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宏观结构概念 本书对人群结构各种分化形式给人们生活机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宏观社会学的分 析。宏观结构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各种维度上的分布以及人们中的这些社会差异的维度互相 联系的程度。宏观社会学首先关注由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组成的人群。我努力发展一种系 统的理论构架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了这个目的,我从多种多样的经 验内容(在齐美尔的意义上)中抽象出来若干一般概念对人群结构进行概念化。这些理论概 念被应用于研究社会关系、就业机会、社会流动和组织增长的宏观社会学影响。最后,我将 会以讨论一些历史趋势来结束全文 虽然宏观社会学研究在这里被限定于人群结构对社会生活的效果,但我并不想暗示结构 影响是对人们生活和机会唯一重要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采纳了其他的理论取向一一如文化 的、制度的、进化的一一我承认这些方法也许比结构的方法更加适合于对某些课题的研究 但是,我确实认为对人群构成和结构的客观条件的效果分析对社会学贡献巨大,并认为这种 分析被大大地忽视了,尤其在近几十年里。通过采取结构探究法,我想补充我们这一领域内 流行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取向,以修正过去的失衡状况。 本书的理论分析是从最初的理论扩展到研究结构对不同群体成员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Blau1977,Blau, Schwartz1984)。接下去的两章提供这一理论的多少修改过的阐释及其内 容的经验检验。1这一群际关系的理论用形式术语表达,一一即用从少量假设推出、并有经 验上可验证的内容的定理来表述一一但它之于其他主题的应用却非如此,因为我希望扩大该 理论分析框架的范围,即便我还不能制定那些严格的理论。因此,这两章的其余部分将提出 各种实质分析,但这只是在任何适当的时机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而非提出形式理论 第四章集中关注职业机会与社会流动,强调诸结构条件变化带来的种种效应,这些条件 包括劳动分工,教育水平,和劳动需求等,本章以对比结构流动与循环流动结束。社会人君 的结构背景被从人们生活、工作及其日常社会生活发生的各种组织和其他次结构中抽离掉 了,这是多重结构分析的主题。这一背景对各种组织的意义将在第五章里考察,这一章还要 分析企业与其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六章留给直接社会互动和交换过程的研究,它们是宏观结 构影响人际关系的最后表现,个人正是在这些关系中经由社会中种种日益闭合的社会圈而被 整合在一起的。这一章也将面对面的权力与支配社会全部成员的权力作了比较。 对不同宏观结构条件的种种社会后果的先行分析视这些条件为既定的。要讨论的最后问 题是影响人群结构条件的前提是什么。最后一章探讨各种曾有助于塑造现有的社会结构的历 史前提,诸如人口统计趋势,产业与经济发展等。本章也将考察现今发生的不利于职业机会 的种种结构变化,并以关于未来前景的若干猜测结束本章。 人群( population)一词被我用于任何形式的大的社会单元,如社会,地区,都市区域, 社区等。我用人群结构意指一种人口构成。具体地说,人群结构反映的是社会位置在不同维 度中的人群分布,和人群中的这些差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相关的程度。因此,各种分布及 其相互关系不仅用作分析程序,首先还是用来构造有关社会结构诸方面的概念和测量陈述。 对这些结构影响的分析当然不能出自单一人群的研究,而要求对众多人群进行比较研究 广义地说,一社会位置(在一单一的维度内)就是人群中足以造成社会交往中他们各自 不同社会特性的任何差别。一个更狭义也更具体的社会位置的标准是一种社会结交的不对 等,即内群联系(接近)超过外群联系(距离)。举例来说,如果在两个年龄与教育相差悬 殊的人,或两个宗教和族裔不同的人之间罕见友情的话,这些差异恰恰关系到社会位置中有 社会意义的区别。2发生这种差异结交的任何身份独特的人用我的术语都被视为一种社会位 置,尽管通常并不这样称呼。3 这些标准指明了一单一维度内的种种位置。然而人们从属于多个群体,在复杂的现代社 会中尤其如此(内群和群际这两个词虽然严格讲只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范畴,但在既涉及范畴 原文选自 Peter blau著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ppl-20 维度( dimension)是布劳结构理论的重要用语,意指人们所从属的不同性质的人群,如性别,族裔,职 业,阶级等:维度表征人群的异质性,与后面的“类别参数”的意涵相当
1 24.4 宏观结构概念* 本书对人群结构各种分化形式给人们生活机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宏观社会学的分 析。宏观结构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各种维度④上的分布以及人们中的这些社会差异的维度互相 联系的程度。宏观社会学首先关注由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组成的人群。我努力发展一种系 统的理论构架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了这个目的,我从多种多样的经 验内容(在齐美尔的意义上)中抽象出来若干一般概念对人群结构进行概念化。这些理论概 念被应用于研究社会关系、就业机会、社会流动和组织增长的宏观社会学影响。最后,我将 会以讨论一些历史趋势来结束全文。 虽然宏观社会学研究在这里被限定于人群结构对社会生活的效果,但我并不想暗示结构 影响是对人们生活和机会唯一重要的影响。很多社会学家采纳了其他的理论取向——如文化 的、制度的、进化的——我承认这些方法也许比结构的方法更加适合于对某些课题的研究。 但是,我确实认为对人群构成和结构的客观条件的效果分析对社会学贡献巨大,并认为这种 分析被大大地忽视了,尤其在近几十年里。通过采取结构探究法,我想补充我们这一领域内 流行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取向,以修正过去的失衡状况。 