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为幼苗阶段(从出苗到起身)、器官形 成阶段(从起身到开花)和籽粒形成阶段(从开花到成熟) (1)幼苗阶段从种子萌发到起身期。为了便于观察记载,可以包括从出苗到起身 止一段时期。起身的实质标志是幼穗分化的二棱期或生理拔节。从幼穗分化过程看,生 长锥的伸长、单棱和二棱都是穗的分化,从发生学角度看都是茎的分化,只有二棱末期 以后的护颖和小花分化才开始花器即结实器官的分化。因此,在幼苗阶段,小麦植株只 分化生长叶、根和分蘖,是形成壮苗的重要阶段,也是采取措施使弱苗转壮,控制麦苗 旺长,使之壮而不旺的关键时期。分蘖基本全在此阶段出现,所以在此阶段确定群体总 茎数,为最后穗数奠定基础。如果分蘖数量不足或控制其过多出现,还可以在本阶段后 期,即起身期前,分蘖两极分化之前,采取措施提高或降低分蘖成穗率,获得适宜的穗 数。在生产上,这个阶段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幼苗生长状况对以后结实器 官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2)器官建成阶段此阶段包括从起身到开花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形成全部叶片、 根系、茎秆和花器,至此植株的全部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均已建成。这个阶段是花器分 化时期,因而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分蘖经过两极分化,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界 限分明,群体穗数也在此期限间最后确定,植株建成状况也为下阶段籽粒形成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是小麦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对产量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时期,因而 也是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 (3)籽粒形成阶段本阶段包括从开花到成熟一段时期。籽粒形成过程既是上一代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也是下一代生命的初始阶段,是上下代生命交替的时期。做为上 代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均已建成,只是做为亲体还在繁育下一代的胚胎,形成种子,在 生产上,这个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麦田管理对粒重和籽粒品质有重要影响。 以上不同划分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小麦生育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上述两 种三阶段划分虽然名称不同,阶段的起止标志稍有差异,但其划法还是相近的。小麦 生中,形态建成有两个明显的转折。一是幼穗开始花器分化,拔节开始,二是器官包括 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全部建成,开花受精,植株转入下一代的种子形成,前者以起身, 即生理拔节或幼穗分化到二棱末期为转折点,后者以开花为转折点,以此两个转折点为 界(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把小麦一生分为三个生育阶段。用以比较各 地区小麦生育进程的特点并说明在育种和栽培方面的应用。 中国各个麦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栽培品种、耕作制度有很大差异,因而三段生长的 长短、比例、强度亦有不同。一般是哪个阶段持续时间长,而且当时外界条件比较合适, 则该阶段所形成的器官数量就较多。北方冬小麦主要产区的河南、山东及河北、陕西、 山西的南部,由于第一阶段相对较长,有利分蘖成穗,同时穗分化时间也较长,即并进 阶段开始早,与分蘖并进期长,因而也易获得大穗,成为中国小麦的主要多穗多蘖生态 区。同时在栽培技术上,有利于实行精播集约化种植,形成少苗争多穗的栽培体系。相 比之下,北方晚熟冬麦区,虽然分蘖绝对时间较长,但由于有明显而漫长的越冬过程 使有效分蘖率大为降低,难以实行大面积精播栽培。北方冬麦区的第三阶段,即籽粒形 成阶段,由于气温的急剧升高,使该阶段的生长时期普遍较短,而且年际间粒重变异较
