.Kohler)。尽管早期 的完形心理学有很多观点是唯心的,不讲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具有很 大的局限性,但它强调思维活动的整体结构(完形结构),认为心理现 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 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心理过程本身具有组织作用,人们可以 根据对事物完形结构的认知,构造不完整或不稳定的结构。如一个 有小缺口的圆圈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个圆圈的辨知。此外,完形心理 学着重研究思维,并开始研究儿童思维,这对思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 价值,对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如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等有一 定的影响。完形心理学的主要问题是认为完形心理结构是天生、先 验的。这一点在目前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得到了纠正。 第二节重要发展 一、维果茨基 苏联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厅展了对各种资产 阶级思想的批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改造一切文化科学。也就是 在这一时期,苏联出现了以维果茨基(I.C.BblrOTCKHi)为代表的苏
重要发展 17 联最大的心理学派一儿童心理学和思维发展心理学。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 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概括、抽象、逻辑思维等)。“他是 历史上第一个把历史主义的原则进心理学的”(朱智贤,P.73)。维 果茨基指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 理机能;另一种是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 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一一语言和符号一一为中介的,是受社会历史 发展规律制约的。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 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他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他认为符号 的运用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 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后才能转变为“间接的,任 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朱智贤,p.74)。操作外界事物的外部形 式的活动受到特殊的转化一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一一 而内化为 内部活动,即从感知运动向语言思维的过渡。维果茨基强调“活动” 的作用,并运用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揭示儿 意思维发展的动力,对认知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皮亚杰 心理语言学对认知的研究是从观察和研究儿童学话和智力发展 的关系开始的。这一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 杰。他从1927年开始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被称为认 知心理学的奠基人。皮亚杰把认知、智力、思维、心理视为同义词,把 生物学、数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在儿 童认知、智力活动的研究上,建立了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或发生认识 论,他的理论属于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派。他对认知能力的考察和论 断对语言习得、语言使用以及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响 力,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依据
18 第二章认知语盲学的产生与侧立 皮亚杰的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或结构,schemata or structures)、同化、适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图式就是行为的结构或组 织。个体之所以能对刺激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 能够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图式最初取 决于遗传,一经和外界接触,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向环境学习,不 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 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行为。适应就是改变主体的行 为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即调节,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 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过程,实现着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强调行为和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即生物适应 论的观点。图式经过同化、适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水平,如感觉 动作图式内化后就成为表象图式,语言能力是客观环境与认知能力 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理论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理论,被称为相 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他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 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的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这是必 要条件;第二方面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社会文化、教 育、语言等)。 作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考察认知能力在儿童语言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 是动作,其次是形象,最后才是语言。语言的使用是和认知能力中的 象征功能的发展相联系的(桂诗春,1985)。皮亚.杰的重要发现是,语 言能力是建立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超越认知能力的发 展。这说明语言习得不仅仅是模仿,而是以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为 基础。所以,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同化和适应的过程。当他刚 刚学会动词加-ed构成过去式时,他对所有动词都用加-d的方式, 于是出现了goed,leaved等错误,但当他认识到具有不同形式的过 去式时,他就得修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适应语言环境
重新提出 19 但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对认知的研究并未得到语言学界的重 视,因为20世纪30一50年代,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一 时,很多语言学家运用“刺激一反应”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认为语言 无非是一套习惯,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的,语言研究只能研究 语言表面结构,根本无须也不可能分析语言行为的心理过程,因为他 们认为要想深入语言的意义和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节 重新提出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心理和认知的研究又重新受到重 视,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5060年代乔姆斯基生成语 法理论的提出。乔姆斯基针对行为主义提出了心灵主义(mental- ism)。他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 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儿童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来掌握语言 的,而这种机制是大脑结构中固有的。他认为语言学应作为认知心 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能力及其深层结构,以揭示 习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他提出了很多过去没有提到的令人深 思的问题,如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深层结构、语言普遍性等。但乔 姆斯基的理论的中心是句法,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是“自主的”(u- tonomous),不受语义因素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尽管多次修正,仍不 完整,其研究方法有不少主观片面之处。不管是早期的转换生成语 法,还是后来的管约论(GB),都企图运用数理逻辑的形式描述人的 语言能力,而数理逻辑和自然语言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是不能相 比附的。他的形式主义倾向最终使他的理论走入死胡同。但正是由 于乔姆斯基革命才引出一场语言学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不仅转换生成语法分裂为不同的派系,出现了菲尔默(C.Fillmore) 的格语法、韩礼德(M.Halliday)的功能语法,而且涌现出了众多边 缘学科,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语用学等等。这 种从注重语言形式到注重语言功能,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