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1.宋金元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这一时期医政建设的进步: 3.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4.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5.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6.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及其意义,重点介绍金元四大家: 7.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第七章明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明代本草学的突出贡献: 2.明代中医学在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3.人痘接种术、“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 响。【教学内容】 1.明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详述以《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为代表的中药学贡献,以及《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蒙筌》 《本草经疏》的各自特色: 3.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4.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5.明代临证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6.介绍龚廷贤的“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讨论医术与医德的相关性: 7.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八章清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清代药物学、温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2.清代中医学在理、法、方、药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进步: 3.考据学派与对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影响。 【教学内容】 1.清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介绍以《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为代表的本草学新探索: 3.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5.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6.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适量病案介绍、微课教学。 -5-
【教学内容】 1. 宋金元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这一时期医政建设的进步; 3. 医籍整理和方书发展的成就; 4. 药物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取得的成就; 5. 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6.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及其意义,重点介绍金元四大家; 7.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第七章 明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明代本草学的突出贡献; 2. 明代中医学在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3. 人痘接种术、“戾气学说”及其对温病学发展的影 响。【教学内容】 1. 明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详述以《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为代表的中药学贡献,以及《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蒙筌》 《本草经疏》的各自特色; 3. 吴有性与“戾气学说”; 4.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和意义; 5. 明代临证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6. 介绍龚廷贤的“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讨论医术与医德的相关性; 7. 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八章 清代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清代药物学、温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2. 清代中医学在理、法、方、药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取得的进步; 3. 考据学派与对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影响。 【教学内容】 1. 清代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介绍以《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为代表的本草学新探索; 3.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 医学各科所取得的新的进步; 5. 古医籍的考证、研究和医学书刊的出版; 6.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适量病案介绍、微课教学。 - 5 -
第九章民国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民国时期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关系己成为近现代中国医 学史的新问题: 2.公共卫生的初步形成与中西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3.民国时期中医学、西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教学内容】 1.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 2.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中西医学教育: 3.从中医文献、医药著述和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等方面介绍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4.中西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5.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 6.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在中医药博物馆结合文物的现场讲解。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目的要求】 1.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医事业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2.新中国时期,中医药的新方针、新政策: 3.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意义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前 景。【教学内容】 1.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 2.中医药事业在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3.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成就与意义: 4.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及国际前景。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为主,辅以课后答疑。 (五)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近代中医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师生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重要的医学人物、医学著作,及其产生的主要成就与历史贡献。涉及的朝代、 人物、书籍众多而繁杂,历来都成为《中国医学史》教学的重点。 【解决方法】 将古代医家、医著的教学,放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逐步感同身受,激发起强烈的求 知欲望: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介绍、微课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课堂讲授知识的片段性比较明显,分散的知识希望通过专题或主题串联起来。简化、弱化知 识点,凸显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主线:以点带面,贯珠今古,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逐步认知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 -6-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民国时期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关系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医 学史的新问题; 2. 公共卫生的初步形成与中西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3. 民国时期中医学、西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教学内容】 1.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 2. 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的中西医学教育; 3. 从中医文献、医药著述和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等方面介绍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4. 中西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5. 维护中医和废止中医的斗争; 6.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在中医药博物馆结合文物的现场讲解。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目的要求】 1. 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下中医事业的新成就和新发展; 2. 新中国时期,中医药的新方针、新政策; 3.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意义和中医学在国外的影响和前 景。【教学内容】 1. 新中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 2. 中医药事业在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3. 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成就与意义; 4. 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及国际前景。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为主,辅以课后答疑。 (五)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近代中医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师生 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重要的医学人物、医学著作,及其产生的主要成就与历史贡献。涉及的朝代、 人物、书籍众多而繁杂,历来都成为《中国医学史》教学的重点。 【解决方法】 将古代医家、医著的教学,放入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让学生逐步感同身受,激发起强烈的求 知欲望;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介绍、微课教学等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课堂讲授知识的片段性比较明显,分散的知识希望通过专题或主题串联起来。简化、弱化知 识点,凸显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主线;以点带面,贯珠今古,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逐步认知我国优秀传统 文化。 - 6 -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自主学习时数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2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2 战国一东汉时期的医学 4 2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3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5 2 明代的医学 4 清代的医学 4 民国时期的医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2 课时分配会根据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不同专业的需要 进行适当调整。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吴鸿洲.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学生参考书目】 1.梁永宣.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2.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3.张成博,程伟.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4.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5.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12月修订版 6.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7-