- - 11 2.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为 幼苗阶段(从出苗到起身)、器官形 成阶段(从起身到开花)和籽粒形成阶段(从开花到成熟)。 (1)幼苗阶段 从种子萌发到起身期。为了便于观察记载,可以包括从出苗到起身 止一段时期。起身的实质标志是幼穗分化的二棱期或生理拔节。从幼穗分化过程看,生 长锥的伸长、单棱和二棱都是穗的分化,从发生学角度看都是茎的分化,只有二棱末期 以后的护颖和小花分化才开始花器即结实器官的分化。因此,在幼苗阶段,小麦植株只 分化生长叶、根和分蘖,是形成壮苗的重要阶段,也是采取措施使弱苗转壮,控制麦苗 旺长,使之壮而不旺的关键时期。分蘖基本全在此阶段出现,所以在此阶段确定群体总 茎数,为最后穗数奠定基础。如果分蘖数量不足或控制其过多出现,还可以在本阶段后 期,即起身期前,分蘖两极分化之前,采取措施提高或降低分蘖成穗率,获得适宜的穗 数。在生产上,这个阶段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幼苗生长状况对以后结实器 官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2)器官建成阶段 此阶段包括从起身到开花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形成全部叶片、 根系、茎秆和花器,至此植株的全部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均已建成。这个阶段是花器分 化时期,因而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分蘖经过两极分化,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界 限分明,群体穗数也在此期限间最后确定,植株建成状况也为下阶段籽粒形成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是小麦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对产量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时期,因而 也是麦田管理的关键时期。 (3)籽粒形成阶段 本阶段包括从开花到成熟一段时期。籽粒形成过程既是上一代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也是下一代生命的初始阶段,是上下代生命交替的时期。做为上 一代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均已建成,只是做为亲体还在繁育下一代的胚胎,形成种子,在 生产上,这个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麦田管理对粒重和籽粒品质有重要影响。 以上不同划分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小麦生育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上述两 种三阶段划分虽然名称不同,阶段的起止标志稍有差异,但其划法还是相近的。小麦一 生中,形态建成有两个明显的转折。一是幼穗开始花器分化,拔节开始,二是器官包括 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全部建成,开花受精,植株转入下一代的种子形成,前者以起身, 即生理拔节或幼穗分化到二棱末期为转折点,后者以开花为转折点,以此两个转折点为 界(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把小麦一生分为三个生育阶段。用以比较各 地区小麦生育进程的特点并说明在育种和栽培方面的应用。 中国各个麦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栽培品种、耕作制度有很大差异,因而三段生长的 长短、比例、强度亦有不同。一般是哪个阶段持续时间长,而且当时外界条件比较合适, 则该阶段所形成的器官数量就较多。北方冬小麦主要产区的河南、山东及河北、陕西、 山西的南部,由于第一阶段相对较长,有利分蘖成穗,同时穗分化时间也较长,即并进 阶段开始早,与分蘖并进期长,因而也易获得大穗,成为中国小麦的主要多穗多蘖生态 区。同时在栽培技术上,有利于实行精播集约化种植,形成少苗争多穗的栽培体系。相 比之下,北方晚熟冬麦区,虽然分蘖绝对时间较长,但由于有明显而漫长的越冬过程, 使有效分蘖率大为降低,难以实行大面积精播栽培。北方冬麦区的第三阶段,即籽粒形 成阶段,由于气温的急剧升高,使该阶段的生长时期普遍较短,而且年际间粒重变异较
大。中国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云贵高原,品种虽属分蘖力较低的春性。 弱冬性品种,但穗分化经历时间很长,有利于形成多花多粒的大穗,成为中国的多花大 穗生态区。中国青藏高原,后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灌浆期长达50~6 余天,千粒重多在50g以上。而且小花结实率高,粒数较多,是中国的大穗大粒生态区 也是中国产量突破10500~12000kg/hm2以上的特殊生境高产区。