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社会( Gesellschaft 主题:人类意志之间的关系—共同体联系和社会联系,语言学的考 察 人类意志基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关系都是互动的关 系,因为当一方是积极的或施予的时候,另一方就是被动的或接受的。 这些行动有一个共性,即倾向于对另一个意志和生命要么守护、要么 破坏;也就是说,要么是肯定性的,要么是否定性的。在本研究中, 我们只考虑相互肯定的关系。任何这种关系都体现了多元中的统 或统一中的多元。其中包括帮助、宽慰、服务,它们在一方与另一方 之间来回传递,被视为各自意志与力量的表现。在肯定性关系上形成 的群体可称之为联合体( assoclation),它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被 想象成一种作为单位整体而行动的存在物。至于关系本身以及所形成 的联合体,或者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是共同体联系的本质特 征;或者是想象的和机械的结构——这是社会联系的概念 我们选用这两个名称,是以德语习语中的同义词来表示的。然而 直到今天,在科学用语中,它们仍常常被混淆,被毫无区别地随意使 用。为此,先需要作一番介绍,解释一下两个概念之间固有的区别所 原文选自 Communis and Soci(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tans. and introduced by charles P. Loomis(East Lansing, Mich.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7)pp33-40,42-44, 46-48, 64-69,75-78 ①翻译中所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找出一组成对的术语来翻译 Gemeinschaft和 Gesellschaft,本文采取了 在原术语后加括号的方法。而当它们是在理想类型意义上被使用时,译文直接引用不作翻译。—一英译注 在中译时译者同样遇到了英译者所遇到难题。而且长期以来这两个德语术语以及稍后的英译术语就有 各种不同的翻译,常见的包括社区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联系与社会联系、共同体与利益社会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等。我们在这篇译文中采取的变通方法是:凡英译本中加了括号的都译为共同体联系
1 2.1 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 主题:人类意志之间的关系──共同体联系和社会联系,语言学的考 察① 人类意志基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任何关系都是互动的关 系,因为当一方是积极的或施予的时候,另一方就是被动的或接受的。 这些行动有一个共性,即倾向于对另一个意志和生命要么守护、要么 破坏;也就是说,要么是肯定性的,要么是否定性的。在本研究中, 我们只考虑相互肯定的关系。任何这种关系都体现了多元中的统一, 或统一中的多元。其中包括帮助、宽慰、服务,它们在一方与另一方 之间来回传递,被视为各自意志与力量的表现。在肯定性关系上形成 的群体可称之为联合体(association),它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被 想象成一种作为单位整体而行动的存在物。至于关系本身以及所形成 的联合体,或者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活──这是共同体联系 .....的本质特 征;或者是想象的和机械的结构──这是社会联系 ....的概念。 我们选用这两个名称,是以德语习语中的同义词来表示的。然而 直到今天,在科学用语中,它们仍常常被混淆,被毫无区别地随意使 用。为此,先需要作一番介绍,解释一下两个概念之间固有的区别所 * 原文选自 Community and Society(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trans.and introduced by Charles P.Loomis(East Lansing, Mich.: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7)pp33-40,42-44,46-48,64-69,75-78 ① 翻译中所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找出一组成对的术语来翻译 Gemeinschaft 和 Gesellschaft,本文采取了 在原术语后加括号的方法。而当它们是在理想类型意义上被使用时,译文直接引用不作翻译。——英译注 在中译时译者同样遇到了英译者所遇到难题。而且长期以来这两个德语术语以及稍后的英译术语就有 各种不同的翻译,常见的包括社区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联系与社会联系、共同体与利益社会、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等。我们在这篇译文中采取的变通方法是:凡英译本中加了括号的都译为共同体联系