本书的理论分析是从最初的理论扩展到研究结构对不同群体成员中人际关系的影响 (Blau 1977, Blau, Schwartz 1984 )。接下去的两章提供这一理论的多少修改过的阐释及其内 容的经验检验。1这一群际关系的理论用形式术语表达,——即用从少量假设推出、并有经 验上可验证的内容的定理来表述——但它之于其他主题的应用却非如此,因为我希望扩大该 理论分析框架的范围,即便我还不能制定那些严格的理论。因此,这两章的其余部分将提出 各种实质分析,但这只是在任何适当的时机运用这一理论框架,而非提出形式理论。 第四章集中关注职业机会与社会流动,强调诸结构条件变化带来的种种效应,这些条件 包括劳动分工,教育水平,和劳动需求等,本章以对比结构流动与循环流动结束。社会人群 的结构背景被从人们生活、工作及其日常社会生活发生的各种组织和其他次结构中抽离掉 了,这是多重结构分析的主题。这一背景对各种组织的意义将在第五章里考察,这一章还要 分析企业与其市场的相互关系。第六章留给直接社会互动和交换过程的研究,它们是宏观结 构影响人际关系的最后表现,个人正是在这些关系中经由社会中种种日益闭合的社会圈而被 整合在一起的。这一章也将面对面的权力与支配社会全部成员的权力作了比较。 对不同宏观结构条件的种种社会后果的先行分析视这些条件为既定的。要讨论的最后问 题是影响人群结构条件的前提是什么。最后一章探讨各种曾有助于塑造现有的社会结构的历 史前提,诸如人口统计趋势,产业与经济发展等。本章也将考察现今发生的不利于职业机会 的种种结构变化,并以关于未来前景的若干猜测结束本章。 人群(population)一词被我用于任何形式的大的社会单元,如社会,地区,都市区域, 社区等。我用人群结构意指一种人口构成。具体地说,人群结构反映的是社会位置在不同维 度中的人群分布,和人群中的这些差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彼此相关的程度。因此,各种分布及 其相互关系不仅用作分析程序,首先还是用来构造有关社会结构诸方面的概念和测量陈述。 对这些结构影响的分析当然不能出自单一人群的研究,而要求对众多人群进行比较研究。 广义地说,一社会位置(在一单一的维度内)就是人群中足以造成社会交往中他们各自 不同社会特性的任何差别。一个更狭义也更具体的社会位置的标准是一种社会结交的不对 等,即内群联系(接近)超过外群联系(距离)。举例来说,如果在两个年龄与教育相差悬 殊的人,或两个宗教和族裔不同的人之间罕见友情的话,这些差异恰恰关系到社会位置中有 社会意义的区别。2发生这种差异结交的任何身份独特的人用我的术语都被视为一种社会位 置,尽管通常并不这样称呼。3 这些标准指明了一单一维度内的种种位置。然而人们从属于多个群体,在复杂的现代社 会中尤其如此(内群和群际这两个词虽然严格讲只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范畴,但在既涉及范畴 * 原文选自 Peter Blau 著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p1-20。 ④ 维度(dimension)是布劳结构理论的重要用语,意指人们所从属的不同性质的人群,如性别,族裔,职 业,阶级等;维度表征人群的异质性,与后面的“类别参数”的意涵相当。——译注
差异又关系差异程度时也被方便地一并使用)。一个女人因而不仅是一位女性,而且也可以 是一位意大利裔的富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律师。当然并非所有共同群体的成员都一样重要和有 意义。内群体关系远胜于外群体关系,表明了群体成员聚合的力量一一他们中如此紧密的纽 带关系,以及群体对于他们的巨大优越地位。先赋地位往往比后天获得的地位更具优势,这 至少有一部分道理,因为大多数先赋关系存在的时间更长久。 多重社会归属的研究乃是这里将要提出的理论的核心部分。虽然不同的社会差异必须首 先分别地加以分析,但也要合并分析,以分清它们孤立的影响和结合的影响。例如,族裔内 群关系不仅受族裔偏好的影响,也受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这种地位在族裔群体中多 半是不同的。为了分辨族裔内群被发现的各种关系的程度,族裔归属的这两种(和其他种) 关系(指上文提到的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一译注)必须与族裔归属本身(剩余的)影响分 离开来。 然而,我们之所以要分析多群体归属( multigroup affiliations)的影响,最重要的理论原 因在于:它可以解释与人们的兴趣和偏好相反的人际选择。如果人们倾向于同自己相象的人 交往,—一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确实如此一—那么多群体归属则意味着他们被限于在自己不同 的内群偏好中进行选择,因为其他人不可能与他们一样拥有相同的多群体归属。因此,尽管 对内群体的偏好非常普遍,人们在某些方面对多群体的选择常常在其他方面将他们卷入群际 关系中去。所以多群体归属使得群际关系成为可能(如果不是必然的话),即使所有的人在 所有的方面都更喜欢内群伙伴。并且,多群体归属还使得群际关系的可能性受制于结构条件 社会结构的概念可以这样来定义:它是一个人群分布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这 概念考虑到了多群体归属,并且它还表明内群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机会取决于社会结构的条 件,因为社会空间上的毗邻,正如物理意义上的毗邻一样,使社会关系更可能发生。这个社 会空间中的轴线乃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别的维度。在一个方面(如教育方面)相似的人,其 在一条轴线上的与原点的距离便相同,尽管在其他方面并非如此。那些在年龄方面毗邻的人 比在年龄轴线上相距远的人关系更亲近。那些在一个维度上具有一样类别位置的人被视作 个群体,即便其所涉及的人数甚多,如一个种族群体或一个宗教群体。两个维度一一如教 育和职业地位一一相关度越高,个人在这两个维度上拥有相同或相似位置的概率就越大。 某一方面的社会差别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方面的差别相关,对机会及其限制一一如就业 机会和职业流动性,群内关系和群际关系一一有着特别重要的含义。强相关性巩固群体边界 和层级差别。弱相关性则表明社会差别互相交叉,这意味着许多在某些方面不同的人在其他 方面相似或相近。这种互相交叉的差别常常作为辩证的力量反作用于具体的结构差异的影 响,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 人群结构不仅必然造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分化,而且还会造成多种层次的结构。