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在华盛顿高地的日子 姆照顾孩子。安妮丽斯还照顾偏瘫的父亲,可怜的老头被纳粹吓得精神崩遗了。 没过多久,安妮丽斯和亨利就开始约会了。俩人一块参加贝斯·希勒尔组织 的活动,而且总是他们俩在一起。安妮丽斯的家里在宗教方面比较随意些,属于 保守派而非正统派,在饮食方面也并不那么讲究,但基辛格的家人对他们的约 会还是感到高兴,因为这能让他们的儿子不再那么内向。安蚬丽斯也和沃尔特, 奥本海姆约会,奥本海姆显然风度更为优雅,穿衣戴帽更加得体些。最后,安妮 丽斯作出了一个让朋友们吃惊不小的选择。她给奥本海姆写了封长信,向他解 释她决定只和基辛格约会。虽然信写得委婉,奥本海姆还是感到很受伤害。不过 大家仍然同属一个朋友圈子,大多数周末的晚上,他们还会相守在一起。 出 路 虽然有浓重的巴伐利亚口音,但使基辛格卓尔不群的一点是:和朋友们相 比,就融人美国主流社会、在美国闯出一番成就的雄心壮志而言,基辛格的目标 更明确,野心更大,态度也最认真。其他人大都在德国犹太人的小圈子里悠然自 得,甚至其中许多生意上颇为成功者仍然坚持保留自身的族裔特性,不愿从移 民式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基辛格则不然。他更褐望融人社会,更善于学习那些典 型美国人的文化特征。他后来解释说:“如果说我融入得更快些的话,大概是因为 我刚16岁就不得不去工作。这使我变得更加独立。"在乔治,华盛顿高中读了一 年后,他开始晚上上课,白天则在西15街的利奥波德-阿舍毛刷公司打工,老板 是母亲的表亲,专事生产剃刀刷。作为漂白过程的环节,猪暴要依次蘸进酸和水 中,基辛格的任务就是戴着橡胶手套,把拿出来的猪鬃上的酸水挤掉。最初周薪 是11美元,待他做了递送员和负责送货的店员后涨到30美元。公司老板阿兰· 阿舍回忆说:“他干活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一有机会就拿出书来做功课。” 从乔治·华盛顿高中毕业后,基辛格毫不费力就进人了位于140街华盛顿 高地的纽约城市大学。学院成立于1847年,办学目标就是为纽约那些有天赋的 学生们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到1940年时,在校学生已超过三万,其中约四分 之三是犹太人。对于移民子弟而言,这是踏人美国精英阶层的第一步,菲利克 斯·弗兰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伯纳德·巴鲁克和乔纳斯·素尔克(Jonas Salk)都是该校毕业生。 基辛格对付城市大学的课程也是不费吹灰之力,他每天白天在毛刷公司工 作,每门课程照旧拿“A”,只有历史一门是“B。”现在,基辛格正在朝着成为一名 019
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 会计的道路前进,但热情不高,那是他爸爸的老本行。多年后他回忆道:“我在城 市大学的那段时光眼界并不怎么开阔。我从未认真考虑过要成为一名会计,不 过当时确实觉得会计是个不错的职业。” 实际上,当时的基辛格正在找寻着生活中更远大的东西,找寻一条通向更 高、更广阔世界的道路。对于一位褐望冲破生活樊篱束缚的年轻人而言,军队提 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一而且参军是义务的,你别无选择。刚过了19岁生日的 基辛格很快收到了军队的人伍通知书。1943年2月,基辛格的送别派对在时代 广场附近的冰岛餐馆举行,第二天,他便搭上火车奔赴南卡罗莱纳州斯巴达堡 的克罗夫特军营报到,基辛格有生以来第一次脱离了德裔犹太人的圈子。 020
第3章 军旅生涯 “亨利先生”重返故里(1943~1947) 不论何时,只要某个大国或者一组大国的首要 目标仍是谋求和平一一般被理解为避免战争,国 际体系的安危就将受控于那些最无赖的国家。 一一《被恢复的世界》(基辛格的博士论文) “大熔炉” 座尘土飞扬的军营,是年轻的基辛格这辈子从未见过的陌生世界,在那 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美国公民。时间是1943年3月基辛格刚到南卡罗 莱纳的克罗夫特军营不久,没有什么仪式和庆祝活动,仅仅是军队例行项目:所 有移民新兵都要履行加入美国国籍的手续。这就是军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 像基辛格给弟弟信中写的那样,“被推来搡去,一会儿到这里,一会儿到那里,打 防疫针,点名,立正,等等。” 背景和阶层迥异的年轻人共同分享军旅生涯,这在美国历史上大概算最后 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附加效应,就是它发挥了巨大的民主催化作用,改 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社会一向具有很强的变动性,阶级体系界限分散, 流动性大,“二战”来临后则更加如此。一大群南卡罗莱纳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小 021
