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唐后期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嬗变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天宝年间的统治危机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但在它的背后,潜 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腐朽力量在发展,使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一改旧日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只求安逸享乐。 唐玄宗纳儿子寿王李瑁妃杨玉环为贵妃,专以声色自娱。他怠于政事,将朝 政委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面柔而有狡计”的李林甫居相位19年, 他妒贤嫉能,设计除去有才能的官员,以保己位。他为不让官员向唐玄宗进 谏,一方面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另一 方面,补阙杜琎刚上书言事,第二天便黜为下邽令。自此,再无人进谏。史 称奸恶累累的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 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 张其势”°。继李林甫为相的是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不学无行, 却刚愎自用,身为宰相兼领40余职;他排斥异己,广收贿赂,“立朝之际 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惮”。他胡乱处理政事,赏 罚无章。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了。 为满足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及贵宠之家荒淫奢侈的挥霍,唐玄宗任用王 鉷、韦坚、杨慎矜、杨国忠等聚敛之臣,放手让他们刻剥百姓。户口色役使 王鉷,追征戍边死亡而官府未除籍丁男的租庸,以至有的追征30年。他向唐 玄宗“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以恣主恩锡■”,并说这是“常年额 外物,非证税物”°而受到唐玄宗的厚待。杨国忠令各州县变卖仓库粟帛,购 买轻货,并令各地将征调的丁租、地税折变成布帛,运至京师,储于中央左 藏。唐玄宗见库里财货堆积如山,愈加“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 有限极”⑤。杨贵妃兄弟姐妹五家,竞争华丽奢侈,他们修建府第,一堂之 费,动逾千万。这都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度遭到破坏,而实行募兵制。府兵自备兵甲衣粮, 成为沉重负担;府兵原来三年一代,但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边将不仅侵吞 士兵财物,而且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载(749年), “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唐政府只好停止征发府兵。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 唐初便募兵,随着府兵破坏,募兵日益盛行。唐玄宗开元年间,京师宿卫, 边镇戍兵,以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为募兵充任。镇守京师的为长从宿卫 后改名彍骑,天宝年间彍骑招募的多为市井无赖,很快腐化,毫无战斗力 戍边的称健儿,长期服役,又彼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上有团结兵。 ①《旧唐书·李林甫传》。 ②《资治通鉴》卷214 ①⑥《资治通鉴》卷216 《旧唐书·杨国忠传》 《旧唐书·王鉷传》。 ①③《新唐书·兵志》
第四节 唐后期及五代十国的政治嬗变 一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天宝年间的统治危机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局面。但在它的背后,潜 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腐朽力量在发展,使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一改旧日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只求安逸享乐。 唐玄宗纳儿子寿王李瑁妃杨玉环为贵妃,专以声色自娱。他怠于政事,将朝 政委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面柔而有狡计”①的李林甫居相位 19 年, 他妒贤嫉能,设计除去有才能的官员,以保己位。他为不让官员向唐玄宗进 谏,一方面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②另一 方面,补阙杜琎刚上书言事,第二天便黜为下邽令。自此,再无人进谏。史 称奸恶累累的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 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 张其势”③。继李林甫为相的是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不学无行, 却刚愎自用,身为宰相兼领 40 余职;他排斥异己,广收贿赂,“立朝之际, 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惮”④。他胡乱处理政事,赏 罚无章。朝廷的政治更加昏暗了。 为满足唐玄宗和杨贵妃,以及贵宠之家荒淫奢侈的挥霍,唐玄宗任用王 鉷、韦坚、杨慎矜、杨国忠等聚敛之臣,放手让他们刻剥百姓。户口色役使 王鉷,追征戍边死亡而官府未除籍丁男的租庸,以至有的追征 30 年。他向唐 玄宗“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以恣主恩锡■”,并说这是“常年额 外物,非证税物”⑤而受到唐玄宗的厚待。杨国忠令各州县变卖仓库粟帛,购 买轻货,并令各地将征调的丁租、地税折变成布帛,运至京师,储于中央左 藏。唐玄宗见库里财货堆积如山,愈加“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 有限极”⑥。杨贵妃兄弟姐妹五家,竞争华丽奢侈,他们修建府第,一堂之 费,动逾千万。