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医学史(01.0410.1)… 医古文(01.071.0.1)…8 医古文(01.071.7.1)…24 行政文书写作(20.139.0.1)… …41 -1-
目 录 中国医学史(01.041.0.1)……………………………………………………… 1 医古文(01.071.0.1)…………………………………………………………… 8 医古文(01.071.7.1)…………………………………………………………… 24 行政文书写作( 20.139.0.1)…………………………………………………… 41 - 1 -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41.0.1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 开课学院:科技人文研究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2.5学分 学时:36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以及中西医临床医 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使学生熟记我国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和人物,理解 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 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 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Through systematically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let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important medical achievements and medical figures in ancient China,and know the reason and essence of the TCM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Through learning,make students close to TCM and understand TCM,so as to love TCM gradually,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hought,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est.At the same time,let the students obtain some training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cultivate the research spirit,correct the scientific attitud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arn other courses to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总体目标:系统论述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熟知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与贡献、逐渐体悟中医历 史进程与当今中医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对待历史遗产,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间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逐步提高思维能 力和认识水平。通过历朝历代名医医风、医德的案例,提高学生医生的角色认同感,凸显“大医精 诚”、“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的文化责任感,树立国家自豪感、民族自 信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5年制)专业一年级、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中医基础 理论》的课程学习,对于中医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中医起源、发展脉络不清楚,缺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 背景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演变尚未树立起整体框架:加之,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理科课程,文史知识基 础相对薄弱,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往往缺乏认识。因此,教学中予以回顾性、概括性分析, 使学生温故知新,新旧知识得以很好衔接。《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1-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一般信息 课程编号:01.041.0.1 课程名称:中国医学史 开课学院:科技人文研究院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分:2.5 学分 学时:36 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中医学(5+3 一体化针灸推拿英语方向);中医学;以及中西医临床医 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二、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使学生熟记我国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和人物,理解 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通过教学,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 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 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Through systematically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et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important medical achievements and medical figures in ancient China, and know the reason and essence of the TCM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learning, make students close to TCM and understand TCM, so as to love TCM gradually,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thought,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let the students obtain some training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cultivate the research spirit, correct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arn other courses to lay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三、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总体目标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过程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课程总体目标:系统论述 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熟知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与贡献、逐渐体悟中医历 史进程与当今中医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对待历史遗产,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间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逐步提高思维能 力和认识水平。通过历朝历代名医医风、医德的案例,提高学生医生的角色认同感,凸显“大医精 诚”、“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的文化责任感,树立国家自豪感、民族自 信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5 年制)专业一年级、中医学(5+3 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刚刚完成《中医基础 理论》的课程学习,对于中医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中医起源、发展脉络不清楚,缺乏相关的中医药文化 背景知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演变尚未树立起整体框架;加之,大部分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理科课程,文史知识基 础相对薄弱,对本课程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往往缺乏认识。因此,教学中予以回顾性、概括性分析, 使学生温故知新,新旧知识得以很好衔接。《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 1 -
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濉”。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2次随堂测试, 每次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60%。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2-
能够使学生贴近中医、了解中医,从而热爱中医,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同 时,让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受到一定训练,培养科研精神,端正科学态度,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 课程奠定必要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本科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联系中医学专业特点,“以学生 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的教学与引导、合作、探究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中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对历代医家与医籍多方 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提升课堂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鱼”到“渔”,实 现由“被动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要大量信息满足求知欲望。他们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 实施,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乐于在充满时代气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分析、病案 介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化探索的方法。课程的部分章节使用案例介 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以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及 探究答案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恰当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辨证论治 侧重规律性探索和中医思维的培养,渗透着中医独具特色的辨证思想。 课程的部分章节,现已试点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并获得良好反馈。例如“串雅”一节,属于《中国医 学史“》清代的医学”的内容。《串雅》在清代众多方书中独树一帜,是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该 书由清代医家赵学敏编撰,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来自族人、走方医赵柏云的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了民间的多种治 疗方法和证治经验。传统讲授《串雅》时,必然谈到“走方医”问题,理解这一概念,对这部方书就能水到渠 成。明清时期,走方医社会地位低下,世人认为其“游食江湖,货药吮舐,迹类丐,挟技劫病,贪利恣睢”。 因此,走方医的治疗经验根本不受重视。赵学敏经过验证,发觉“走方医中有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 甚捷”治法简便易行,效验甚速。这些宝贵经验是蒙尘的珍珠,赵学敏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使这些民间的奇方 治法登上医学的大雅之堂,故取名《串雅》。所以,“走方医”的概念、内涵是重要的知识点,用微课方式来 表达,便于学生预习、自习,可以扫清课上的背景知识问题,完全符合一节微课、一个知识点的选题原则。微 课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开门见山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项目)驱动式等。根据内容,《串雅》微课选择 开门见山式,表现手法上增加艺术气息,采用古乐、名画为背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走方医的内 容分解、细化,按照教学设计,从“《村医图》中的医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入,然后逐步展开“走方医”的 形象,通过比较“走方医与传统医生”的异同,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走方医的特点”,微课中体现出完整的教 学过程。