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 镇的冒着乡土味的美国大兵,有生以来头一次见到巴黎和柏林这样的大都市, 摇身一变成了“都市征服者”。纽伦堡和菲尔特的年轻难民们也被征召到克罗夫 特军营,编进连队、推上战场,由异域都市的陌生人转化成地道的美国佬。对基 辛格这样的移民青年而言,在戎马旅途中获得美国国籍意义非同小可,这不单 是件礼物,更是自身努力争得的荣耀。通过保卫美利坚,他们现在能和温斯罗普 (Winthrop)或者洛维尔(Lowell)[比喻普通土生土长的类国人。一编者注]一样自 篆地宣称一那是他们自己的国度,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园,他们不再是外来 户了。 除此之外,军队还把基辛格这样的正在一板一眼读着夜校、打算拿会计学 学位的各色青年人等抽集出来,赋予其全新的人生际遇。基辛格后来说:“我那 个步兵师的大都是威斯康星、伊利诺伊和印第安纳的弟兄,真正的中层美国人。 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他们。军旅生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让我觉得自己是一 个美国人。”来自菲尔特、曾与基辛格在军队和政府并肩效力的海尔默特·素南 菲尔特(Helmut Sonnenfeldt)说:“军营让大熔炉熔炼的速度更快了。” 基本训练过程中的基辛格仍然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也一如既往地遵规守 纪。他很自然地通过了新兵营的训练,也当然和所有新兵一样恨透了军训教官 (“我们对他的恨简直无以言表,而且很可能没有什么正经理由”),家信里充满 了感怀新生活的愉悦之情。结束基本训练前,基辛格开始像大哥一样给弟弟提 起了忠告。一封两页纸的打印的信上写道: “在军营里要睁大眼睛和耳朵、闭紧嘴。…站队列永远要站中间,末尾的 倒霜蛋总被挑毛病。要一直低调,只要他们不认识你就不会找麻烦。所以一一拜 托拜托千万克制一下自己的秉性,别争强好胜。…肯定会碰到些人渣,别和他 们走得太近:千万别赌!人群里总有几个职业骗子,赌起来非把你生吞活剥了不 可:也别借钱给别人,否则没好,借钱容易,还钱可就摊了,一来二去老讨价还 价,友情就磨没了;不要嫖妓,我和你一样喜欢女人,不过我可不想碰那些肮脏 的、染着梅毒的军营交际花。” 信末了,基辛格又不忘叮了句话一那种无数老哥会跟弟弟讲的话:“咱俩 有时候关系不怎么好,不过我想你我都明白,关键时刻还得靠兄弟。现在就是关 键时刻。” 军营里的“关键时刻”有点特殊。基辛格在附近的克莱姆森营进行的一系列 能力考核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队第一),成绩优秀者有资格选派参加“军事 022 特殊训练计划"(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全国约10万名优秀士兵可
第3章军旅生涯 有此机会得以脱离常规军事训练,由政府出资赴大学攻读。基辛格被分去宾夕 法尼亚州伊斯顿的拉法耶特学院学习工程学,一座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离华 盛顿高地不到100英里。 基辛格一向颇具学究气。这次机遇更强化了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想法。 在选拔出来参加培训的优秀士兵里头,基辛格也被认为是“尖子中的尖子”式的 人物,学校让他给其他学生辅导许多课程,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习让基辛格极 度着迷,几乎到了发疯上的程度,他会废寝忘食地猛读各种书籍,常常待在凌 乱不堪的宿舍里,一边嚼着饼干喝着可乐,一边自言自语、如饥似褐地读书。他 还总和书“过不去”,当时的室友查尔斯·科伊尔(Charles Coyle)说:“他那不是读 书,是吃书,用眼睛,用手指,一边窝在椅子里来回辗转蟠动、咕咕脓畩地批评作 者。他会无精打采地浏览某本书,然后突然爆发般地蹦出一句愤概的、德国口音 浓重的“狗屁!”,对作者的论证大加鞭挞。” 基辛格在拉法耶特的那一学年总共修了12门课,成绩全部是A,化学课竞 得了满分100分。科伊尔说:“这家伙简直太他妈的聪明、太有学问了,我们都觉 得很奇怪,要知道我们可都是因为聪明才被选进来的。他会跑到我们的卧室里 来,我们三四个人会一起讨论比如性之类的话题,可他倒好,歪在沙发里开始读 起司汤达的《红与黑》,以此为乐!”基辛格的行为里总透着一股浓厚的严肃气 氛,一种德式的厚重感。那些家伙他见多了,他比他们都更成熟。一些乡巴佬有 时候会发表些反犹言论,基辛格选择置之不理。科伊尔说:“他很聪明,不会卷人 这种口舌之战。亨利总是对这些山里来的家伙们非常有耐心,到头来他们反倒 喜欢上亨利了。”那时的基辛格还没什么幽歌细胞,不过他开始发现,讲话时把 嘲讽、“歪理邪说”和自我贬低搅和在一起总能缓解紧张气氛。“他有时骂骂军 队,有时讽刺讽刺自己,也有时候章我们中的某些家伙开开玩笑。”科伊尔说, “不过他说话总是面带微笑,典型的纽约式幽默。” 每逢周末基辛格会搭便车回家看看,有时候还和父亲去教堂做礼拜。卡尔· 埃达·耶苏伦教堂的朋友们记得1943年那年基辛格有儿次穿着列兵制服、头顶 亚莫克便帽来堂里参加安息日礼拜。不过他已逐渐从自己的宗教剥离出来,去 做礼拜主要是为了父亲。母亲回忆说:“亨利非常尊敬他爸爸,绝不会做任何伤 害他的事情。” 美军打进欧洲后,战事的发展使得“特别训练计划”项目成了刺眼的“暂侈 品”,军方也无法否认。前线需要人,哪怕是性情温和、没完没了读书的年轻人也 应该上战场。把聪明的男孩子从前线拖回去大学读书当精英培养不再是什么受 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