例如 个国家由省组成,省由郡组成,郡下又分为城和镇,城镇之下则包含邻里。相似的,劳动力 可以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进而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主要的职业群体,其下是具 体的分工,分工之下则是更为狭窄的专业。较大的人群有一个社会结构,在各连续层面上的 次单元也有各自的社会结构。宏观社会学探究法分析这些多样化的层面,不是从小到大地将 各个结构聚合起来,而是从涵盖最广的结构逐步分解到较小的次结构。问题在于,总结构的 任何一种形式的分化在多大程度上能渗入处在各个连续层面上的次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各次 结构的差异中寻找其表现5(这将由多层次结构分析来回答)。只有前者促进了群际联系;后 者则必然造成限制此联系的隔离。 在区分对人们的机会和限制的两种形式的宏观结构影响之前,我们将对宏观结构概念与 在网络分析中所使用的微观结构概念做一番比较。二者有共同的重要假设。它们都关注不同 位置和角色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网络分析中被称作节点间的连线。6二者都从个人的特 质和联系中抽象出了联系(连线或群际关系)的模式和它们所连接的各个点(节点或社会位 置)。其中个人的特质是指他们的文化和个人的性格特点,而联系的性质则涉及到比如说它 们是表示互动的频率还是对友谊的选择。但是人们所假设的在个人或群体及其社会联系之间 的因果关系,在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中却正好相反。 宏观社会学假设人们的位置分布及其关联一一他们的各种相似和差异的程度,以及各种 维度相关的紧密程度一一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机会。因此,我们用一个人群在各种 维度上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社会结构。这与提及一个人群的年龄结构、职业 结构和阶级结构,或种族背景与职业地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时的用法是一致的
2 差异又关系差异程度时也被方便地一并使用)。一个女人因而不仅是一位女性,而且也可以 是一位意大利裔的富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律师。当然并非所有共同群体的成员都一样重要和有 意义。内群体关系远胜于外群体关系,表明了群体成员聚合的力量——他们中如此紧密的纽 带关系,以及群体对于他们的巨大优越地位。先赋地位往往比后天获得的地位更具优势,这 至少有一部分道理,因为大多数先赋关系存在的时间更长久。 多重社会归属的研究乃是这里将要提出的理论的核心部分。虽然不同的社会差异必须首 先分别地加以分析,但也要合并分析,以分清它们孤立的影响和结合的影响。例如,族裔内 群关系不仅受族裔偏好的影响,也受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这种地位在族裔群体中多 半是不同的。为了分辨族裔内群被发现的各种关系的程度,族裔归属的这两种(和其他种) 关系(指上文提到的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译注)必须与族裔归属本身(剩余的)影响分 离开来。 然而,我们之所以要分析多群体归属(multigroup affiliations)的影响,最重要的理论原 因在于:它可以解释与人们的兴趣和偏好相反的人际选择。如果人们倾向于同自己相象的人 交往,——很多证据表明他们确实如此——那么多群体归属则意味着他们被限于在自己不同 的内群偏好中进行选择,因为其他人不可能与他们一样拥有相同的多群体归属。因此,尽管 对内群体的偏好非常普遍,人们在某些方面对多群体的选择常常在其他方面将他们卷入群际 关系中去。所以多群体归属使得群际关系成为可能(如果不是必然的话),即使所有的人在 所有的方面都更喜欢内群伙伴。并且,多群体归属还使得群际关系的可能性受制于结构条件。 社会结构的概念可以这样来定义:它是一个人群分布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这一 概念考虑到了多群体归属,并且它还表明内群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机会取决于社会结构的条 件,因为社会空间上的毗邻,正如物理意义上的毗邻一样,使社会关系更可能发生。这个社 会空间中的轴线乃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别的维度。在一个方面(如教育方面)相似的人,其 在一条轴线上的与原点的距离便相同,尽管在其他方面并非如此。那些在年龄方面毗邻的人 比在年龄轴线上相距远的人关系更亲近。那些在一个维度上具有一样类别位置的人被视作一 个群体,即便其所涉及的人数甚多,如一个种族群体或一个宗教群体。4两个维度——如教 育和职业地位——相关度越高,个人在这两个维度上拥有相同或相似位置的概率就越大。 某一方面的社会差别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方面的差别相关,对机会及其限制——如就业 机会和职业流动性,群内关系和群际关系——有着特别重要的含义。强相关性巩固群体边界 和层级差别。弱相关性则表明社会差别互相交叉,这意味着许多在某些方面不同的人在其他 方面相似或相近。这种互相交叉的差别常常作为辩证的力量反作用于具体的结构差异的影 响,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 人群结构不仅必然造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分化,而且还会造成多种层次的结构。例如,一 个国家由省组成,省由郡组成,郡下又分为城和镇,城镇之下则包含邻里。相似的,劳动力 可以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进而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主要的职业群体,其下是具 体的分工,分工之下则是更为狭窄的专业。较大的人群有一个社会结构,在各连续层面上的 次单元也有各自的社会结构。宏观社会学探究法分析这些多样化的层面,不是从小到大地将 各个结构聚合起来,而是从涵盖最广的结构逐步分解到较小的次结构。问题在于,总结构的 任何一种形式的分化在多大程度上能渗入处在各个连续层面上的次结构之中,而不是在各次 结构的差异中寻找其表现5(这将由多层次结构分析来回答)。