四、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2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2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4 2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3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3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5 2 明代的医学 4 清代的医学 4 民国时期的医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医药学 2 课时分配会根据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等不同专业的需要 进行适当调整。 五、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吴鸿洲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年 5 月第一版 【学生参考书目】 1. 梁永宣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 6 月第一版 2. 常存库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 6 月第一版 3. 张成博,程伟 . 中国医学史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8 月第一版 4. 甄志亚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年 6 月第一版 5. 陈邦贤 . 中国医学史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年 12 月修订版 6. 李经纬 . 中医史 [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一版 - 7 -
《医古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一般性质 课程编号:01.071.0.1 课程名称:医古文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 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 学分:5学分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 约20余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 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同时适当融入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讲 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 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This course Ancient Medicine Literature introduces more than 20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comprehensive and concise,from Qin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which could reflect the gener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These selective articles are involved in biographies,prefaces of medical classics,medical treatise,medical discussion,case recordings and so on.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itles,the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finish the reading practice,including punctuationg and interpunctuation.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about 1000 commo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They should also have the essential glossary,forms of sentences patterns,sentence-reading and vernacular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th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and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先秦至清代的古代医药文选的 学习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己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典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以 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古典医著课程与今后 研究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课程策略设计 本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与基础课,主要针对中医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与课程的 总体目标相适应,在教学策略上以医文融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国医学史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 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作为语言课、工具课的固有属性,由文入医, 以文辅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代语言的思维特点与中医古籍 的美学特质,发现传统语言之美,更好地体味传统医学之妙,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 -8
《医古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一般性质 课程编号:01.071.0.1 课程名称:医古文 开课学院:基础医学院、针推学院 课程类型:必修公共基础课 学分:5 学分 学时:70 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 授课对象: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课程讲授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医学相关的古文 约 20 余篇,包括著名医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并紧密结合篇目,指导学生完成 相关的阅读实践,其中包括断句或标点等阅读素材。同时适当融入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讲 授和实践,学生应掌握常用词语一千个左右,并熟谙其主要义项,具备丰富的词汇、句式、句读、今译 等感性知识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This course Ancient Medicine Literature introduces more than 20 ancient Chinese articles, comprehensive and concise, from Qin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gener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These selective articles are involved in biographies, prefaces of medical classics, medical treatise, medical discussion, case recordings and so o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itles, the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finish the reading practice, including punctuationg and interpunctu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h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about 1000 commo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They should also have the essential glossary, forms of sentences patterns, sentence-reading and vernacular translations as well as th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and to enhance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and character cultiv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先秦至清代的古代医药文选的 学习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典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以 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古典医著课程与今后 研究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二)课程策略设计 本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与基础课,主要针对中医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与课程的 总体目标相适应,在教学策略上以医文融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国医学史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语言材料,理解各篇文章所提供的古代 文化知识与所反映的古代文化信息,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作为语言课、工具课的固有属性,由文入医, 以文辅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代语言的思维特点与中医古籍 的美学特质,发现传统语言之美,更好地体味传统医学之妙,使学生成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 - 8 -
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既要当好句读之师,更要当好人师”(习近 平),致力于使学生认同并热爱传统医学与文化,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认知,从而实现由文入医,以文化人。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阅读实践与自学等多种形式,采用 平时检测和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式。背诵原文、平时作业、讨论总结、出勤率等作为平时检测成 绩,占总成绩的40%。课程期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医古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中医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 性。【教学内容/知识点】 1、思考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 2、知晓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内容 3、知晓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一篇秦医缓和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左传》和儒家《十三经》,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膏肓”和“二竖” 两个典故并能顺利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搏(膺)、(而)踊、二竖、张、慆堙、(乃)忘、仪节、征、淫、(不)时、(谁)当、(主) 相、(其)咎、图恤、(同)物 2.句子 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②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 3.文意理解 ①说说“膏肓”、“二竖子”的引申义。 ②梳理一下中医理论中“六气为病”的说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篇扁鹊传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学习时应举一反 三,识别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 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教学内容/知识点】 1.词语 (长桑君)过、谨(遇)、(谨)遇、閒(与)、殆(非人)、公族、(血脉)治、而(何怪)、(必)閒、 -9-
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医古文课程所内蕴的德育功能,“既要当好句读之师,更要当好人师”(习近 平),致力于使学生认同并热爱传统医学与文化,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认知,从而实现由文入医,以文化人。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阅读实践与自学等多种形式,采用 平时检测和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方式。背诵原文、平时作业、讨论总结、出勤率等作为平时检测成 绩,占总成绩的 40%。课程期终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 60%。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绪 论 【目的要求】 了解医古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充分认识本课程在中医知识学习中的地位和重要 性。【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思考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之间的关系 2、知晓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内容 3、知晓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一篇 秦医缓和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了解《左传》和儒家《十三经》,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膏肓”和“二竖” 两个典故并能顺利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搏(膺)、(而)踊、二竖、张、慆堙、(乃)忘、仪节、征、淫、(不)时、(谁)当、(主) 相、(其)咎、图恤、(同)物 2.句子 ①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②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 3.文意理解 ①说说“膏肓”、“二竖子”的引申义。 ②梳理一下中医理论中“六气为病”的说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篇 扁鹊传 【目的要求】 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注意先秦两汉时期的词语较多地具有本义义项的特点,学习时应举一反 三,识别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了解司马迁所写的这一最早医家传记的写作特点,领会本 文所展示的扁鹊形象及“六不治”尤其是“信巫不信医”的意义。 【教学内容 / 知识点】 1.词语 (长桑君)过、谨(遇)、(谨)遇、閒(与)、殆(非人)、公族、(血脉)治、而(何怪)、(必)閒、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