这都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度遭到破坏,而实行募兵制。府兵自备兵甲衣粮, 成为沉重负担;府兵原来三年一代,但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边将不仅侵吞 士兵财物,而且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载(749 年), “折冲府至无兵可交”①。唐政府只好停止征发府兵。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 唐初便募兵,随着府兵破坏,募兵日益盛行。唐玄宗开元年间,京师宿卫, 边镇戍兵,以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为募兵充任。镇守京师的为长从宿卫, 后改名彍骑,天宝年间彍骑招募的多为市井无赖,很快腐化,毫无战斗力。 戍边的称健儿,长期服役,又彼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上有团结兵。 ① 《旧唐书·李林甫传》。 ② 《资治通鉴》卷 214。 ③ ⑥《资治通鉴》卷 216。 ④ 《旧唐书·杨国忠传》。 ⑤ 《旧唐书·王鉷传》。 ① ③《新唐书·兵志》
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大大增加了国家 的军费开支。 府兵制,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而募兵制 下,中央彍骑不堪一击,地方团结兵装备差、数量少,也很虚弱。只有边镇 军力强大,至“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内重外轻局面打 破了。天宝元年,全国军队57万人,有49万驻于边地,京城內外驻兵仅及 边军的1/6,这样就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形势。 募兵制下的士兵,是职业兵,兵士只知将帅,不知有皇帝,有野心的将 帅,便拥兵形成自己的势力。边镇掌兵的将官,从景云二年(711年)起称 节度使,他们不仅统兵,而且逐渐掌握了当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他 们成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③的地方割 据势力。一旦中央虚弱,他们就可能发动叛乱。 天宝年间,政治昏暗,百姓痛苦,中央集权削弱,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2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杂胡,曾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捉生 将。安禄山“性巧黠”,善揣人意。由于残酷镇压奚、契丹等族,受到唐玄 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年)兼范阳节 度使,至天宝十载(751年)又兼河东节度使。野心极大的安禄山,多次到 长安,通过参加宫廷和官场的活动,充分了解到唐政府的腐败和虚弱。他身 兼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唐朝“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 便招兵买马,笼络众心,阴谋起兵推翻唐朝的统治。 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也是杂胡,早与安禄山为密友,安禄山起兵时 史思明已官至平卢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从范阳南下,是 时,唐朝军备废弛,叛军所过州县,官兵望风瓦解。安禄山军迅速渡过黄河, 又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十二月陷洛阳,直叩潼关。天宝十五载(756 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即皇帝位,国号大燕。 叛军过河北之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德州) 太守颜真卿等17郡地方官起而讨伐叛军,兵力达20万人,使安禄山在河北 控制地只剩下6郡,后,史思明率叛军攻破常山,杀颜杲卿,许多州县,又 被攻陷。不久,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由山西出井陉,在河北大败史 思明,河北10余郡复归唐朝,断绝了叛军返回范阳的道路。但是,腐败的唐 朝廷,逼迫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岀战,结果大败。六月,潼关失守,哥舒翰被 俘,叛军西攻长安。在长安失陷之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今陕西 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杨国忠,逼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后,唐玄宗逃至成 都,太子李亨则去朔方,在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②《资治通鉴》卷216 ①《旧唐书·安禄山传》 《资治通鉴》卷216
这些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大大增加了国家 的军费开支。 府兵制,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而募兵制 下,中央彍骑不堪一击,地方团结兵装备差、数量少,也很虚弱。只有边镇 军力强大,至“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中国无武备”②。内重外轻局面打 破了。天宝元年,全国军队 57 万人,有 49 万驻于边地,京城内外驻兵仅及 边军 的 1/6,这样就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形势。 募兵制下的士兵,是职业兵,兵士只知将帅,不知有皇帝,有野心的将 帅,便拥兵形成自己的势力。边镇掌兵的将官,从景云二年(711 年)起称 节度使,他们不仅统兵,而且逐渐掌握了当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他 们成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③的地方割 据势力。一旦中央虚弱,他们就可能发动叛乱。 天宝年间,政治昏暗,百姓痛苦,中央集权削弱,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2 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 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杂胡,曾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捉生 将。