在。我们发现,凡是亲密性的、私人性的、和排他性的共同生活,都 被理解为共同体联系的生活。而社会联系是公共性的——即世界本 身。在家庭的共同体联系中,人们从一出生就与之休戚与共、祸福相 连。而一个人涉足社会联系,却象到了陌生的国度。人们提醒年轻人 抵制坏的社会联系,但若说坏的共同体联系就背离了该词的原义。律 师或许鉴于社会联合体的法律概念而提出本国社会的说法,但是本土 社区或家庭生活却对人类灵魂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每一个人都分 享到、感受到。同样地,所有新婚夫妇都意识到他或她的婚姻是一种 完全的“生活共同体”。而“生活社会”原本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在 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保持和享有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而非他的共同体 联系。一个人可以成为宗教共同体的一分子;而宗教的社会联系(社 团,或会所)就同别的由特定目的形成的群体一样,仅仅作为一种政 治团体或表征为一种理论的概念要素,从外部看有其存在的位置,而 与宗教共同体毫无关系。我们有语言共同体、风俗共同体、道德共同 体、或信念共同体;与之相反,社会联系存在于商业的、旅行的、或 科学的领域。就如非常重要的商业上的社会联系(协会或公司),即 使生意伙伴可能彼此熟识而存在共同体联系,但人们恐怕还是难以接 受商业共同体的说法。而象“股份合资共同体”的说法会让人反感。 但另一方面,对农田、森林、草原的拥有权可以形成共同体联系。夫 妻的财产的共同体则不能称作财产的社会关系。如此,这两者间的差 别便甚为明显。 和社会联系:直接引用的都译为共同体和利益社会:只在个别地方依据文意略有调整 2
2 在。我们发现,凡是亲密性的、私人性的、和排他性的共同生活,都 被理解为共同体联系的生活。而社会联系是公共性的──即世界本 身。在家庭的共同体联系中,人们从一出生就与之休戚与共、祸福相 连。而一个人涉足社会联系,却象到了陌生的国度。人们提醒年轻人 抵制坏的社会联系,但若说坏的共同体联系就背离了该词的原义。律 师或许鉴于社会联合体的法律概念而提出本国社会的说法,但是本土 社区或家庭生活却对人类灵魂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每一个人都分 享到、感受到。同样地,所有新婚夫妇都意识到他或她的婚姻是一种 完全的“生活共同体”。而“生活社会”原本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在 这个意义上,一个人保持和享有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而非他的共同体 联系。一个人可以成为宗教共同体的一分子;而宗教的社会联系(社 团,或会所)就同别的由特定目的形成的群体一样,仅仅作为一种政 治团体或表征为一种理论的概念要素,从外部看有其存在的位置,而 与宗教共同体毫无关系。我们有语言共同体、风俗共同体、道德共同 体、或信念共同体;与之相反,社会联系存在于商业的、旅行的、或 科学的领域。就如非常重要的商业上的社会联系(协会或公司),即 使生意伙伴可能彼此熟识而存在共同体联系,但人们恐怕还是难以接 受商业共同体的说法。而象“股份合资共同体”的说法会让人反感。 但另一方面,对农田、森林、草原的拥有权可以形成共同体联系。夫 妻的财产的共同体则不能称作财产的社会关系。如此,这两者间的差 别便甚为明显。 和社会联系;直接引用的都译为共同体和利益社会;只在个别地方依据文意略有调整。——译注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说有一个包括了全部人类的共同体,就 象教会所希望的那样。而人类的社会联系仅仅说明彼此独立的个人的 并存关系而已。近来,“社会”发展成为与国家不同而且对立的概念 本文也将这样使用这个概念;但若要充分地解释“社会”概念,就只 有从它与“共同体”相对立的意义出发才可能做到。 共同体是古旧的;社会是新近的;无论是作为名称还是现象都是 如此。一位教授政治科学的作者已经意识到这点,他的讨论未深入到 这门科学的基础,不然就涵盖了政治科学的所有方面。布伦谢利 ( Bluntschli)写到:“在社会和政治的意义上,社会联系的整个概 念的天然基础尽在于第三等级的习俗、道德和理想之中。它并不是人 民大众的概念,而是第三等级的概念。……第三等级的‘社会’已经 成为舆论的源头与表现。……无论哪里,只要城市文化欣欣向荣,‘社 会’就是绝对必要的组织器官;而乡下人对此是懵懂无知的。”但在 另一方面,所有对乡村生活的颂扬也表明,人们之间的共同体联系在 乡村更强大、更有生命力,这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持久的和真正的方式 与“共同体”相反,社会联系却是短暂的、肤浅的。因而,共同体联 系应理解为活的机体,社会联系则是机械的聚集体,是人为的产物 共同体”理论 萌芽或发生的形式 共同体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意志的完美的统一,并将它视为一种 原始的或自然的状态,尽管意志实际是分离的,此原始的和自然的状