中国北方春麦区及东 表25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器官建成的三段相关 (山西农业大学) 生育阶段幼苗建成 结实器官和茎秆建成 籽粒建成 出三分蘖越 青起拔挑 抽开籽 生育期 身节旗 熟 叶龄指标 箭看登查吾辞吞登查吾 叶叶 伸现现现现现 生育特点 营养生长阶段 井进生长阶段 生殖生长阶段一 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为主 三段生长 近根叶全部建成茎生叶全部建成|近根叶衰老 茎生叶衰老 地中茎伸长 第第第第 分节形戍 伸伸伸 长长长长长 幼穗分化|结实器官分化!结实器官建成 伸单二小罐药 不育小花退化 长棱棱 冬前分粟春季分粟芬无效分遇化进数定局 生根系建成根系衰老 发育相 感温阶段 感光阶段 北春麦区,总生育期短,三段生长都短,要获得较高的产量,要求栽培条件与栽培技术 较高,以求得在较短的生长时期,靠强化生长强度,弥补生长时期的不足,事实表明也 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小麦阶段发育) (一)小麦的感温性与感光性 中国自古就有宿麦、旋麦之别的记载,并指出宿麦(冬小麦)应在秋季播种,旋麦 (春小麦)应在春季播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会遇到这种情况,若把典型的冬小麦品 种在春天播种,即使水肥充足,生长条件非常适宜,小麦也会一直停留在分蘖丛生状态
- - 12 大。中国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以及云贵高原,品种虽属分蘖力较低的春性。 弱冬性品种,但穗分化经历时间很长,有利于形成多花多粒的大穗,成为中国的多花大 穗生态区。中国青藏高原,后期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灌浆期长达 50~60 余天,千粒重多在 50g 以上。而且小花结实率高,粒数较多,是中国的大穗大粒生态区, 也是中国产量突破 10 500~12 000kg/hm2 以上的特殊生境高产区。中国北方春麦区及东 表 2-5 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器官建成的三段相关 (山西农业大学) 北春麦区,总生育期短,三段生长都短,要获得较高的产量,要求栽培条件与栽培技术 较高,以求得在较短的生长时期,靠强化生长强度,弥补生长时期的不足,事实表明也 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小麦阶段发育) (一)小麦的感温性与感光性 中国自古就有宿麦、旋麦之别的记载,并指出宿麦(冬小麦)应在秋季播种,旋麦 (春小麦)应在春季播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会遇到这种情况,若把典型的冬小麦品 种在春天播种,即使水肥充足,生长条件非常适宜,小麦也会一直停留在分蘖丛生状态
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完成生育周期。反之,在冬麦区秋天播种春小麦,常常发生临冬拔节 而冻死,这是因为小麦有冬春性之别。 这种现象是因小麦从播种到抽穗结实,除需要水肥充足,适宜的生长条件外,还必 需有保证其正常发育的特定条件,使小麦内部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然后在不同质变基 础上,才能使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种阶段质变,就是小麦的阶段发育,它 的实质是小麦在开花前必须顺次通过春化(感温性)阶段和光照(感光性)阶段。中国 小麦品种依春化阶段与光照阶段特性,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春化阶段类型 (1)冬性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3℃,经历35天以上。不满足春化条件,不 能正常抽穗。 (2)弱(半)冬性春化阶段适宜温度为0~7℃,经历15~35天,未满足此条件 的不能抽穗、开花、结实,或延期抽穗、开花、结实,或抽穗不整齐结实不一致 (3)春性春化温度为0~12℃,经历5~15天,不经低温春化过程也能正常抽穗。 2.光照阶段类型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即光照 阶段,这一阶段除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外,对光照时间和温度反应特别 敏感。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八小时的光照,则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连续光照,抽 穗则大为加速。因此,光成为这个阶段影响穗器官发育的主要矛盾。此外,温度在光照 阶段中作用亦很大。4℃以下时光照阶段不能进行,最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高于25℃ 或低于10℃,光照发育速度减缓。因此,一些秋播的冬性品种,虽然冬前可以完成春化 阶段发育,但因当时平均气温在4℃以下,不能进入光照阶段,这一特点防止了小麦冬 季冻害 (1)反应迟钝型在每天8~12h日照条件下,经历16天以上,能正常抽穗。