只有前者促进了群际联系;后 者则必然造成限制此联系的隔离。 在区分对人们的机会和限制的两种形式的宏观结构影响之前,我们将对宏观结构概念与 在网络分析中所使用的微观结构概念做一番比较。二者有共同的重要假设。它们都关注不同 位置和角色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网络分析中被称作节点间的连线。6二者都从个人的特 质和联系中抽象出了联系(连线或群际关系)的模式和它们所连接的各个点(节点或社会位 置)。其中个人的特质是指他们的文化和个人的性格特点,而联系的性质则涉及到比如说它 们是表示互动的频率还是对友谊的选择。但是人们所假设的在个人或群体及其社会联系之间 的因果关系,在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中却正好相反。 宏观社会学假设人们的位置分布及其关联——他们的各种相似和差异的程度,以及各种 维度相关的紧密程度——支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机会。因此,我们用一个人群在各种 维度上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之间的关系来定义社会结构。这与提及一个人群的年龄结构、职业 结构和阶级结构,或种族背景与职业地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时的用法是一致的
但是,网络分析者( Wellman1988)并不以个人(“节点”)之间的某些差别来定义社会 结构,而是以连线的模式即网络结构为基础来定义。简言之,网络组成了社会,并且人们假 设:这一网络结构决定个人一一“节点”一一在一个群体中的角色,不论这些角色是按互动 过程的纵剖面( interaction process profile)( Bales1950)还是按结构等价物( structural equivalence)(Burt1982)来定义的。这些下定义的步骤需要知道关于一个群体中所有可能 的两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知识,因此就必然被限制在相当小的群体中。7 在社会关系决定位置和和角色这一微观社会学假设中,隐含着另一个更有问题的假设, 即只有影响社会关系的位置和角色才是由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有人也许会认为这一隐含的假 设对于实验室中的小群体是适用的,但即使在这里研究证据也说明它的不正确。例如,一项 关于陪审员的实验研究( Srodtbeck, James, Hawkins1985)发现,陪审员的职业和社会阶级 影响其成为陪审团主席,参与评议和对各种后实验的社会测量选择(如在某人自己的审判中 被选为陪审员)的可能性。这样,几乎毫无疑问地,社会结交在实验室里和在正常条件下都 受人们的社会位置及其经历的影响。 即使一个人在实验室外的位置对实验中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微,实验室外的影响的主要方 面无疑来自人们之间的差别、由这些差别和它们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造成的各种结构条件 当然会有一些反馈作用,因为各种群体的人口出生状况和迁移状况的差异从长远来看能够改 变人群构成,但某些人的行动,即使是非常强大的行动,也很少能够改变人群构成,当然种 族灭绝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这便是我反对下述观点的理由。这一观点以吉登斯和科尔曼为代表,他们认为在分析结 构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时需要通过分析人们的行动如何创造社会结构来加以补充。人群结构, 按照我的定义,并非由人群中的个体成员的有意的行动所造成,至少不是由现在的成员所造 成。诚然,影响现存人群结构的历史发展情况是过去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例如属于不同种族 群体和社会阶级的人的生育状况的差异。确实,整个国家的人群构成是千百万人结婚、生子、 迁徙等行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通常所指的个体行动者的行动,也不是有关结构对人们影响 和人们创造结构这两方面的互补性的假设 机会与限制 人群分布于其中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是生活机会的来源地。它限定了人们占据各种位 置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通过限定生活机会,人群结构既提供了这些机会同时又限 制了它们。如果有好机会的话,渴望从中获益的人数会超过机会的有效供给,这意味着很多 人将不得不选择非其所好的其它位置或社会关系 下面我们举例加以说明:如果医科学校招生名额少于申请入学的人数,那么一些申请者 便被迫寻找其它职业。当移入一个国家的年轻移民大多为男性时,他们便只好不顾自己的内 群偏好而娶一个不同国籍的女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比其它国家对专业人员有着更大的需 求,这增加了工业国中人们成为专业人员的机会。然而高度的期望无疑也增加了西方社会中 想要跻身于专业人员之列的人的数目,甚至超过了需求,以至于很多想成为专业人员的人不 得不另谋出路。一个宗教派别在一个城市中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小,其成员就越有可能同 教外的人结为秦晋,而弃自己与同教中人结婚的偏好于不顾。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 Thomas 1951: Locke, Sabagh, Thomas 1957: Barnett 1962: Bealer, Willits, Bender 1963 )o8 结构性的机会和限制是互补的,9二者都可以被归结为可能性( probability)或期望的机 会( expected chances)。当然,机会结构并不决定一个既定的人最终呆在哪个位置或同谁交 往,但却可以决定该人群中的一个成员占据某些位置和拥有某些同伴的概率和可能性。个人 之间的差异决定着谁能获得自己喜欢的位置和建立自己喜欢的社会关系,但却不决定他们这 样做的概率。但是,宏观结构(和个体差异)可能的效果确实对人们的生活施加着真实的影 我们用一个人群分布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来定义社会结构。虽然这一有关宏观结 构的定义看起来清楚地区分了在各个维度上占据社会位置的人和人所占据的位置,但上述对 机会的说明却混淆了人的分布与其位置的分布。10与某些同伴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和进入某 行业或得到一份工作机会,取决于人群结构的不同方面。 建立群体内关系的机会,例如,与和自己同一教门的人结婚的机会,取决于你所住地方