3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说有一个包括了全部人类的共同体,就 象教会所希望的那样。而人类的社会联系仅仅说明彼此独立的个人的 并存关系而已。近来,“社会”发展成为与国家不同而且对立的概念, 本文也将这样使用这个概念;但若要充分地解释“社会”概念,就只 有从它与“共同体”相对立的意义出发才可能做到。 共同体是古旧的;社会是新近的;无论是作为名称还是现象都是 如此。一位教授政治科学的作者已经意识到这点,他的讨论未深入到 这门科学的基础,不然就涵盖了政治科学的所有方面。布伦谢利 (Bluntschli)写到:“在社会和政治的意义上,社会联系的整个概 念的天然基础尽在于第三等级的习俗、道德和理想之中。它并不是人 民大众的概念,而是第三等级的概念。……第三等级的‘社会’已经 成为舆论的源头与表现。……无论哪里,只要城市文化欣欣向荣,‘社 会’就是绝对必要的组织器官;而乡下人对此是懵懂无知的。”但在 另一方面,所有对乡村生活的颂扬也表明,人们之间的共同体联系在 乡村更强大、更有生命力,这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持久的和真正的方式。 与“共同体”相反,社会联系却是短暂的、肤浅的。因而,共同体联 系应理解为活的机体,社会联系则是机械的聚集体,是人为的产物。 “共同体”理论 萌芽或发生的形式 共同体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意志的完美的统一,并将它视为一种 原始的或自然的状态,尽管意志实际是分离的,此原始的和自然的状
态仍被维系着。由不同境况下人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所决定,这种自然 状态因而存在多种形式。其共同的根本点在于出生后生命成长的一致 性,以及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类意志,就他们的任何一个都联系着特 定的肉体而言,必然会通过父母承嗣和性的关系或别的必然性联系而 彼此联系的。这种紧密的相互联系,作为直接的相互肯定有三种强烈 的表现形式。即:1)母亲和她孩子之间的关系;2)在自然意义或 般生物学意义上的夫妻关系;3)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至少在是那 些彼此知道对方是同一母亲后代的人们之间的那种关系。如果在个人 的种种亲密关系中可以设想共同体联系的萌芽或倾向或力量会深植 于个人意志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就是上述三种关系,共同体联系在 它们中最强有力也最可能得到发展。但每一种关系的重要性都是独特 的 (A)母子关系是最为深刻地扎根于喜爱或纯粹本能之中。而从 肉体联系转化为精神纽带的过程也是明显的。但是肉体联系越显著, 它与出生的关系也越密切。这种关系意味母亲必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喂养、保护及教育她的孩子,直到孩子能独立生活。随着这种发展, 母子间关系本质逐步丧失,母子之间的分离变得越来越可能了。然而, 通过母亲与孩子的日益习惯对方以及油然而生思忆对方所给予的快 乐,尤其是母亲关心照顾孩子的艰辛使孩子满怀感激之情,这种分离 趋势可以被抵销,或者至少被遏制。除了这些直接的相互关系,其它 间接的关系包括:快乐、习惯,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愉快回忆。同样包 含共同记忆生活中那些亲密的、有助益的、可爱的人们,比如父亲一