南方 冬播春性小麦属此类型(低纬度的春性小麦) (2)反应中等型在每天$h日照下不能抽穗,但在12h下经24天可以抽穗。弱冬 性品种属此类型。 (3)反应敏感型在每天12h以上的日照下,经过30~40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 冬性类型和高纬度地区的春性品种属此类 上述分类,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的类型特点。 随着世界范围内品种的交流,杂交育种的广泛开展,小麦基因重组与变异扩大,使小麦 品种生态类型日趋多样,上述温光反应三大类的划分,已不能确切地概括当今众多品种 生态类型的现实。80年代后对小麦品种生态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小麦品种对低温春 化的反应存在着6个等级系列,即强春性、春性、冬春性、冬性、强冬性、超强冬性。 对日长反应存在5个等级系列,即长光敏感型、长光弱敏感型、长短光不敏感型、短光 弱敏感型、短光敏感型。而且,温度与光长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存在着互作效应,根 据不同品种对温光互作效应的反应不同,又可分以下类型: ①强春性长光敏感型该类品种基本上不要求春化负积温,在不给予低温春化条件 的高温长日照下,可以迅速抽穗。中国南北两端的强春性品种属于此类型。 3
- - 13 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完成生育周期。反之,在冬麦区秋天播种春小麦,常常发生临冬拔节 而冻死,这是因为小麦有冬春性之别。 这种现象是因小麦从播种到抽穗结实,除需要水肥充足,适宜的生长条件外,还必 需有保证其正常发育的特定条件,使小麦内部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然后在不同质变基 础上,才能使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种阶段质变,就是小麦的阶段发育,它 的实质是小麦在开花前必须顺次通过春化(感温性)阶段和光照(感光性)阶段。中国 小麦品种依春化阶段与光照阶段特性,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春化阶段类型 (1)冬性 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 0~3℃,经历 35 天以上。不满足春化条件,不 能正常抽穗。 (2)弱(半)冬性 春化阶段适宜温度为 0~7℃,经历 15~35 天,未满足此条件 的不能抽穗、开花、结实,或延期抽穗、开花、结实,或抽穗不整齐结实不一致。 (3)春性 春化温度为 0~12℃,经历 5~15 天,不经低温春化过程也能正常抽穗。 2.光照阶段类型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即光照 阶段,这一阶段除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外,对光照时间和温度反应特别 敏感。一些小麦品种如果每日只给八小时的光照,则不能抽穗结实;给以连续光照,抽 穗则大为加速。因此,光成为这个阶段影响穗器官发育的主要矛盾。此外,温度在光照 阶段中作用亦很大。4℃以下时光照阶段不能进行,最适宜的温度为 20℃左右,高于 25℃ 或低于 10℃,光照发育速度减缓。因此,一些秋播的冬性品种,虽然冬前可以完成春化 阶段发育,但因当时平均气温在 4℃以下,不能进入光照阶段,这一特点防止了小麦冬 季冻害。 (1)反应迟钝型 在每天 8~12h 日照条件下,经历 16 天以上,能正常抽穗。南方 冬播春性小麦属此类型(低纬度的春性小麦)。 (2)反应中等型 在每天 8h 日照下不能抽穗,但在 12h 下经 24 天可以抽穗。弱冬 性品种属此类型。 (3)反应敏感型 在每天 12h 以上的日照下,经过 30~40 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 穗。冬性类型和高纬度地区的春性品种属此类。 上述分类,基本上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中国小麦品种温光反应的类型特点。 随着世界范围内品种的交流,杂交育种的广泛开展,小麦基因重组与变异扩大,使小麦 品种生态类型日趋多样,上述温光反应三大类的划分,已不能确切地概括当今众多品种 生态类型的现实。80 年代后对小麦品种生态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小麦品种对低温春 化的反应存在着 6 个等级系列,即强春性、春性、冬春性、冬性、强冬性、超强冬性。 对日长反应存在 5 个等级系列,即长光敏感型、长光弱敏感型、长短光不敏感型、短光 弱敏感型、短光敏感型。而且,温度与光长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存在着互作效应,根 据不同品种对温光互作效应的反应不同,又可分以下类型: ①强春性长光敏感型 该类品种基本上不要求春化负积温,在不给予低温春化条件 的高温长日照下,可以迅速抽穗。中国南北两端的强春性品种属于此类型