通过前期的试点,微课简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出优势,拟在后期课程中加大“微课”教学模式 的应用。 课程讲授中,也不断将新兴学科的内容引入传统《中国医学史》课堂中,如医疗社会史、中医文化 学、医学人类学等。例如将医学人类学观点引入中医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医家、病家、文化、心 理、民俗等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对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解。医学起源问题的讲授,通常是医学史的首篇论 述,更是人类医学史前史的基本议题,试图探明人类最早的医疗活动能力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来源、各自 早期演进的具体过程,以及使这一变迁成为必然和现实的根本动力。这个难题,仅仅依靠几个神话传说 难以解决,也不是过去习用“医学起源于 ××”的简单描述能够讲清的。事实有时与想象大相径庭,如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人类史上重大的革命之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福祉。而古病理学 的研究却截然相反:史前时期患病率日益增加,人均寿命逐渐下降,健康状况呈逐渐恶化趋势。这些医 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原有认识,转换了研究思路,更为学生提供了值得发掘的线索。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不断优化,从总结性评价逐渐过渡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 价相结合,并不断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 2 次随堂测试, 每次 20%,计入平时成绩。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计 60%。即平时成绩占 40%,期末成绩占 60%。随 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成绩的权重制定也将有所改变。 - 2 -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目的要求】 1.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 2.历史唯物主义的医学观: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 论。【教学内容】 1.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2.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医学知识: 3.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4.医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医学起源: 5.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同时开展比较性研究,讨论不同地域对医学起源的影响。 第二章夏一春秋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2.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教学内容】 1.简述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1)介绍相关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内容,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 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介绍史籍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着重介绍《诗经》《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夏~春秋时期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3.论述医学理论的萌芽 (1)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中医学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 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三章战国一东汉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 素。【教学内容】 1.战国~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秦汉时期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3-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目的要求】 1. 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医学观;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 论。【教学内容】 1. 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2.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医学知识; 3. 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4. 医学人类学视域下的医学起源; 5. 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同时开展比较性研究,讨论不同地域对医学起源的影响。 第二章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2. 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 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 【教学内容】 1. 简述夏~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1)介绍相关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内容,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 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介绍史籍中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着重介绍《诗经》《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夏~春秋时期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3. 论述医学理论的萌芽 (1)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中医学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 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三章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 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 素。【教学内容】 1. 战国~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秦汉时期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 3 -
3.“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中医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5.介绍这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淳于意、郭玉、华佗等),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医乃仁术”思 想贯穿整个医学史教学中。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目的要求】 1.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内容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2.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著。 【教学内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脉学、针灸学所取得的成就: 3.分析炼丹、服石的原因,讨论得出客观评价: 4.《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本草学专著的学术特色: 5.介绍《肘后救卒方》《刘涓子鬼遗方》《中藏经》《小品方》等方书,把握此期医学发展状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隋唐五代时期中医药全面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2.医药各科的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3.隋唐五代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 著。【教学内容】 1.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状况 2.太医署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3.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取得的成就: 4.《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四部医典》等医著的主要内容以及临床各科的全面发展: 5.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思想,引申到历代医家的优良品格、医风道德: 6.《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中药著作的学术特色: 7.中外医药交流情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六章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宋金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此期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 意义: 2.认识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 3.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4-
3.“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 中医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5. 介绍这一时期的名医(扁鹊、淳于意、郭玉、华佗等),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医乃仁术”思 想贯穿整个医学史教学中。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主学习。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内容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2. 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著。 【教学内容】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 脉学、针灸学所取得的成就; 3. 分析炼丹、服石的原因,讨论得出客观评价; 4.《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本草学专著的学术特色; 5. 介绍《肘后救卒方》《刘涓子鬼遗方》《中藏经》《小品方》等方书,把握此期医学发展状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导入。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隋唐五代时期中医药全面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2. 医药各科的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3. 隋唐五代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 著。【教学内容】 1.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状况; 2. 太医署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3. 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取得的成就; 4.《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四部医典》等医著的主要内容以及临床各科的全面发展; 5. 从孙思邈“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思想,引申到历代医家的优良品格、医风道德; 6.《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中药著作的学术特色; 7. 中外医药交流情 况。【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的医学 【目的要求】 1. 宋金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理解此期医学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 意义; 2. 认识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 3.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学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