4 态仍被维系着。由不同境况下人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所决定,这种自然 状态因而存在多种形式。其共同的根本点在于出生后生命成长的一致 性,以及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类意志,就他们的任何一个都联系着特 定的肉体而言,必然会通过父母承嗣和性的关系或别的必然性联系而 彼此联系的。这种紧密的相互联系,作为直接的相互肯定有三种强烈 的表现形式。即:1)母亲和她孩子之间的关系;2)在自然意义或一 般生物学意义上的夫妻关系;3)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至少在是那 些彼此知道对方是同一母亲后代的人们之间的那种关系。如果在个人 的种种亲密关系中可以设想共同体联系的萌芽或倾向或力量会深植 于个人意志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就是上述三种关系,共同体联系在 它们中最强有力也最可能得到发展。但每一种关系的重要性都是独特 的。 (A)母子关系是最为深刻地扎根于喜爱或纯粹本能之中。而从 肉体联系转化为精神纽带的过程也是明显的。但是肉体联系越显著, 它与出生的关系也越密切。这种关系意味母亲必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喂养、保护及教育她的孩子,直到孩子能独立生活。随着这种发展, 母子间关系本质逐步丧失,母子之间的分离变得越来越可能了。然而, 通过母亲与孩子的日益习惯对方以及油然而生思忆对方所给予的快 乐,尤其是母亲关心照顾孩子的艰辛使孩子满怀感激之情,这种分离 趋势可以被抵销,或者至少被遏制。除了这些直接的相互关系,其它 间接的关系包括:快乐、习惯,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愉快回忆。同样包 含共同记忆生活中那些亲密的、有助益的、可爱的人们,比如父亲—
一如果他与母亲一起生活,还有兄弟姐妹或叔叔阿姨 (B)性本能并不在任何时候都能使永久的共同生活成为必然 而且,在其开始时,它会导致一种既定的相互关系,即对妇女征服的 片面关系。由于妇女天生比男子柔弱,妇女会被降低到仅仅是被占有 或被奴役的对象。由此,男人与他妻子的关系,如果被看作独立于亲 属关系以及基于其上的各种社会势力,那么支持他们的关系就只能主 要通过彼此相互习惯,从而把他们的关系塑造成相互肯定的关系。除 此以外,先前提到过的那些因素也会帮助增强这种纽带,这是很容易 被理解的。尤其是作为共同结晶的孩子,以及共同的财产和家庭 (C)在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如同母子之间与夫妻之间的这种内在 的本能的以及自然形成的好感或爱慕。这确是事实,尽管夫妻关系与 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很相似,我们还有很多理由相信,在人类历史的早 期阶段,在一些部落里的情况也常是这样的。但是必须记住,在这些 部落中,只要后代仅从其母亲一系来考虑,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称 谓上和在情感上都发展为相当于表亲关系。这项惯例实际上如此普 遍,以至于在表亲概念中,如同在许多其他概念中一样,其更限定的 意义只到后期才发展出来。正是通过在最为重要的族群中的类似发 展,兄弟姐妺之间的婚姻渐渐被认为是违禁的,在外婚制流行的地方, 婚姻关系和氏族成员关系(但不是亲属关系)相互排斥。因此,人们 会被要求正当地考虑兄弟姐妹之间的相爱,尽管这种爱所基于的是被 视为人际间最“人性”的血亲关系。与上文所讨论的两种关系相比较, 这种关系的知性性质也甚为明显,这是因为当本能的作用很小时,知
5 —如果他与母亲一起生活,还有兄弟姐妹或叔叔阿姨。 (B)性本能并不在任何时候都能使永久的共同生活成为必然。 而且,在其开始时,它会导致一种既定的相互关系,即对妇女征服的 片面关系。由于妇女天生比男子柔弱,妇女会被降低到仅仅是被占有 或被奴役的对象。由此,男人与他妻子的关系,如果被看作独立于亲 属关系以及基于其上的各种社会势力,那么支持他们的关系就只能主 要通过彼此相互习惯,从而把他们的关系塑造成相互肯定的关系。除 此以外,先前提到过的那些因素也会帮助增强这种纽带,这是很容易 被理解的。尤其是作为共同结晶的孩子,以及共同的财产和家庭。 (C)在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如同母子之间与夫妻之间的这种内在 的本能的以及自然形成的好感或爱慕。这确是事实,尽管夫妻关系与 兄弟姐妹的关系会很相似,我们还有很多理由相信,在人类历史的早 期阶段,在一些部落里的情况也常是这样的。但是必须记住,在这些 部落中,只要后代仅从其母亲一系来考虑,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称 谓上和在情感上都发展为相当于表亲关系。这项惯例实际上如此普 遍,以至于在表亲概念中,如同在许多其他概念中一样,其更限定的 意义只到后期才发展出来。正是通过在最为重要的族群中的类似发 展,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渐渐被认为是违禁的,在外婚制流行的地方, 婚姻关系和氏族成员关系(但不是亲属关系)相互排斥。因此,人们 会被要求正当地考虑兄弟姐妹之间的相爱,尽管这种爱所基于的是被 视为人际间最“人性”的血亲关系。与上文所讨论的两种关系相比较, 这种关系的知性性质也甚为明显,这是因为当本能的作用很小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