②春性长光敏感型该类品种有微弱春化效应(约10天左右),但在无春化条件的 高温长日照下仍可以正常抽穗。北方春麦区品种及长江中下游的春性品种属于此类 ③冬春性长光敏感型要求一定的春化负积温,约为20~30天,加长光照可以加速 抽穗。中国中纬度黄淮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型 ④冬性、强冬性长短光不敏感性该类品种要求较强的低温春化,但对光照长短却 不敏感。华北地区部分品种属于此类型 ⑤冬性、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要求30天以上的低温春化,满足春化后长日照可促 进抽穗。在未满足春化条件下,有短日照促进抽穗的效应。北部晚熟冬麦区的大部分品 种属于此类型 ⑥超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要求50~60天以上春化负积温,50天春化以前,短日 照有明显促进抽穗的作用,满足春化以后,长日照促进抽穗。 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受光性与原产地的纬度、气温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地势、海 拔等有密切关系。南方秋播小麦由于秋季气温高,日照较短,春季气温上升早,形成了 春性、光长反应迟钝、各生育时期发育较快和全生育期较短的生态特性:而北方和西部 海拔较高地区的秋播小麦品种,由于秋冬气温低,春季气温回升迟,日照长,所以形成 冬性强,光长反应灵敏,前期、中期发育慢和全生育期较长的生态特点。高纬度地区的 性强春性 强春性 春秋播界线 春性 强冬 弱 12秋播秋冬 图2-5中国小麦播性界线及冬春性分布(苗果园,1993) 春小麦,由于长期春播和在夏初日照日渐趋长的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因而形成强春性
- - 14 ②春性长光敏感型 该类品种有微弱春化效应(约 10 天左右),但在无春化条件的 高温长日照下仍可以正常抽穗。北方春麦区品种及长江中下游的春性品种属于此类。 ③冬春性长光敏感型 要求一定的春化负积温,约为 20~30 天,加长光照可以加速 抽穗。中国中纬度黄淮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型。 ④冬性、强冬性长短光不敏感性 该类品种要求较强的低温春化,但对光照长短却 不敏感。华北地区部分品种属于此类型。 ⑤冬性、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 要求 30 天以上的低温春化,满足春化后长日照可促 进抽穗。在未满足春化条件下,有短日照促进抽穗的效应。北部晚熟冬麦区的大部分品 种属于此类型。 ⑥超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 要求 50~60 天以上春化负积温,50 天春化以前,短日 照有明显促进抽穗的作用,满足春化以后,长日照促进抽穗。 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受光性与原产地的纬度、气温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地势、海 拔等有密切关系。南方秋播小麦由于秋季气温高,日照较短,春季气温上升早,形成了 春性、光长反应迟钝、各生育时期发育较快和全生育期较短的生态特性;而北方和西部 海拔较高地区的秋播小麦品种,由于秋冬气温低,春季气温回升迟,日照长,所以形成 冬性强,光长反应灵敏,前期、中期发育慢和全生育期较长的生态特点。高纬度地区的 春小麦,由于长期春播和在夏初日照日渐趋长的条件下通过光照阶段,因而形成强春性 图 2-5 中国小麦播性界线及冬春性分布(苗果园,1993)
和对日照长短反应灵敏的特性。 (二)温光反应与生育进程及器官建成的关系 小麦感温感光特性发生在小麦一生的前期与中期,因此品种温光特性的强弱与时 长,直接关系着生育时期的长短与生育速度的快慢。全国小麦生态研究表明,品种间生 育期长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长发育的前期与中期,可占全生育日数的50~70%,且愈 是冬性强的品种,前期经历的日数比重愈大。说明冬春性小麦生育期的差异,主要是由 于温光反应的差异,特别是春化阶段中感温期的长短。人们早已明确,小麦春化发育的 通过,即可在处于萌动状态的种子时期又可在幼苗期进行,但是在大田正常播种的生长 条件下,小麦春化阶段在生长锥伸长期至二棱期结束。冬小麦播种的时间不一,有春化 阶段进入的早晚,有的种子萌动时气温较高不能开始春化阶段发育,只有当出苗以后, 气温较低时才能开始,因此春化阶段的发育和分蘖同时进行,夜晚温度低,有利于春化 发育,晚播冬小麦种子一开始萌动就开始春化发育,往往在分蘖前已完成。春小麦由于 播种时就有春化发育的条件,所以一萌动就开始春化发育,播种越早越利于春化阶段的 通过,提早进入感光阶段,开始穗分化。小麦的光照阶段,一般认为到雌雄蕊分化期结 束。至此温光发育完成,营养器官基本建成,以后的生长,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差异越 来越小 (三)中国小麦品种温光特性的区域分布 根据地理生境、种植制度和品种特性的综合分析,按播期特性中国小麦可分为三大 分布区(图2一-5)即春播区、秋播区及秋冬播区。