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穰)、中(害)、收(乎)、(未)能、精光、诞(之)、因(五藏之输)、诀(脉)、搦(髓 脑)、(揲)荒、(爪)幕、咳(婴)、终日、写(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大表、曲 (止)、(曲)止、(不)瞚、挢(然)、(中)阙、弃捐填沟壑、服臆、(长)潸、忽忽、厉(针)、 有閒、司命、重(难治)、贵(妇人)、带下医、伎(不如)、由(扁鹊) 2.语序 ①而何怪? ②中庶子喜方者。 ③何以。 3.句子 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②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 间。”居二日半,简子寤。 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④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4.文意理解 ①怎样理解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几句话? ②扁鹊认为自己“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反映了怎样的医学观? ③扁鹊提出“六不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④怎样理解扁鹊行医“随俗为变”?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 第三篇华佗传 【目的要求】 学习本篇重要词语,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在汉代时的常用义以及现在的常见义,注意它们的不同 点,掌握本课较多的古今同形词与同义复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华佗杰出的医学成就及被曹操处死的 不幸结局。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游学、(黄琬)辟、(不)就、且(百岁)、节度、(七八)壮、应(除)、(某)许、行(差)、 (共)止、难(其异)、自如常、卒(头眩)、中宿、劳事、(中)间、无赖、卒(可)、向来、(卖)饼、 县(车边)、逆(见)、属(使)、瞋恚、不快、寻(差)、食顷、(生鱼)脍、(三)期、伤娠、案 (脉)、稍(小差)、多(脊痛)、可(尺所)、(此)近、当(得)、暂(还)、数(乞期)、敕(郡 县)、食事、(信)病、(便)收、传(付)、考验、首服、含宥、鼠辈、考竟、彊死、将爱、故(当死)、 去(药)、劳动、(使)极、熊颈鸱顾、(五)禽、因(上著粉)、(为)率、处所、(朝歌)云 2.句子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②即如佗言,立吐她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 公,车边病是也。” ③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④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 3.文意理解 -10-
治(穰)、中(害)、收(乎)、(未)能、精光、诞(之)、因(五藏之输)、诀(脉)、搦(髓 脑)、(揲)荒、(爪)幕、咳(婴)、终日、写(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大表、曲 (止)、(曲)止、(不)瞚、挢(然)、(中)阙、弃捐填沟壑、服臆、(长)潸、忽忽、厉(针)、 有閒、司命、重(难治)、贵(妇人)、带下医、伎(不如)、由(扁鹊) 2.语序 ①而何怪? ②中庶子喜方者。 ③何以。 3.句子 ①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②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 ? 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 间。”居二日半,简子寤。 ③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④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4.文意理解 ①怎样理解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这几句话? ②扁鹊认为自己“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反映了怎样的医学观? ③扁鹊提出“六不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④怎样理解扁鹊行医“随俗为变”?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 第三篇 华佗传 【目的要求】 学习本篇重要词语,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在汉代时的常用义以及现在的常见义,注意它们的不同 点,掌握本课较多的古今同形词与同义复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华佗杰出的医学成就及被曹操处死的 不幸结局。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游学、(黄琬)辟、(不)就、且(百岁)、节度、(七八)壮、应(除)、(某)许、行(差)、 (共)止、难(其异)、自如常、卒(头眩)、中宿、劳事、(中)间、无赖、卒(可)、向来、(卖)饼、 县(车边)、逆(见)、属(使)、瞋恚、不快、寻(差)、食顷、(生鱼)脍、(三)期、伤娠、案 (脉)、稍(小差)、多(脊痛)、可(尺所)、(此)近、当(得)、暂(还)、数(乞期)、敕(郡 县)、食事、(信)病、(便)收、传(付)、考验、首服、含宥、鼠辈、考竟、彊死、将爱、故(当死)、 去(药)、劳动、(使)极、熊颈鸱顾、(五)禽、因(上著粉)、(为)率、处所、(朝歌)云 2.句子 ①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②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 公,车边病是也。” ③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④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不朽是也。” 3.文意理解 - 10 -
