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的基础 5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椎理、真理 等都提出了新的解释。 二、心理学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对人的认知在 心理话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不同。唯理主义者笛卡儿强调思 维或理智的作用,“我思故我在”是他的名言。但是早期的经验联想 主义者却强调经验对认知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理最初像一块“白板”, 环境的事物及其关系在没字的白板上随意书写,形成了人的联想或 概念。这些联想或概念是按一定规律形成的。这些规律在古代亚里 士多德那时就已经提出来了,即接近、相似、对比等。以后的心理学 派基本上继承了唯理主义和早期经验主义的基本规点 在智能的来源问题上,当代心理哲学中有天赋论(innatism)和 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两大派。乔姆斯基受到笛卡儿的影响,信奉 天赋论。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脑生物结构所固 有的,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从这个天赋予的大脑结构特征中来的。 建构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1),他受从洛克 (J,Locke)到斯宾塞(H.Spencer)的古典经验论的影响,提出了认知 起源于主客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ism),强调 认知结构是后天建构的,智能、知识来源于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实践。 早期的心理学主要关心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到20世纪 30一4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智力、认知受到高度重视, 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开始尝试对内部心理过程进行研究。 始创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开始研究知觉及思维活动的整体结构。皮 亚杰独树一帜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使他成为儿童思维心理学最早 的一名主将。60年代计算机的产生、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出现使心理 学企图将信息加工过程论和心理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将人脑看做类 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用信息的输入、贮存、加工上、输出等概 念来描述从感觉、表象到记忆、思维的全过程,甚至试图用计算机来
6 第一章寺,论 模拟人的认知活动,从而有可能用程序和流程图来说明人的认知、思 维的内部奥秘。这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狭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 点和核心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60一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占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研究 认知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方法~一一信息加工论,还在于它认为人的一 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所以,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和 结构,从而揭示智力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经验联想主 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成果,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但否定了大 脑作为机器(mind-as-tnachine)的论点。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 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the mind in the body,the body in the mind)魏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 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 用的人自身。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 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不是机械地反射人的客观世界,而是 对经验具有组织作用,它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因 为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是通过人自身与外界发生作用而直接被理解 的,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认知、转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识 的。认知具有自己动态的和完整的结构和模式,由此形成经验的结 构与规律,不是机器可以模拟的;而语言正是这种经验模式和认知组 织的反映。 三、认知与语言观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中,也具有两种不同的认知与语言观。传统 的语言观认为自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的思维和运用之外的客观意 义,词语也具有明确的、能客观描述现实的语义;物体有其独立于人 之外的内在特性,语言就是表现其特性的外在符号;语言是封闭的、 自足的体系。对语言的研究即描述语言如何与客观现实相对应和等 同;认知与语言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新的语言观强调人的
认知科学的基础 7 经验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绝对的客观现实)在语言运用和哩解中的作 用,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 知以外的客观真理。语言不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依 赖性的,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 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正是以后一种语言观为出发点,认为语言与认知是 不可分的,自然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 成部分。 1.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 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当人们 还没有获得“温床”的概念及其特性以前,就不会出现“温床”一词;当 人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被动概念时,他就不会用被动概念的语言结 构。而且,从个系和种系认知能力发展的观点看,认知具有前语言 阶段,即认识了的事物还尚未发展到具有外在语言符号的阶段。就 此而言,认知是决定性的。 2.语言能促进认知的发展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不能包括全部的认 知能力,也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但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桂 诗春,1985)。语言的产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例如儿童在刚 学数数时,总是一边扳动手指,一边数数;在玩游戏时,也经常自言 自语,把他的思想表达出来,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更清晰地思考。 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 物。另一方面,有了语言,人们才可以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增加经 验,从而互相勾通认识,互相调整、适应、趋同,促进种系和个体认知 的发展
8 第一章导论 3.语言是巩固和记栽认知成果的工具。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全部过程有两个:一是通过直接经验,二 是通过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其实是他人或 前人的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只有通过语言〔口头或文字 的)才能表达、交流、记载、保存,从而传给下一代,成为后人间接的以 知成果。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有依靠语言才能变个人的为集 体的,变集体的为社会的、全人类的,形成全人类共同的认知成果, 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积累,不断巩固。 第三节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 结合的边缘学科。由于以思维为对象的认知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 位不断上升,以人类思维的结晶一语言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 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认知语言学就越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因 为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能力的 体现,研究语言必须要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观察语言结构的认 知特点和认知结构,从而揭示语言的本质。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 理论和成果研究语言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又通过观察 语言现象的规则和普遍性,来说明人类认知能力以及发展的规律性 和共同性。 目前,“认知”是很时髦的词,往往有一种倾向,很多语言研究都 贴上“认知”的标签。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首先澄清和限定“认知”在 认知语言学中的含义。 认知从广义上讲是与人的智能和知识有关的,所以,它具有广泛 的含义。认识和命名一件新事物是确定其范畴的认知过程,学会一 项技能是认知的结果,解决一个问题是认知能力的体现。认知语言 学中讲的“以知”仅限于人们学习、运用语言有关的认知,但不是传统
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9 上所说的对语言系统规则掌握的认知。以前的语言学满足于建构与 生成符合语法和语义上可接受的句子的规则,对语义则用“客观”的 语义特征来描述,认为这些句法规则和语义特征存在于人的大脑记 忆中,因此,也是“认知”的。昂格雷尔和施密德(F.Ungerer&H.J. Schmid)称这种观,点为逻辑观(the logical view)。与此不同的是,认 知语言学理论采取了与此不同的两种语言认知观:经验观(the expe- riential view)和突显观(the prominence view)。经验观主张语言研 究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应注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从 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实验证明, 对于“小轿车”的概念,人们不仅可以说出它的客观特征,而且还能把 他们有关车的经验中的联想和印象也加入进来,尽管有些纯粹是个 人的经历,但有些如“舒适”、“速度快”、“显示社会地位”等是人们共 同的经验,但这些都超出了过去语言学的客观描述。这些联想反映 了人们感知世界和与之相互作用的方式。 对世界的经验使人们从两个基本层面上认识世界:一是基本范 畴,也就是说,人是从具有完形特性的中间层面开始,向更高或更低 层面认识世界的;另一个基本层面是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到 范畴边缘成员一直到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的。如此,人们对具体的、 可以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为我们认识更复杂的概念和抽象的事 物提供了基础。经验观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提供对语言和意义更丰 富、更自然的描述。为了探索经验的秘密,我们必须超越语言的逻辑 分析,来研究语言非客观的意义及隐喻意义。非客观意义和隐喻意 义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结果,在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认知中具有 重要作用。 语言超越逻辑推理和客观性的另一方面是对所表达的信息的选 择和安排。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一个连续的动作,而语言描述不可 能是连续的,而只能是选择重要的和相关的点,其他部分由受话者去 填补,这就有一个选择娜一部分进行表达的问题。以车撞树为例,我 们脑海里可能会想像车如何失去控制,怎样冲出道路,撞在树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