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章学 论 发话者可能只选择最后一部分来表达,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集中 于最后的关键时刻。此外,我们对最后阶段的描述也可用不同的方 式,我们可以说: 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也可以说: 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前一句是描写事物较自然的方法,这是因为移动的车是事故最突显 的方面,所以,我们选择“车”为主语。当我们想说明树的状态时,我 们可能选择后一句,因为这时突显的是“树”,面不是“车”。可见,同 一事件可以选择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而句子形式的选择是由观 察事物不同的方式中突显不同的方面决定的,这就对为什么选择不 同的句型作出了解释。突显原则对句法分析的相关性不亚于句法逻 辑规则。 基于以上原则,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 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 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这就是目前 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的含义。尽管有人认为这样的理论未免深奥 难懂,难以进行形式化的描述,但这毕竟是语言的一个方面,它是解 释性的,是传统语言学的规则描写所解决不了的。 总之,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 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 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hat is based on our experi- ence of the world and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conceptualize it.) (F.Ungerer&H.J.Schmid,1996,Introduction)。也就是说,认知 语言学研究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理解过程中的一 些共同规律及其与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式。按照认知 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是难以区分的,语言的产生 是对世界认知的结果,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11 是认知处理过程,所谓语言知识只不过是关于世界的知识固化于语 言符号而已。对语言认知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一方面是语言概念 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 涉及基本范畴与认知图式、意象与隐喻认知模式等。另一方面是语 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结构实现其交际功 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具体地讲,认知语言学的研 究范围包括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意象图式、认知语法、象似 性和语法化以及认知语用推理。以后章节中将详细论述。 第四节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凡属语言研究,不论是历时还是共 时研究,不外乎规范、描写、解释三种。这三种语言学的发展是与语 言研究的历史相一致的。早期的传统语法属规范性的,因为它总结 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规则。结构主义开始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它 用“发现程序”和分布分析法对句子进行层次切分和对语义进行成分 分析。转换生成语法注重深层结构和语言能力,本意是想解释语言 的生成机制,但后来完全抛开语义研究,走到了形式主义的极端。但 它的一个贡献是使人们又重新重视大脑认知机制在语言使用中的重 要性。后来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已具备 了部分解释的性质,因为它们研究语言使用与其他因素(语境、社会、 心理等)的制约关系,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 如果语言研究只满足于对语言结构的描写,而不注重对这些现象 的解释,就像一个医生只描述病人的病症,而不对病症的原因作出解 释和诊断一样,是远远不够的。可见,语言学从规范到解释是一种进 步。20世纪末,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使认知语言学成为必 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 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必须 研究人的认知规律。所以,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
12 第一章导 论 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步,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 律。所以,认知语言学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 相关的现象,而且力求提出能独立论证的(ndependently motivated), 而不是特设的解释。这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揭示语言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 中最薄弱的环节。结构主义视语义为语义关系或义索的组合。转换 生成语法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 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后来的生成语义学把语义 提到重要的位置,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这·· 观点,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 制约的。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 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 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 用意义,而是探素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 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在句法层面上,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以下 论点:对同一个真值事件的表达,因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详细程 度不同而不同,这个不同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反映对事物不同 的认知。相拟的意象又抽象出图式,一个图式是一个完形,可以不断 被隐喻引申用于构造相似的概念。不同图式和意象表现了不同的句 义。这样看来,过去认为是同义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同一深层结构的 表层结构就有了不同的意义。总之,认知语言学将语义放在非常重 要的地位,而语义又是来自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这样,概念结构体现 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又促动词法和句法结构。这种认识是语言研 究的一大进步。 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语言的普遍性和共性是转换生成语 法提出来并试图探索的,但从句法的生成与转换上并未找到各语言 间任何共性的东西。泰籍华人郑齐文先生在《认知原理》一书中认 为,大脑经刺激产生了一系列的原始知觉。这些原始知觉没有将本 质与现象分化开来,处于杂乱状态。以后经过意象回忆或思考,消除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13 了偶然的、特殊的形象,保留了必然的、普遍的形象,抽象到具有共性 的图式,产生了具有共性的概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 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沈家煊,1998)人类具有相同的 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 能力,一定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形式上, 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认知语言学虽是以某一具体语言为对象,但 它探索的是语言的共性,国的是寻找人的认知和语言的普遍规律。 如认知语言学已经发现基本范畴与原型对概念形成的作用,隐喻和 转喻是词义演变和语法化的重要机制,语言的象似性等等带有普遍 意义的假设,并已被多种语言所验证。共性是研究个性的基础,知同 方能求异。各种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交流、翻译,也是以共性为基础 的。其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取向,解释取向,语义取向, 共性取向,这是语言研究史上的重大发展,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 奥秘,向实现语言理论最终追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是对语言理 论研究的意义。 同时,认知语言学对汉语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对于认知语言学, 我国语言学界只有零星介绍和研究,尚没有系统的引进和综合研究 的著作。引进国外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汉语实际,更好地描 写、解释汉语现象,揭示汉语的规律是我国汉语学界的首要任务。过 去引进的语言理论对汉语研究曾起过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问题尚 未解决,如汉语词类的界定,主、宾语及单、复句的划分等。汉语中对 词义泛化及实词虚化虽早有研究,但尚未上升到总结其演化机制的 高度。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对汉语研究至少有两个作用:(1)可以利用 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2)将过去零散的解释 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 起步。张敏(1998)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名词短语,赵艳芳 (1994,1995,1998)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王伟 (1998)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分析,都是借鉴和结合的结果。但是
14 第二·章导 论 就目前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多分散在国外的 单项介绍中,将这一理论系统地介绍给国内汉语学界,必将使汉语研 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 此外,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国外语言学研究 的每一阶段都引起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 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月前国外已开始对认知教学的研究, 而我国还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和研究对探讨新的 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此外,以前的教学是授人以技 为主,而非授人以道。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之道,使人们加深对 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将新发现的语言现 象和规律用于指导教学,利用对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认 知意识、共性意识,培养语感,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认知和心 智的培养,既教技,又授道,提高教学效果。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第十一章中有详细论述。 第五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概念 化和认知方式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的。由于目前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 还没有发展到能直接观测和说明人的大脑思维和语言活动,认知语 言学只能通过有规律地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来间接研究人的认知和语 言。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运用于语言研究,发现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共同的规律;(2)采用自 然观察和内省的方法,观察直接反映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然后找出 有规律的东西,分析其内在的认知取向;(3)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 在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的情祝下就某-一调查项目选择不同年龄组、 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应答者,在尽重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定的 海问、答卷、叙述等,以便获得语言背后的认知活动。这三种方法是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