①“兼通数经”与“合汤不过数种”两句都有“数”这个词,这两个词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②怎样理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③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华佗是“人命所县”的人? ④华佗因何被曹操杀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主题发言与辩论 第四篇钱仲阳传 【目的要求】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了解医家传记中医案的表达方式。通过阅读课 文,了解钱仲阳的生平,特别是在儿、内、妇各科的医学成就。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有)属、一旦、跡(父)、行服、赐绯、瘈孩、褒谕、垂(愈)、适当、摇(太医丞)、愿(致之)、老 宿、俄(以)、宿直(禁中)、赐告、简易、(在)末、亡何、厮(之)、瞰(之)、阅月、繇(此)、杜门、累 累、火急、毋庸、(有)故、趣(之)、(少)卻、率(六句)、(胆)衡、(闻儿)呢、(不)怿、(不)閥、 度越、纵舍、(尤)邃、浸(刷)、(早)世、笃行、奇节、隐约、曩(学)、别(其)、章章、序(方术之士) 2.句子 ①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②退居里舍,杜门不冠履,坐卧一榻上,时时阅史书杂说,客至,酌酒剧谈。意欲之适,则使二仆 夫舆之,出没闾巷,人或邀致之,不肯往也。病者日造门,或扶携襁负,累累满前。 ③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 舍,卒与法合。 3.文意理解 ①作者如何评价钱乙? ②如何准确解释下列三段话?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 “肝乘肺,此逆候。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五篇丹溪翁传 【目的要求】 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较多的成语典故(其出处、意义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朱丹溪的学医经历,他在临床实践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被称作“直谅多闻之益友”的原因。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讳(震亨)、益(闻)、游艺、(犹)仕、鲜(克)、(鲜)克、治(装)、寺人、旁(通)、褊 (甚)、敷扬、一(断)、涣焉、声闻、消息、寻(其)、指归、辐湊、班班、(可)纪、(无)伦、内观、 辟(如)、衣裾、皱(其皮)、少选、靳靳、亹亹、春秋、(乃)徇、介特、节宣、折节、拂衣、(将)浼、 卓卓、大方、利害、风声、源委、毓(神)、一(语)、不暇、溥(哉)、信(矣)、(直)谅、少(之) -11-
①“兼通数经”与“合汤不过数种”两句都有“数”这个词,这两个词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②怎样理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③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华佗是“人命所县”的人? ④华佗因何被曹操杀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主题发言与辩论 第四篇 钱仲阳传 【目的要求】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掌握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了解医家传记中医案的表达方式。通过阅读课 文,了解钱仲阳的生平,特别是在儿、内、妇各科的医学成就。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有)属、一旦、跡(父)、行服、赐绯、瘈疭、褒谕、垂(愈)、适当、擢(太医丞)、愿(致之)、老 宿、俄(以)、宿直(禁中)、赐告、简易、(在)末、亡何、斸(之)、噉(之)、阅月、繇(此)、杜门、累 累、火急、毋庸、(有)故、趣(之)、(少)卻、率(六句)、(胆)衡、(闻儿)嗁、(不)怿、(不)闚、 度越、纵舍、(尤)邃、浸(剧)、(早)世、笃行、奇节、隐约、曩(学)、剟(其)、章章、序(方术之士) 2.句子 ①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②退居里舍,杜门不冠履,坐卧一榻上,时时阅史书杂说,客至,酌酒剧谈。意欲之适,则使二仆 夫舆之,出没闾巷,人或邀致之,不肯往也。病者日造门,或扶携襁负,累累满前。 ③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闚,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 舍,卒与法合。 3.文意理解 ①作者如何评价钱乙? ②如何准确解释下列三段话?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 “肝乘肺,此逆候。若秋得之可治,今春不可治。”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五篇 丹溪翁传 【目的要求】 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较多的成语典故(其出处、意义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朱丹溪的学医经历,他在临床实践方 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被称作“直谅多闻之益友”的原因。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讳(震亨)、益(闻)、游艺、(犹)仕、鲜(克)、(鲜)克、治(装)、寺人、旁(通)、褊 (甚)、敷扬、一(断)、涣焉、声闻、消息、寻(其)、指归、辐湊、班班、(可)纪、(无)伦、内观、 辟(如)、衣裾、皱(其皮)、少选、靳靳、亹亹、春秋、(乃)徇、介特、节宣、折节、拂衣、(将)浼、 卓卓、大方、利害、风声、源委、毓(神)、一(语)、不暇、溥(哉)、信(矣)、(直)谅、少(之) - 11 -
2.语序 ①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②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 ③末是务 3.句子 ①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 于医致力焉。 ②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③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 治道,无所顾忌。 ④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4.文意理解 ①“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意思是什么?罗知悌为什么对朱震亨提出这个要求?②“时方盛行陈 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这段话反映朱震亨 对局方之学持何态度? ③“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段所述证候、病因、病机分别是什 么?5.从丹溪翁弃儒从医到儒家孝道对中医学的激励作用。【教 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汇报 第六篇《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目的要求】 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以及秦汉以来图书典 籍的播迁经历。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仲尼)没、从衡、燔(灭)、(之)败、书(缺)、闵(焉)、建(藏书之策)、诏(光禄大 夫)、数术、条(其篇目)、指意、删(其要)、原(人血脉)、起(百病)、度(箴石)、(假药味 之)滋、因(气感)、辩(五苦)、水火、(于)平、及(失)、中医、(之)际、节文、寿考、怵 惕、(有)述、(一)守、原(诊)、晻昧、序(方技) 2.句子 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②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 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③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 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④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3.文意理解 ①“诏”作为共同述语,其意不局限于“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句内,而通贯至哪几 个句子中? ②为什么说课文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意思? ③《汉书·艺文志》是在什么基础上完成的? -12-
