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 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 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了解 官学、私学与书院教育的异同,理解掌握传统的教育 思想的特征,联系实际理解传统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教学难点: 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教育 •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重视 教育的情况及教育思想的特色,理解古代文化是靠教 育传递下来的,深刻领会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了解 官学、私学与书院教育的异同,理解掌握传统的教育 思想的特征,联系实际理解传统的教学思想。 • 教学重点: •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 教学难点: • 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1、四五千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西周已经建立了套化较完整的教育制度。 ·1)教学机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2)教育内容:“六艺”C礼、乐、射、御、书、数 。3)教师队伍教师由当时的现职官员或退休官员担 任,分工明确,级别分明 ·4)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学生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 考查、奖惩、皇帝视学等制度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 1、四五千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2、西周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 • 1)教学机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 2)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3)教师队伍:教师由当时的现职官员或退休官员担 任,分工明确,级别分明 • 4)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学生入学年龄及学习年限、 考查、奖惩、皇帝视学等制度
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3、私学兴起 ·4、汉代,开创太学。地方政府办学,郡国日 学”,县白“校”,乡白“痒”,聚日序” 以儒学经典为教材。选士方法:察举、征辟 ·5、晋代中央学制分国子学和太学;魏晋南北朝 新增“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 ·6、唐代学校体系更加完备,“六学二馆”(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 馆、崇文馆)健全发展了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制 度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 3、私学兴起 • 4、汉代,开创太学。地方政府办学,郡国曰 “学”,县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以儒学经典为教材。选士方法:察举、征辟 • 5、晋代中央学制分国子学和太学;魏晋南北朝 新增“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 • 6、唐代学校体系更加完备,“六学二馆”(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 馆、崇文馆)健全发展了隋代开始的科举考试制 度
(产)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7宋代书院兴起。 “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院应天府 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8、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明清科举制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科举制优缺点
(一)教育源远流长,成就巨大 • 7、宋代书院兴起。 • “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 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 8、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 明清科举制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 • 科举制优缺点
(三)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 社会尊师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 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在《礼论》中进 步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 根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 而轻傅”韩愈又在《师说》中具体论述了教师的作 用。这些思想影响了社会风气,促成了重视教育的 优良传统。孔子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受到空前尊重, 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
(二)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 社会尊师 •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然后 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荀子在《礼论》中进一 步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君师是治理国家的 根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亡,必贱师 而轻傅”韩愈又在《师说》中具体论述了教师的作 用。这些思想影响了社会风气,促成了重视教育的 优良传统。孔子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受到空前尊重, 正是历代尊师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