安禄山“性巧黠”①,善揣人意。由于残酷镇压奚、契丹等族,受到唐玄 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 年)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 年)兼范阳节 度使,至天宝十载(751 年)又兼河东节度使。野心极大的安禄山,多次到 长安,通过参加宫廷和官场的活动,充分了解到唐政府的腐败和虚弱。他身 兼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唐朝“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②。 便招兵买马,笼络众心,阴谋起兵推翻唐朝的统治。 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也是杂胡,早与安禄山为密友,安禄山起兵时, 史思明已官至平卢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 15 万从范阳南下,是 时,唐朝军备废弛,叛军所过州县,官兵望风瓦解。安禄山军迅速渡过黄河, 又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十二月陷洛阳,直叩潼关。天宝十五载(756 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即皇帝位,国号大燕。 叛军过河北之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德州) 太守颜真卿等 17 郡地方官起而讨伐叛军,兵力达 20 万人,使安禄山在河北 控制地只剩下 6 郡,后,史思明率叛军攻破常山,杀颜杲卿,许多州县,又 被攻陷。不久,唐朝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由山西出井陉,在河北大败史 思明,河北 10 余郡复归唐朝,断绝了叛军返回范阳的道路。但是,腐败的唐 朝廷,逼迫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出战,结果大败。六月,潼关失守,哥舒翰被 俘,叛军西攻长安。在长安失陷之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今陕西 兴平西),将士兵变,杀杨国忠,逼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后,唐玄宗逃至成 都,太子李亨则去朔方,在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 ② 《资治通鉴》卷 216。 ① 《旧唐书·安禄山传》。 ② 《资治通鉴》卷 216
是为唐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在潼关失守后,收兵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又尽 为史思明所占。 叛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并未得到人民的拥护,内部又矛盾重重。 坐镇洛阳的安禄山及其部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 之意”。安禄山恣行暴虐,导致众叛亲离。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 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屯驻范阳的史思明拥重兵不听调遣,叛乱集团分裂 了。趁此机会,郭子仪率唐军在回绝军队的帮助下,于九月收复了长安,十 月攻下洛阳,安庆绪败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十二月,史思明迫于形势 以所部13郡及8万兵降唐,叛军势力进一步削弱。 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和李光弼怕史思明再反,密谋杀死史思明, 事泄。十月,史思明起兵再反,并与安庆绪遥为声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 节度使率20万唐军围攻邺城,史思明将精兵5万救援,大败唐军。乾元二年 (759年)三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 元年(760年)叛军再次攻陷洛阳,并企图西入潼关,内部又发生分裂,史 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再次 借兵回纥,讨伐史朝义。唐军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史朝义节节败退,逃 往河北。河北叛将见大势已去,不听史朝义指挥,纷纷降唐。广德元年(763 年)正月,穷途末路的史朝义在温泉栅(今河北滦县南)自缢而死。这样,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叛乱终于平息。 唐朝所以能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安史叛乱不得人心;加之叛乱集团内 部不断发生内证,而自相残杀,削弱了力量;唐朝借军回纥,增强了力量。 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极大。持续八年的叛乱,战争频繁,使社会经济遭 到了严重的破坏,户口大减,战斗最激烈的河南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 条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 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唐玄宗天空末年,全国有户约900万,至唐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仅剩130万,唐朝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破坏了唐朝的统一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安史降将被任 命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亦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地方的藩镇割 据。安史之乱,不仅暴露了唐朝衰弱的国力,同时又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力 量,使唐朝在以后的民族冲突中,处于被动局面。唐朝中央政权再也无力改 变和扭转地方分裂趋势。 安史之乱,激化了唐朝社会的各种矛盾,成为唐朝社会生产由发展到停 滞、进而衰落的转折点,是唐朝国家从中央集权、统一到地方分裂割据的转 折点,它也是唐朝社会阶级矛盾从比较缓和到逐渐激化的转折点,它还是唐 朝在民族关系中从主动到被动、退守的转折点。总之,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 唐朝从前期进入了后期,它由盛转衰了。 3藩镇割据 ①《资治通鉴》卷218 ①《旧唐书·郭子仪传》 ②《贤治通鉴》卷222。 《旧唐书·回纥传》
