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 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 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 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 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倍受栉风沐雨 B.积贫积弱备受栉风沐雨 C.积重难返备受风雨飘摇 D.积贫积弱倍受风雨飘摇 【解析】 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 决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C)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 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 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 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 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 B.博览群书,多 多益善 C.知贵精,不贵多 D.学以致用,知 行合 【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一段话的内容,前面没有考过。语段中有一些干扰内容,考生需要 明确重点在哪里,这考验他们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人们逐渐意识 到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
江苏省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B )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 67 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 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 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 67 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 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解析】 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 决。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 分)( C )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 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 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 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 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 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 B.博览群书,多 多益善 C.知贵精,不贵多 D.学以致用,知 行合一 【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一段话的内容,前面没有考过。语段中有一些干扰内容,考生需要 明确重点在哪里,这考验他们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人们逐渐意识 到, , , 。 , 。 。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 语句衔接题。语句设置体现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整体解读原则,要有大局感 二是注意重点原则,如关联词语,如“除了……”“更重要的是……”;三是首 尾衔接原则,如社会动力在⑥的结尾和⑤的开头出现,证明二者衔接。 4.在下列高一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3 分)(C) 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八班一声吼, 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夺冠军死不还 【解析】 标语类型前面没有考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励志标语要注意场合,情感适当。 不过激,也没有不及。 5.下面是“江老师7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一段发言,其中表达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今天是江老师的70诞辰。②我作为老师三十年前的莘莘学子,参加今天的活 动倍感荣幸。③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江老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 ④就连我们这些学生好多都已经年过半百,进入天命之年。⑤真是“年年岁岁花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⑥今天我们相聚一起,一要表达对老师养育之恩的 感激;⑦二要祝愿老人家身如南山石,寿比不老松。⑧今后,老师在生活上有什 么困难尽管直言,学生们定会鼎力相助。 A①④⑤⑦ B.①②⑥⑧ ②③④⑧ ③⑤⑥⑦ 【解析】 语言得体。前三次也没有考过。诞辰很具有迷惑性,一般考生会认为该词只能适 用于已经去世的人。但实际上可以适用于生者,只要受人尊敬即可。另外耄耋、 天命考査年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带有让人珍惜时间之意,适合此处场合。本题兼 顾得体、文化常识,综合性较强。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叶秀发传 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 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 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 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 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 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 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 语句衔接题。语句设置体现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整体解读原则,要有大局感; 二是注意重点原则,如关联词语,如“除了……”“更重要的是……”;三是首 尾衔接原则,如社会动力在⑥的结尾和⑤的开头出现,证明二者衔接。 4.在下列高一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3 分)( C ) 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B.八班一声吼, 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 D.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夺冠军死不还 【解析】 标语类型前面没有考过,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励志标语要注意场合,情感适当。 不过激,也没有不及。 5.下面是“江老师 70 岁生日庆祝会”上的一段发言,其中表达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 ①今天是江老师的 70 诞辰。②我作为老师三十年前的莘莘学子,参加今天的活 动倍感荣幸。③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江老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 ④就连我们这些学生好多都已经年过半百,进入天命之年。⑤真是“年年岁岁花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⑥今天我们相聚一起,一要表达对老师养育之恩的 感激;⑦二要祝愿老人家身如南山石,寿比不老松。⑧今后,老师在生活上有什 么困难尽管直言,学生们定会鼎力相助。 A.①④⑤⑦ B. ①②⑥⑧ C. ②③④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 语言得体。前三次也没有考过。诞辰很具有迷惑性,一般考生会认为该词只能适 用于已经去世的人。但实际上可以适用于生者,只要受人尊敬即可。另外耄耋、 天命考查年岁,年年岁岁花相似带有让人珍惜时间之意,适合此处场合。本题兼 顾得体、文化常识,综合性较强。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叶秀发传 宋 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 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 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 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 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 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 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
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 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 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 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 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 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 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 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 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 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 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 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 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望:怨恨) A.亟斩于城门以徇 徇:示众 B.无一毫觖望 意 望:期望 C.婴城固守 婴:环绕 D.宋自是而微 矣 微:衰弱 【解析】 实词考査回归常见文言实词和课本,徇、望、婴、微,除了婴,其他都在150 常见文言实词中。即使是婴也是课文《陈情表》中出现的,“祖母刘宿婴疾病” 意思与此处一致。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深入课本和基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叶秀发 是为李诚之伸冤)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都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 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桐城之战后,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 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C.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经历或了解桐城之战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 他很赞赏秀发,并重用了秀发。 D.作者对叶秀发在那黑白颠倒的乱世所受的冤屈深表同情与愤慨,同时也对秀 发安然处之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4分) (1)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 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4分。1句1分,全对得4分。) (2)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4分)
