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满分为150分 语言实际运用[26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剔除()②悲怆()③获益fi浅④根深di_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裨益斑斓提练专心至志 B.收敛崛起敷衍提心掉胆 C.气概署名诧异通宵达旦 D.刻服袒护瞻仰谈笑风声 3.右边是某公司创汇增长图示,下边是图示的文字表述,准确的一句是()(2分 A.今年创汇达960美元,是去年的两倍 960万美元 B.今年1-3月比去年同期增加创汇960万美元。 C.今年前三个月创汇960万美元,相当于1999年度480万美元的两倍。480万美元 D.与1999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创汇增加了480万美元 1999年1-32000年 4.阅读下列有关的数据,先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3分) 人均耕地:美国11.7亩,印度3.3亩,世界平均水平42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 年为3亩,目前为135亩 结论 观点 5.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约客 宋]赵师秀 糞鲋客雨,音草池焙处处蛙。 省绚不皋过容,用煎棋子灯幕。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6.古诗词识记(8分) ① 铁马冰河入梦一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少楼治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③.在《捕蛇者说》的最后一段中作者直接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句子是:
2006 年黑河市课改区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满分为 150 分 一. 语言实际运用 [26 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①剔.除 ( ) ②悲怆.( )③获益 fěi 浅 ④根深 dì 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裨益 斑斓 提练 专心至志 B. 收敛 崛起 敷衍 提心掉胆 C. 气概 署名 诧异 通宵达旦 D. 刻服 袒护 瞻仰 谈笑风声 3.右边是某公司创汇增长图示,下边是图示的文字表述,准确的一句是( )(2 分) A.今年创汇达 960 美元,是去年的两倍。 960 万美元 B.今年 1-3 月比去年同期增加创汇 960 万美元。 C.今年前三个月创汇 960 万美元,相当于 1999 年度 480 万美元的两倍。480 万美元 D.与 1999 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创汇增加了 480 万美元。 1999 年 1-3 2000 年 1-3 4. 阅读下列有关的数据,先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3 分) 人均耕地:美国 11.7 亩,印度 3.3 亩,世界平均水平 4.2 亩;中国人均耕地 1949 年为 3 亩,目前为 1.35 亩。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约 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6.古诗词识记(8 分) ①. ,铁马冰河入梦一来。(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 ,多少楼治烟雨中。(《江南春绝句》) ③.在《捕蛇者说》的最后一段中作者直接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句子是:
④.《陋室铭》一文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 师表》) ⑥.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清风半夜鸣蝉 ⑧.《春夜喜雨》的颈联,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动人的舂郊夜雨图。这两句诗: 7.课外阅读(3分) 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骆驼祥子》 《名人传》 《格列佛游记》 《繁星·春水》 《朝花夕拾》 《安徒生童话》 作者 推荐语 二.阅读部分[50分] (一)(1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 秋( )报( )光( )塞( (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 ,“引喻失义”的意思是 分) (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分) (4)这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 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 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 (2分)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崩殂”“菲薄”两词分别读为“ beng cu"“feib” B.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④.《陋室铭》一文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 师表》) ⑥.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⑦. ____________ ,清风半夜鸣蝉。 ⑧. 《春夜喜雨》的颈联,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郊夜雨图。这两句诗: ________ ,________ 。 7.课外阅读(3 分) 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骆驼祥子》 《名人传》 《格列佛游记》 《繁星·春水》 《朝花夕拾》 《安徒生童话》 书 名 作 者 推 荐 语 二. 阅读部分 [50 分] (一)(10 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 分) 秋( ) 报( ) 光( ) 塞( ) (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 分) (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 利 的 主观 条件 ,并 提出 _____________的 建 议。 作者 认为 如果 不这 样做 的后 果 是 _______________。(2 分)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崩殂”“菲薄”两词分别读为“ bēng cú ”“ fēi bó ” B.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C.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D.“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 忘身”。 (二)核 能 [12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一一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 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 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 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公斤煤只 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 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 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一一氢的同位 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 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 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 来的巨人身上 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 的 [1分] 2.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③段则说明了核能 [3分] 3.第②段中,“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 较而言的 [1分] 4.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是为了 着重说明 [3分] 5.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分」 ① 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14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 用呢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 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
C.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D.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 忘身”。 (二)核 能 [12 分] 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 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 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 2700 吨标准 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 100 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 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 10 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 300 多万吨原煤, 运输这些煤炭,要 1000 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 公斤煤只 能使一列火车开动 8 米;1 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 4 万公里;而 1 公斤聚变原料可 使一列火车行驶 40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 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 20 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 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 21 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 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 上是未来的理想 .....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 来的巨人身上了。 1. 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 “原子核里的核子” 的。 [1 分] 2.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 ,第②段说明了核能 ,第 ③段则说明了核能 。 [3 分] 3. 第②段中,“只需 25 吨至 30 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 作比 较而言的。 [1 分] 4. 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 和 ,这样写,是为了 着重说明 。 [3 分] 5. 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 分] ① ; ② ;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 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 。[1 分] (三)文化的附加值 [14 分] 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 用呢? 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 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 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
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 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 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 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 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 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 了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 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 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 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 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 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 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 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 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 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 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 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 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 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 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 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3分] 2.第⑤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2分] 3.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3分]
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 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 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 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 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 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 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 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 了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 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 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 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 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 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 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 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 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 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 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 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 ...”的作用。高希 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 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 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 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 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 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 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 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 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 [3 分] 答: 2. 第⑤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 [2 分] 3. 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 [3 分]
4.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②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 5.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2分] 6.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分] 答: (四)吴江船 [14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 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 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晩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 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 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 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 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 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 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 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 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 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 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己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 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 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 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 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岀发。被窝是温暖的。放 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
答: 4. 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 [2 分]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 ②这就是“附加值 ...”的作用: 5.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 [2 分] 答: 6. 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 [2 分] 答: (四)吴 江 船 [14 分] 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 40 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 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 70 年代初,张岱死后 280 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 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 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 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 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 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 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 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 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 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 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 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 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 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 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 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