3 但是,网络分析者(Wellman 1988)并不以个人(“节点”)之间的某些差别来定义社会 结构,而是以连线的模式即网络结构为基础来定义。简言之,网络组成了社会,并且人们假 设:这一网络结构决定个人——“节点”——在一个群体中的角色,不论这些角色是按互动 过程的纵剖面(interaction process profile)(Bales 1950)还是按结构等价物(structural equivalence)(Burt 1982)来定义的。这些下定义的步骤需要知道关于一个群体中所有可能 的两人之间的社会联系的知识,因此就必然被限制在相当小的群体中。7 在社会关系决定位置和和角色这一微观社会学假设中,隐含着另一个更有问题的假设, 即只有影响社会关系的位置和角色才是由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有人也许会认为这一隐含的假 设对于实验室中的小群体是适用的,但即使在这里研究证据也说明它的不正确。例如,一项 关于陪审员的实验研究(Srodtbeck, James, Hawkins 1985)发现,陪审员的职业和社会阶级 影响其成为陪审团主席,参与评议和对各种后实验的社会测量选择(如在某人自己的审判中 被选为陪审员)的可能性。这样,几乎毫无疑问地,社会结交在实验室里和在正常条件下都 受人们的社会位置及其经历的影响。 即使一个人在实验室外的位置对实验中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微,实验室外的影响的主要方 面无疑来自人们之间的差别、由这些差别和它们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造成的各种结构条件。 当然会有一些反馈作用,因为各种群体的人口出生状况和迁移状况的差异从长远来看能够改 变人群构成,但某些人的行动,即使是非常强大的行动,也很少能够改变人群构成,当然种 族灭绝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这便是我反对下述观点的理由。这一观点以吉登斯和科尔曼为代表,他们认为在分析结 构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时需要通过分析人们的行动如何创造社会结构来加以补充。人群结构, 按照我的定义,并非由人群中的个体成员的有意的行动所造成,至少不是由现在的成员所造 成。诚然,影响现存人群结构的历史发展情况是过去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例如属于不同种族 群体和社会阶级的人的生育状况的差异。确实,整个国家的人群构成是千百万人结婚、生子、 迁徙等行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通常所指的个体行动者的行动,也不是有关结构对人们影响 和人们创造结构这两方面的互补性的假设。 机会与限制 人群分布于其中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是生活机会的来源地。它限定了人们占据各种位 置和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通过限定生活机会,人群结构既提供了这些机会同时又限 制了它们。如果有好机会的话,渴望从中获益的人数会超过机会的有效供给,这意味着很多 人将不得不选择非其所好的其它位置或社会关系。 下面我们举例加以说明:如果医科学校招生名额少于申请入学的人数,那么一些申请者 便被迫寻找其它职业。当移入一个国家的年轻移民大多为男性时,他们便只好不顾自己的内 群偏好而娶一个不同国籍的女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比其它国家对专业人员有着更大的需 求,这增加了工业国中人们成为专业人员的机会。然而高度的期望无疑也增加了西方社会中 想要跻身于专业人员之列的人的数目,甚至超过了需求,以至于很多想成为专业人员的人不 得不另谋出路。一个宗教派别在一个城市中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小,其成员就越有可能同 教外的人结为秦晋,而弃自己与同教中人结婚的偏好于不顾。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 Thomas 1951;Locke, Sabagh, Thomas 1957;Barnett 1962;Bealer, Willits, Bender 1963)。8 结构性的机会和限制是互补的,9二者都可以被归结为可能性(probability)或期望的机 会(expected chances)。当然,机会结构并不决定一个既定的人最终呆在哪个位置或同谁交 往,但却可以决定该人群中的一个成员占据某些位置和拥有某些同伴的概率和可能性。个人 之间的差异决定着谁能获得自己喜欢的位置和建立自己喜欢的社会关系,但却不决定他们这 样做的概率。但是,宏观结构(和个体差异)可能的效果确实对人们的生活施加着真实的影 响。 我们用一个人群分布其间的社会位置的多维空间来定义社会结构。虽然这一有关宏观结 构的定义看起来清楚地区分了在各个维度上占据社会位置的人和人所占据的位置,但上述对 机会的说明却混淆了人的分布与其位置的分布。10与某些同伴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和进入某 一行业或得到一份工作机会,取决于人群结构的不同方面。 建立群体内关系的机会,例如,与和自己同一教门的人结婚的机会,取决于你所住地方