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 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 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 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 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 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 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 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 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 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 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 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 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B(望:怨恨) A.亟斩于城门以徇 徇:示众 B.无一毫觖望 意 望:期望 C.婴城固守 婴:环绕 D.宋自是而微 矣 微:衰弱 【解析】 实词考查回归常见文言实词和课本,徇、望、婴、微,除了婴,其他都在 150 常见文言实词中。即使是婴也是课文《陈情表》中出现的,“祖母刘宿婴疾病”, 意思与此处一致。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深入课本和基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B(叶秀发 是为李诚之伸冤) A.叶秀发在他父母去世后,都辞官回乡守孝,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孝心,同时也 是因为当时社会礼仪的约束。 B.桐城之战后,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 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C.史弥远当政的时候,他向经历或了解桐城之战的人询问叶秀发的情况,听后 他很赞赏秀发,并重用了秀发。 D.作者对叶秀发在那黑白颠倒的乱世所受的冤屈深表同情与愤慨,同时也对秀 发安然处之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4 分) (1)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 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4 分。1 句 1 分,全对得 4 分。) (2)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4 分)
(2)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 了。(4分。1句1分,全对得4分。) 【解析】 文言翻译有些难度,但与教材结合密切,如阃,在《指南录后序》中就有东西 阃,另外考生要知道两个桐城不一样,前者是人,后者是地方。考查了学生对原 文上下文的解读深入程度以及对课本知识的巩固程度。 9.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力保桐城;为李诚之鸣冤;致仕后力劾贪墨吏;同列问疾却心系边事。(4分。 每点1分) 【总体分析】 从选材看,前三次考查的是墓志铭、赠序、书信,这次考的是人物传记,分别是 记叙文、夹叙夹议、议论文。江苏高考的基本题型都包含了。文本理解不难,精 神内涵体现了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有正能量。文字理解也没有什么障碍 从题型看,近两次都没有考査虚词,侧重于内容分析概括,与去年高考吻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 分) (共5分 【解析】 写景特色包括选取典型景象和写景手法,这是江苏设题的特点,考査考生答题的 规范程度。 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 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 情 6分。每点2 分) 【解析】
(2)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 了。(4 分。1 句 1 分,全对得 4 分。) 【解析】 文言翻译有些难度,但与教材结合密切,如阃,在《指南录后序》中就有东西二 阃,另外考生要知道两个桐城不一样,前者是人,后者是地方。考查了学生对原 文上下文的解读深入程度以及对课本知识的巩固程度。 9.叶秀发的“忠义”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 分) 力保桐城;为李诚之鸣冤;致仕后力劾贪墨吏;同列问疾却心系边事。(4 分。 每点 1 分) 【总体分析】 从选材看,前三次考查的是墓志铭、赠序、书信,这次考的是人物传记,分别是 记叙文、夹叙夹议、议论文。江苏高考的基本题型都包含了。文本理解不难,精 神内涵体现了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有正能量。文字理解也没有什么障碍。 从题型看,近两次都没有考查虚词,侧重于内容分析概括,与去年高考吻合。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西涧注即事示卢陟 韦应物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永日无余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注】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 10.请简要赏析诗篇中间四句的写景特色。(5 分) ①视听结合,以动(声)衬静(2 分) ②通过山林中的濛濛细雨、湖面的处处涟漪以及山中传来的阵阵伐木声, ③营造了一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氛围,(2 分) ④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1 分) (共 5 分) 【解析】 写景特色包括选取典型景象和写景手法,这是江苏设题的特点,考查考生答题的 规范程度。 11.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 ①对晚生卢陟的关切之情; ②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③对世俗事务的超然之 情。 (6 分。每点 2 分) 【解析】
情感从热爱山水、远离喧嚣、关心卢陟三方面。诗歌中多有提醒,如忘情、无余 事、尘喧、散烦缨等。考査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到位程度。 【总体分析】 这首诗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材。从题目看,属于寄友诗,从内容看,属于山水诗 从情感看,又含有摆脱世俗的想法。因此考点比较丰富。设题立足写景和情感两 方面,亦不为难考生,与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十分吻合。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君子之德风,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小人之德草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则孤陋而寡闻 (4)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 碧溪上 (5)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 切如私语 (6)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 在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 (8)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 随春社近 【解析】名句默写:课外名句一难一易,课内的有易错字,如鳝、阑、箫,但多 数语句不难。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 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 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 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一—“日本人是要 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 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一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岀来 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 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 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一一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
情感从热爱山水、远离喧嚣、关心卢陟三方面。诗歌中多有提醒,如忘情、无余 事、尘喧、散烦缨等。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到位程度。 【总体分析】 这首诗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材。从题目看,属于寄友诗,从内容看,属于山水诗, 从情感看,又含有摆脱世俗的想法。因此考点比较丰富。设题立足写景和情感两 方面,亦不为难考生,与近三年江苏高考命题十分吻合。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君子之德风, ▲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小人之德草 (2)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独学而无友, ▲ 。(《礼记•学记》)则孤陋而寡闻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 碧溪上 (5)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 切如私语 (6) ▲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 在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 (8) ▲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 随春社近 【解析】名句默写:课外名句一难一易,课内的有易错字,如鳝、阑、箫,但多 数语句不难。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 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 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 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 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 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 ——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 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 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 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