其中小麦温光特性的分布呈“冬性中 心式”向春性扩散过渡的现象,即以秋播麦区中的黄淮中早熟冬麦区,向南冬性逐渐减 弱,由冬性→弱冬性→春性→强春性;向北由冬性→强冬性→春性→强春性;形成愈向 南北两端,品种春性愈强的特点,由于自然温光受纬度、海拔、地形变化的影响,因此 品种温光类型的分布也是有区域间、区域内相互交叉分布的特点,特别是在区域间的过 渡带更为明显,如强春性和春性品种,在同一区也可能交叉分布,冬性与强冬性品种在 同一区也有交叉分布 (四)小麦品种温光特性的实践意义 小麦感温感光特性是受遗传控制的生理生态特性,它像一个“阀门”一样,控制着 小麦生长进程与器官建成的节奏,包括生育期快慢长短、主茎叶数多少、分蘖数与根数 多少、幼穗分化早晚等方面,所以研究掌握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义。 1.根据区域生态特性与品种特性进行引种凡从温光生态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 于成功。 2.根据品种温光特性进行合理用种如在晚播条件下,要选用偏春性的品种,可不 致因晩播而晩熟。品种的温光特性与分蘖、成穗数、穗粒数也有很大关系,一般冬性偏 强的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相对穗粒数较少。反之春性偏强的,则分蘖力弱,但穗粒 数较多。据此,若精播髙产,则宜选用冬性偏强、分蘖成穗偏高的品种。而晩播独秆栽 培,则可选用春性较强的大穗型品种 3.根据品种温光类型的差异进行生态育种可以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冬春性差距更
- - 15 和对日照长短反应灵敏的特性。 (二)温光反应与生育进程及器官建成的关系 小麦感温感光特性发生在小麦一生的前期与中期,因此品种温光特性的强弱与时 长,直接关系着生育时期的长短与生育速度的快慢。全国小麦生态研究表明,品种间生 育期长短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长发育的前期与中期,可占全生育日数的 50~70%,且愈 是冬性强的品种,前期经历的日数比重愈大。说明冬春性小麦生育期的差异,主要是由 于温光反应的差异,特别是春化阶段中感温期的长短。人们早已明确,小麦春化发育的 通过,即可在处于萌动状态的种子时期又可在幼苗期进行,但是在大田正常播种的生长 条件下,小麦春化阶段在生长锥伸长期至二棱期结束。冬小麦播种的时间不一,有春化 阶段进入的早晚,有的种子萌动时气温较高不能开始春化阶段发育,只有当出苗以后, 气温较低时才能开始,因此春化阶段的发育和分蘖同时进行,夜晚温度低,有利于春化 发育,晚播冬小麦种子一开始萌动就开始春化发育,往往在分蘖前已完成。春小麦由于 播种时就有春化发育的条件,所以一萌动就开始春化发育,播种越早越利于春化阶段的 通过,提早进入感光阶段,开始穗分化。小麦的光照阶段,一般认为到雌雄蕊分化期结 束。至此温光发育完成,营养器官基本建成,以后的生长,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差异越 来越小。 (三)中国小麦品种温光特性的区域分布 根据地理生境、种植制度和品种特性的综合分析,按播期特性中国小麦可分为三大 分布区(图 2—5)即春播区、秋播区及秋冬播区。其中小麦温光特性的分布呈“冬性中 心式”向春性扩散过渡的现象,即以秋播麦区中的黄淮中早熟冬麦区,向南冬性逐渐减 弱,由冬性→弱冬性→春性→强春性;向北由冬性→强冬性→春性→强春性;形成愈向 南北两端,品种春性愈强的特点,由于自然温光受纬度、海拔、地形变化的影响,因此 品种温光类型的分布也是有区域间、区域内相互交叉分布的特点,特别是在区域间的过 渡带更为明显,如强春性和春性品种,在同一区也可能交叉分布,冬性与强冬性品种在 同一区也有交叉分布。 (四)小麦品种温光特性的实践意义 小麦感温感光特性是受遗传控制的生理生态特性,它像一个“阀门”一样,控制着 小麦生长进程与器官建成的节奏,包括生育期快慢长短、主茎叶数多少、分蘖数与根数 多少、幼穗分化早晚等方面,所以研究掌握小麦品种的温光反应特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义。 1.根据区域生态特性与品种特性进行引种 凡从温光生态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 于成功。 2.根据品种温光特性进行合理用种 如在晚播条件下,要选用偏春性的品种,可不 致因晚播而晚熟。品种的温光特性与分蘖、成穗数、穗粒数也有很大关系,一般冬性偏 强的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相对穗粒数较少。反之春性偏强的,则分蘖力弱,但穗粒 数较多。据此,若精播高产,则宜选用冬性偏强、分蘖成穗偏高的品种。而晚播独秆栽 培,则可选用春性较强的大穗型品种。 3.根据品种温光类型的差异进行生态育种可以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冬春性差距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