的人口的分布。在此例中,这一机会依赖于年龄相宜、其它条件合适且与你同一教门的异性 未婚者的比例,也与你自己性别中具备这些条件(除了常规的年龄差异)的人的比例有关。 如果一个社区中只有极少数具备条件的穆斯林女性,却有很多单身的穆斯林男性,那么一个 穆斯林男性找到一个合适的穆斯林女性的机会就很小。 前面例子中提到的专业工作者在本世纪的增长是个不同寻常的事例,它并未说明机会的 增长取决于拥有专业位置的人所占的比例。那些已经拥有了专业位置且已满足了当前对于专 业服务的需求的人,先已占据而非提供了获得这些位置的机会。只有当这些人退休、或死亡 或因其它原因而停止专业工作时,他们才会创造出对专业服务尚未满足的需求,进而创造出 他人可成为专业人员的机会。这种机会还有另一重要来源,即对专业服务的不断扩大着的需 求,但它仍然不依赖于有更多的人从事专业工作,而是依赖于对更多的专业工作者的需求 这一点又体现在专业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上 由人口的分布所施加的对机会的限制与那些由位置的分布所施加的限制形成了对照。这 在象军队那样由正式职位构成的组织体系的正式机构中尤其明显。在这样的组织中获得一个 位置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这一位置上的空缺(请参看 White1970)。除非有空缺,否则一名 列兵绝不可能成为一位下士或中士。由于二战中空军比宪兵有更多这样的军阶,所以在空军 中要比在宪兵中更有机会成为一名无衔军官。已被填满的位置的分布大致反映了可能存在的 空缺,并因此也就反映了获得一个位置的机会。 国内劳动力市场一一与象军队那样的官僚机构相比一—不存在由或实或缺的正式职位 构成的组织体系。既然不存在度量空缺职位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只能用专业人员比例的变化 来粗略地指示职位出缺和需求的变化。这种出缺和需求增加了人们从事专业性职业的机会 这一对获得职位的可能性的粗略表述考虑到了由老龄专业人员退休和对专业服务需求增长 所导致的影响。(把专业人员的比例用作对预期的职位空缺的粗略指示一一尽管只有当专业 人员离开他们的位置后空缺才存在一一类似于形象场景效应( the figure- ground effect。只 有当你把形象去除后你才能够从背景上看到轮廓。)11 简言之,是什么制造了群内和群际联系(包括婚姻)中的机会和限制,与是什么决定了 进入各种位置(包括职业)的可能性,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依赖于组成人群本身的 个体的分布。后者则依赖于一个正式地或非正式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体系中可获得的位置,并 且人群分布中的对比和变化在这里仅被用来反映获取位置的可能性。 突生结构特性( Emergent Structural Properties) 我们不能用社会次单元的特征或这些特征的集合来描述社会结构的特征。突生结构特性 这一概念关注这一要点,它分析的不是一个人群的一般文化或平均特征,而是其在各个方面 的多样性。这样,在分析西班牙和挪威的宗教构成时,结构分析并不把二者对立起来, 大体上一个是天主教国家,一个是路德教国家一一而是认为它们同质,这与美国的巨大的宗 教多样性形成了对比 人群的平均特征( averag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首要之点(有 些例外不久将被提到)。一个人群的收入结构由收入的分布或差异来反映,而非由平均收入 来反映。因此,一个人群的结构不能从某些个体成员的特征的集合或平均而得来,即使科尔 曼( Coleman,1990a:19-23,300-313)——他的理论认为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宏观结构的基 础一一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利伯森( Lieberson,1987:107-10)指出,社会结构某 层次上的特性( properties不能够从其它层次上的特性那里推导出来。12这意味着每一个结 构层次上都有自己的突生特性 各种类型的突生特性都是些什么呢?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以下这一点很重要,即:并非所 有的突生特性都是结构特性,并非所有的结构特征( characteristics)都是指人群结构的特性 ( properties)。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突生而非结构的属性( attributes),无疑是共同文化遗产 ( the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前者决定人们的价值观、规范、个性和 动机:后者则塑造了社会当前的特征( character)。社会制度融文化的、历史的和结构的要 素于一体,是另一种主要的突生特性。我把制度视作组织化了的排列和结构,它具备文化上 的合法性,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它又能绵延数代。制度的一个原型是社会的政治体系。 对一个国家的福祉而言意义重大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趋势是它的工业发展阶段和经
4 的人口的分布。在此例中,这一机会依赖于年龄相宜、其它条件合适且与你同一教门的异性 未婚者的比例,也与你自己性别中具备这些条件(除了常规的年龄差异)的人的比例有关。 如果一个社区中只有极少数具备条件的穆斯林女性,却有很多单身的穆斯林男性,那么一个 穆斯林男性找到一个合适的穆斯林女性的机会就很小。 前面例子中提到的专业工作者在本世纪的增长是个不同寻常的事例,它并未说明机会的 增长取决于拥有专业位置的人所占的比例。那些已经拥有了专业位置且已满足了当前对于专 业服务的需求的人,先已占据而非提供了获得这些位置的机会。只有当这些人退休、或死亡、 或因其它原因而停止专业工作时,他们才会创造出对专业服务尚未满足的需求,进而创造出 他人可成为专业人员的机会。这种机会还有另一重要来源,即对专业服务的不断扩大着的需 求,但它仍然不依赖于有更多的人从事专业工作,而是依赖于对更多的专业工作者的需求。 这一点又体现在专业人员数量的持续增长上。 由人口的分布所施加的对机会的限制与那些由位置的分布所施加的限制形成了对照。这 在象军队那样由正式职位构成的组织体系的正式机构中尤其明显。在这样的组织中获得一个 位置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这一位置上的空缺(请参看 White 1970)。除非有空缺,否则一名 列兵绝不可能成为一位下士或中士。由于二战中空军比宪兵有更多这样的军阶,所以在空军 中要比在宪兵中更有机会成为一名无衔军官。已被填满的位置的分布大致反映了可能存在的 空缺,并因此也就反映了获得一个位置的机会。 国内劳动力市场——与象军队那样的官僚机构相比——不存在由或实或缺的正式职位 构成的组织体系。既然不存在度量空缺职位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只能用专业人员比例的变化 来粗略地指示职位出缺和需求的变化。这种出缺和需求增加了人们从事专业性职业的机会。 这一对获得职位的可能性的粗略表述考虑到了由老龄专业人员退休和对专业服务需求增长 所导致的影响。(把专业人员的比例用作对预期的职位空缺的粗略指示——尽管只有当专业 人员离开他们的位置后空缺才存在——类似于形象-场景效应(the figure-ground effect)。