2.语序 ①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②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 ③末是务 3.句子 ①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 于医致力焉。 ②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③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 治道,无所顾忌。 ④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 4.文意理解 ①“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的意思是什么?罗知悌为什么对朱震亨提出这个要求?②“时方盛行陈 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这段话反映朱震亨 对局方之学持何态度? ③“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段所述证候、病因、病机分别是什 么?5.从丹溪翁弃儒从医到儒家孝道对中医学的激励作用。【教 学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汇报 第六篇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目的要求】 了解《汉书 · 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以及秦汉以来图书典 籍的播迁经历。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仲尼)没、从衡、燔(灭)、(之)败、书(缺)、闵(焉)、建(藏书之策)、诏(光禄大 夫)、数术、条(其篇目)、指意、删(其要)、原(人血脉)、起(百病)、度(箴石)、(假药味 之)滋、因(气感)、辩(五苦)、水火、(于)平、及(失)、中医、(之)际、节文、寿考、怵 惕、(有)述、(一)守、原(诊)、晻昧、序(方技) 2.句子 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②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 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③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 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④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3.文意理解 ①“诏”作为共同述语,其意不局限于“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句内,而通贯至哪几 个句子中? ②为什么说课文中的“中医”是中等水平医生的意思? ③《汉书 · 艺文志》是在什么基础上完成的? - 12 -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七篇《伤寒论》序 【目的要求】 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 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宾语前置”现象。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才)秀、企踵、孜孜汲汲、卒然、赍(百年)、进(不能)、退(不能)、游魂、徇(物)、冰 谷、向(余)(、十)稔、横天、撰(用)、平(脉)、寻(余)、思过半、自非、(理)致、演 (其)、口给、相(对)、窥管、视(死)、(博)识、知(之) 2.语序 ①惟名利是务 ②安附 ③何荣势之云 ④未之闻 3.句子 ①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 不存,毛将安附焉? ②厥身己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 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③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 4.文意理解 ①《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②作者的治学方法有哪些? ③作者对为医者提出哪些要求? ④文中引用孔子之言寓意何在?作者希望自己成为哪种人?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八篇《外台秘要》序 【目的要求】 了解作者编撰《外台秘要》的原因和经过,领会“精究病源,深探方论”的作用,以及作者编写本 书的取舍原则和目的。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有关文意理解。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变)诊、昏札、土宇、泊(周)、(之)王、格(于)、率由、动(取)、加(于)、(不)受、载祀、亏替、笔 削、尸(之)、(遂)蹑、亨衢、便繁、(久)知、繇(是)、覩奥升堂、徂(北)、契阔、仅(得)、一隅、向(数 千)、商较、味(精英)、钤(其)、捐(众贤)、砂砾、掇(群才)、伏念、倍(情)、(吾)常、刑(国)、则(圣 人)、(不)合、条(玉版)、(斯言之)玷、唯唯、适(足)、请益、啬神、若乃、(不)诬、哉(生明) 2.语序 -13-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七篇 《伤寒论》序 【目的要求】 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 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宾语前置”现象。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才)秀、企踵、孜孜汲汲、卒然、赍(百年)、进(不能)、退(不能)、游魂、徇(物)、冰 谷、向(余)(、十)稔、横夭、撰(用)、平(脉)、寻(余)、思过半、自非、(理)致、演 (其)、口给、相(对)、窥管、视(死)、(博)识、知(之) 2.语序 ①惟名利是务 ②安附 ③何荣势之云 ④未之闻 3.句子 ①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 不存,毛将安附焉? ②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 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③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 4.