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线的 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贵备着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贵任感或毫无 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 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数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 软弱、换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 我怀着十分钦佩的心情阅读了费博士那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论 点和生动翔实的描写,时感令人嫉妒。他书中所表露的很多箴言 和原则,也是我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所主张和宣扬的,但可惜我 自己却没有机会去实践它。我们中间绝大多数向前看的人类学 者,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感到不耐烦,我们厌烦它的好古、猎奇和不 切实际,虽然这也许是表面上的,实际并不如此。但我的自白无疑 是真实的,我说过,“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 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然而补救办法近在咫尺,如果允许我再引述我的一些其它看 法的话,我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 效的科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为达到这一目 的,研究人的科学必须首先离开对所谓未开化状态的研究,面应该 进人对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在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 较先进文化的研究。本书以及在中国和其它地方开展的广泛的工 作,证实了我的预言:“未来的人类学不仅对塔斯马尼亚人、澳洲土 著居民、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人和霹雳的俾格米人有 兴趣,面且对印度人、中国农民、西印度群岛黑人、脱离部落的哈勒 姆非洲人同样关注。”这一段引语中还包含着对现代实地调查和理 论工作提出了重要的基本要求:研究文化变迁、文化接触的现象、 现代文化的传播。 15
因此,约两年前,当我接待了燕京大学杰出的中国社会学家吴 文藻教授来访,感到极大的欣慰,从他那里得知,中国社会学界已 独立自发地组织起一场对文化变迁和应用人类学的真正问题进行 学术上的攻关。这一学术进攻表达了我梦寐以求的痕望。 吴教授和他所培育的年轻学者首先认识到,为了解他们的伟 大祖国的文明并使其他的人理解它,他们需要去阅读中国人生活 这本公开的书本,并理解中国人在现实中怎样思考的。正因为那 个国家有着最悠久的没有断过的传统,要理解中国历史还必须从 认识中国的今天开始。这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现代中国学者 和欧洲的一些汉学家所进行的以文字记载为依据的重要历史工 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研究历史可以把遥远过去的考古遗 迹和最早的记载作为起点,推向后世;同样,亦可把现状作为活的 历史,来追溯过去。两种方法互为补充,且须同时使用。 费博士著作中的原理和内容,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学 派的方法论基础是多么结实可靠。本来的主要题材是对湖泽地带 的平原乡村生活的一次实地考察。那水道纵横的平原是数千年来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抚育中国人民的地方。不言而喻,在乡村生活、 农村经济、农业人口的利益和需要中找到的主要是农业文化基础 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徽镜下看到了整个中 国的缩影。 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 过程。在本书中,费博士集中力量描述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方面。 我知道,他打算在他以后的研究中说明关于崇祀祖先的详细情况 以及在村庄和城镇中广为流传的关于信仰和知识等更复杂的休 系。他还希望终有一日将自已的和同行的著作综合起来,为我们 16
展示一幅描绘中国文化、宗教和政治体系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对 这样-一部综合性著作,像本书这样的专著当是第一步。费博士的 书和他同行的贡献,将成为他们可能完成的精雕细琢的镶嵌品中 的一件件珍品。① 序言作者的任务并不是再来复述一番本书已经动人地描述过 的内容。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 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 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 个村庄。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 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 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 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我已得到允许,引述E.丹尼森·罗斯爵上在读了该书手稿以 后的一段话,他闸明了该书在科学文献中的地位:“我认为这篇论 文是相当特殊的。据我所知,没有其它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 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我们曾经有过 统计报告、经济研究和地方色彩浓厚的小说—但我未曾发现有 一本书能够回答好奇的陌生人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这里所说的 “好奇的陌生人”就是丹尼森·罗斯爵士,他恰是一个科学家、历史 学家和世界知名的东方学专家。 ①这些已经完成的作品,大多用中文写成,有下列嗜题:《仙东的集市系统》,杨庆 楚著:《河北农村社区的诉论》,徐雍举著:《河北农民的风俗》,黄石著;《僵建的一个氏 族村》,林厘华著:《变动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廖秦初著;《花篮谣社会组织》,费博士改 夫人著。正在进行研究的有李有义的“山西的士地制度”,改郑安仑的“隔崔和海外地 区移民的关系问题”。 17
我个人认为或许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 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厂,以适 应现代形势的需要。它证明,社会学需要研究社会工程的有关实 际问题。它提出了一些附带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将成为中国和 其它地方的另一些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章和其它很多章节的论据中,我们能够发现著书的道 德品质,请允许我强调提出这一点。虽然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人写 给西方读者看的,文字中没有特殊的辩护或自有的流露。相反倒 是一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一章中我们可以 读到“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但事实上,它把 绝大部分收人都耗费于反共运动,所以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 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而共产党运动的实质,正如我所指出的,是 由于农民对土地制度不满而引起的一种反抗。尽管各方提出各种 理由,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农民的境况是越来越糟糕了。自从政 府重占红色区域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完成了 永久性的土地改革。”这样一种公开批评政府不当行为的社会学工 作,现在仍然进行着,想必得到政府的鼓励,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 青年社会学家的正直和团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官方的明智。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 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 士和他的同事的交往,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 恨一我们欧洲人能够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大量的东西。 看来中国人是能够区别民族和政治制度的。日本作为一个民族来 说,他们对它甚至不怀仇根。在本书第一页上,作者提到这个侵略 18
国,冷静地评价它的作用在于迫使中国建立起一条统一战线并调 整它的某些基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而巩固了中国。我们所了 解、评价、甚至逐渐依恋的那个村庄,现在可能已被破坏。我们只 得响应作者预言式的愿望:在这个村庄和其它许多村庄的废墟中, “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 出现在这个废墟之上“。 于伦敦大学人类学系 1938年10月15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