只 有当你把形象去除后你才能够从背景上看到轮廓。)11 简言之,是什么制造了群内和群际联系(包括婚姻)中的机会和限制,与是什么决定了 进入各种位置(包括职业)的可能性,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依赖于组成人群本身的 个体的分布。后者则依赖于一个正式地或非正式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体系中可获得的位置,并 且人群分布中的对比和变化在这里仅被用来反映获取位置的可能性。 突生结构特性(Emergent Structural Properties) 我们不能用社会次单元的特征或这些特征的集合来描述社会结构的特征。突生结构特性 这一概念关注这一要点,它分析的不是一个人群的一般文化或平均特征,而是其在各个方面 的多样性。这样,在分析西班牙和挪威的宗教构成时,结构分析并不把二者对立起来,—— 大体上一个是天主教国家,一个是路德教国家——而是认为它们同质,这与美国的巨大的宗 教多样性形成了对比。 人群的平均特征(averag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首要之点(有一 些例外不久将被提到)。一个人群的收入结构由收入的分布或差异来反映,而非由平均收入 来反映。因此,一个人群的结构不能从某些个体成员的特征的集合或平均而得来,即使科尔 曼(Coleman,1990a:19—23,300—313)——他的理论认为个人的理性选择是宏观结构的基 础——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事实上,利伯森(Lieberson,1987:107—10)指出,社会结构某一 层次上的特性(properties)不能够从其它层次上的特性那里推导出来。12这意味着每一个结 构层次上都有自己的突生特性。 各种类型的突生特性都是些什么呢?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以下这一点很重要,即:并非所 有的突生特性都是结构特性,并非所有的结构特征(characteristics)都是指人群结构的特性 (properties)。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突生而非结构的属性(attributes),无疑是共同文化遗产 (the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前者决定人们的价值观、规范、个性和 动机;后者则塑造了社会当前的特征(character)。社会制度融文化的、历史的和结构的要 素于一体,是另一种主要的突生特性。我把制度视作组织化了的排列和结构,它具备文化上 的合法性,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它又能绵延数代。制度的一个原型是社会的政治体系。 对一个国家的福祉而言意义重大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趋势是它的工业发展阶段和经
济发展阶段(二者往往密切相连)。它们通常以人均值(分别是人均能耗量和人均国内总产 品)来量度,这实际上使其成为了一个平均数。但是,既然它们在宏观社会学中被用来研究 的不是个人的平均生活标准而是社会发展阶段,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在比较性宏观结构分析中 的使用就是可以接受的了一一实际上,也是必要的。它们对于我早先的警告—一个体平均数 不是真正的突生特性一一而言,是一个从概念上来讲合理的例外。 拉扎斯费尔德所说的“总体特性”( global properties)( Lazarsfeld, Menzel1969:505) 包括了上面所提到的某些特性,它是指表明整个社会或整个组织的特征而非其成员的特征的 属性。例如,只有国家才拥有军队,才能以其军事力量的规模和强弱来描述其特征。又如, 宗教派别的教义和仪式,工厂自动化的程度,以及一个公司的资产。这些例子表明,总体特 性一般因组织的类别而有差异。 组织的正式结构一一反映在有着多种层次和次单元的组织结构图中一一是一个结构的 而非人群分布的突生特性(实际上,它涉及到雇员的分布,但是与突生的人群结构相对比 组织中的结构是以预先决定的职位为基础的)。因此美国的行政机构和实际上大多数的政府 都是由大量的部门组成的,这些部门在不同的层次上和国家的不同部分中又有大量的次结 构。相似地,一个政府的司法分支由分散于全国的不同层次的法院组成。大的私人公司也是 由具有多层次和次级单位的复杂的管理结构所组成 最后,我们回到我们所关心的主要突生结构特性。一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微观结构研究中,它涉及到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的网络。在这里的宏观社会学 分析中,它是指发生在各种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群际或群内关系的发生率( the rates of ntergroup or ingroup relations)。二是指在任何一个维度上社会位置的分布,这一突生特性在 宏观社会学的意义上完全是结构性的。孤立地分析每一种分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够的, 因为这种分析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第三种结构特性将这些相互关系考虑进去,揭 示出了人们在任何一个维度上的差异与在其它维度上的差异的相关程度(或一系列社会差异 与其它差异的相关程度)。 宏观结构分析把后两类突生特性视作影响第一类(群际关系)的主要结构性条件。我把 这两类突生特性——人群分布及其关系——称作结构性参数。参数这个词在统计学里被用来 描述一个人群分布的特征,如它的均值和标准差(这区别于统计—一以个体样本为基础的参 数的估计值)。我把结构性参数一词用于指在宏观结构分析中主要关注的人群特征,即那些 意指一个人群的分布或在各方面的分化程度的特征(而非其成员的平均特征)。13有两类单 变量参数( unIvariate parameters:区别二者的标准在于其所指的是在非连续的类别之间的 人群分布,还是在连续类别上的人群分布。 类别参数( nominal parameters)是在非连续的类别或群体之间的人群的分布。例如种族、 行业和职业。在某一维度上的类别位置( nominal positions)的分化程度显示出其异质性 衡量异质性程度的标准是随机挑选的两个人分属不同群体的预期机会。一个人群中所分的类 别越多,并且人们在这些类别之间的分布越均匀,异质性就越大。