文意理解 ①《伤寒杂病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②作者的治学方法有哪些? ③作者对为医者提出哪些要求? ④文中引用孔子之言寓意何在?作者希望自已成为哪种人?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八篇 《外台秘要》序 【目的要求】 了解作者编撰《外台秘要》的原因和经过,领会“精究病源,深探方论”的作用,以及作者编写本 书的取舍原则和目的。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有关文意理解。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变)沴、昬札、土宇、洎(周)、(之)王、格(于)、率由、动(取)、加(于)、(不)受、载祀、亏替、笔 削、尸(之)、(遂)蹑、亨衢、便繁、(久)知、繇(是)、覩奥升堂、徂(北)、契阔、仅(得)、一隅、向(数 千)、商较、味(精英)、钤(其)、捐(众贤)、砂砾、掇(群才)、伏念、倍(情)、(吾)常、刑(国)、则(圣 人)、(不)合、条(玉版)、(斯言之)玷、唯唯、适(足)、请益、啬神、若乃、(不)诬、哉(生明) 2.语序 - 13 -
①易为 ②宜其用心 3.句子 ①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 上,失四下之。 ②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取捨则论甘忌苦。永言 笔削,未暇尸之。 ③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玅,俾夜作昼,经之营之。 4.文意理解 ①作者认为编辑医方书的方法是什么? ②文中“余”与“客”的对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③“则圣人不合启金朦,贤者曷为条玉版”比喻什么? ④“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 调上调下,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其中“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反映了什么意 思?【教学方式】 自学 第九篇《黄帝内经素问》序 【目的要求】 了解《素问》世本传抄致误的各种情况,领会王冰<整理素问》的缘由,认识训诂的重要性,掌握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注意同义复用词语及古今同形异义词语。准确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黎元、仁寿、赢劣、序(尚书)、三坟、趣(深)、候(列)、(斯)契、(不)武、天机、藏(谋)、标 格、目牛无全、(幽)赞、命世、新(其用)、蒸人、华(叶)、(天之)假、弱龄、式(为)、龟镜、纰缪、披 (会)、(既)淹、(莫)适、得失、童蒙、错简、碎文、(列)宿、夷夏、惟(明)、徽音、(累)属、(岁)次 2.句子 ①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②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③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④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天枉之期, 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 ①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②“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③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篇《本草纲目》原序 【目的要求】 了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缘由及该书的体例。掌握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和重要词语。 -14-
①曷为 ②宜其用心 3.句子 ①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于医道,掌其政令,聚毒药以供其事焉,岁终稽考而制其食,十全为 上,失四下之。 ②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取捨则论甘忌苦。永言 笔削,未暇尸之。 ③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玅,俾夜作昼,经之营之。 4.文意理解 ①作者认为编辑医方书的方法是什么? ②文中“余”与“客”的对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③“则圣人不合启金縢,贤者曷为条玉版”比喻什么? ④“若乃分天地至数,别阴阳至候,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志不足则补其复溜以养之,溶溶液液, 调上调下,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其中“吾闻其语矣,未遇其人也”反映了什么意 思?【教学方式】 自学 第九篇 《黄帝内经素问》序 【目的要求】 了解《素问》世本传抄致误的各种情况,领会王冰 < 整理素问》的缘由,认识训诂的重要性,掌握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注意同义复用词语及古今同形异义词语。准确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黎元、仁寿、羸劣、序(尚书)、三坟、趣(深)、候(列)、(斯)契、(不)忒、天机、蒇(谋)、标 格、目牛无全、(幽)赞、命世、新(其用)、蒸人、华(叶)、(天之)假、弱龄、式(为)、龟镜、纰缪、披 (会)、(既)淹、(莫)适、得失、童蒙、错简、碎文、(列)宿、夷夏、惟(明)、徽音、(累)属、(岁)次 2.句子 ①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②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③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④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 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 ①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②“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 ③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篇 《本草纲目》原序 【目的要求】 了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缘由及该书的体例。掌握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和重要词语。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