对一些类别参数来说,类 别的数量一清二楚,例如性别和母语。但对其它的一些参数来说就有问题了,或者是因为没 有明确的边界(如邻里),或者是因为有较宽和较窄的划分(如分工)。例如,劳动力可以按 照主要职业群来进行划分,亦可按照具体职业来划分,或按照日益狭窄的专业来划分。较细 的划分比较宽的划分显示出更多的职业异质性。选择哪种划分取决于一个人所遇到的实际问 题,但是,在比较中当然必须使用同样的划分。 等级参数( graduated parameters)是在一个连续的等级秩序中的人群分布。对宏观结构 分析而言最重要的等级参数都是资源方面的,象收入、教育、社会经济地位、财富和权力之 类。用等级参数来加以描述的一个人群的分化显示了其不平等。衡量不平等程度的标准是与 人群中的平均资源差异(我们用人群中所有可能的两个人之间的平均绝对差异来加以描述) 相关的任意两个人之间的绝对差异的预期机会。不平等在理论上的最小值是资源的平均分 布,而在其理论上的最大值则是所有资源集中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简言之,资源越是集中在 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的程度就越高。14 最重要的突生结构特性乃是各种参数的相关程度,及随之而来的人们之间若干差别的变 异。如果在种族、职业、教育和收入上的差别实质上相关,如在美国社会中那样,那么群体 边界和地位差别就会固化,社会交往的障碍和依靠社会流动来改变不利社会背景的障碍也会
5 济发展阶段(二者往往密切相连)。它们通常以人均值(分别是人均能耗量和人均国内总产 品)来量度,这实际上使其成为了一个平均数。但是,既然它们在宏观社会学中被用来研究 的不是个人的平均生活标准而是社会发展阶段,那么我们认为它们在比较性宏观结构分析中 的使用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实际上,也是必要的。它们对于我早先的警告——个体平均数 不是真正的突生特性——而言,是一个从概念上来讲合理的例外。 拉扎斯费尔德所说的“总体特性”(global properties)(Lazarsfeld, Menzel 1969:505) 包括了上面所提到的某些特性,它是指表明整个社会或整个组织的特征而非其成员的特征的 属性。例如,只有国家才拥有军队,才能以其军事力量的规模和强弱来描述其特征。又如, 宗教派别的教义和仪式,工厂自动化的程度,以及一个公司的资产。这些例子表明,总体特 性一般因组织的类别而有差异。 组织的正式结构——反映在有着多种层次和次单元的组织结构图中——是一个结构的 而非人群分布的突生特性(实际上,它涉及到雇员的分布,但是与突生的人群结构相对比, 组织中的结构是以预先决定的职位为基础的)。因此美国的行政机构和实际上大多数的政府 都是由大量的部门组成的,这些部门在不同的层次上和国家的不同部分中又有大量的次结 构。相似地,一个政府的司法分支由分散于全国的不同层次的法院组成。大的私人公司也是 由具有多层次和次级单位的复杂的管理结构所组成。 最后,我们回到我们所关心的主要突生结构特性。一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微观结构研究中,它涉及到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的网络。在这里的宏观社会学 分析中,它是指发生在各种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群际或群内关系的发生率(the rates of intergroup or ingroup relations)。二是指在任何一个维度上社会位置的分布,这一突生特性在 宏观社会学的意义上完全是结构性的。孤立地分析每一种分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够的, 因为这种分析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第三种结构特性将这些相互关系考虑进去,揭 示出了人们在任何一个维度上的差异与在其它维度上的差异的相关程度(或一系列社会差异 与其它差异的相关程度)。 宏观结构分析把后两类突生特性视作影响第一类(群际关系)的主要结构性条件。我把 这两类突生特性——人群分布及其关系——称作结构性参数。参数这个词在统计学里被用来 描述一个人群分布的特征,如它的均值和标准差(这区别于统计——以个体样本为基础的参 数的估计值)。我把结构性参数一词用于指在宏观结构分析中主要关注的人群特征,即那些 意指一个人群的分布或在各方面的分化程度的特征(而非其成员的平均特征)。13有两类单 变量参数(univariate parameters):区别二者的标准在于其所指的是在非连续的类别之间的 人群分布,还是在连续类别上的人群分布。 类别参数(nominal parameters)是在非连续的类别或群体之间的人群的分布。例如种族、 行业和职业。在某一维度上的类别位置(nominal positions)的分化程度显示出其异质性。 衡量异质性程度的标准是随机挑选的两个人分属不同群体的预期机会。一个人群中所分的类 别越多,并且人们在这些类别之间的分布越均匀,异质性就越大。对一些类别参数来说,类 别的数量一清二楚,例如性别和母语。但对其它的一些参数来说就有问题了,或者是因为没 有明确的边界(如邻里),或者是因为有较宽和较窄的划分(如分工)。例如,劳动力可以按 照主要职业群来进行划分,亦可按照具体职业来划分,或按照日益狭窄的专业来划分。较细 的划分比较宽的划分显示出更多的职业异质性。选择哪种划分取决于一个人所遇到的实际问 题,但是,在比较中当然必须使用同样的划分。 等级参数(graduated parameters)是在一个连续的等级秩序中的人群分布。对宏观结构 分析而言最重要的等级参数都是资源方面的,象收入、教育、社会经济地位、财富和权力之 类。用等级参数来加以描述的一个人群的分化显示了其不平等。衡量不平等程度的标准是与 人群中的平均资源差异(我们用人群中所有可能的两个人之间的平均绝对差异来加以描述) 相关的任意两个人之间的绝对差异的预期机会。不平等在理论上的最小值是资源的平均分 布,而在其理论上的最大值则是所有资源集中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简言之,资源越是集中在 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的程度就越高。14 最重要的突生结构特性乃是各种参数的相关程度,及随之而来的人们之间若干差别的变 异。如果在种族、职业、教育和收入上的差别实质上相关,如在美国社会中那样,那么群体 边界和地位差别就会固化,社会交往的障碍和依靠社会流动来改变不利社会背景的障碍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