是为唐肃宗。郭子仪、李光弼在潼关失守后,收兵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又尽 为史思明所占。 叛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并未得到人民的拥护,内部又矛盾重重。 坐镇洛阳的安禄山及其部将,“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 之意”①。安禄山恣行暴虐,导致众叛亲离。至德二载(757 年)正月,安禄 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屯驻范阳的史思明拥重兵不听调遣,叛乱集团分裂 了。趁此机会,郭子仪率唐军在回绝军队的帮助下,于九月收复了长安,十 月攻下洛阳,安庆绪败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十二月,史思明迫于形势, 以所部 13 郡及 8 万兵降唐,叛军势力进一步削弱。 乾元元年(758 年),唐肃宗和李光弼怕史思明再反,密谋杀死史思明, 事泄。十月,史思明起兵再反,并与安庆绪遥为声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 节度使率 20 万唐军围攻邺城,史思明将精兵 5 万救援,大败唐军。乾元二年 (759 年)三月,史思明杀安庆绪,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 元年(760 年)叛军再次攻陷洛阳,并企图西入潼关,内部又发生分裂,史 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 宝应元年(762 年),唐肃宗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再次 借兵回纥,讨伐史朝义。唐军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史朝义节节败退,逃 往河北。河北叛将见大势已去,不听史朝义指挥,纷纷降唐。广德元年(763 年)正月,穷途末路的史朝义在温泉栅(今河北滦县南)自缢而死。这样,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叛乱终于平息。 唐朝所以能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安史叛乱不得人心;加之叛乱集团内 部不断发生内证,而自相残杀,削弱了力量;唐朝借军回纥,增强了力量。 安史之乱对唐朝影响极大。持续八年的叛乱,战争频繁,使社会经济遭 到了严重的破坏,户口大减,战斗最激烈的河南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 条”①,“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②。“汝、郑等州,比屋荡尽, 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③。唐玄宗天空末年,全国有户约 900 万,至唐 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仅剩 130 万,唐朝元气大伤。 安史之乱,破坏了唐朝的统一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安史降将被任 命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亦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地方的藩镇割 据。安史之乱,不仅暴露了唐朝衰弱的国力,同时又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力 量,使唐朝在以后的民族冲突中,处于被动局面。唐朝中央政权再也无力改 变和扭转地方分裂趋势。 安史之乱,激化了唐朝社会的各种矛盾,成为唐朝社会生产由发展到停 滞、进而衰落的转折点,是唐朝国家从中央集权、统一到地方分裂割据的转 折点,它也是唐朝社会阶级矛盾从比较缓和到逐渐激化的转折点,它还是唐 朝在民族关系中从主动到被动、退守的转折点。总之,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 唐朝从前期进入了后期,它由盛转衰了。 3 藩镇割据 ① 《资治通鉴》卷 218。 ① 《旧唐书·郭子仪传》。 ② 《贤治通鉴》卷 222。 ③ 《旧唐书·回纥传》
封建统一之中,包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统一势力削弱,分裂割据势力 便乘机而起,进一步破坏统一局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势 之下。 安史之乱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昏懦的唐代宗为求 得暂时的苟安,将河北之地分授安史降将,任为节度使。平叛过程中,内地 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称号。这样,经过安史之乱,“方镇相望于内 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最先成为藩镇的是安史降将:张忠志(即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治恒 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怀仙 为卢龙节度使,冶幽州(今北京)。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他们表面上尊 奉朝廷,而实际上各拥强兵,自署将吏,自收赋税,而不入朝廷,成为割据 方的军事政治势力。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 拥立,唐朝廷只能事后追认。除河北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治青 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宣武镇,治汴州(今 河南开封〕,泽潞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沧景镇,治沧州(今属河北)。 他们仿效河北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各镇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境内人民都实行残暴的统 治。在淄青镇,李正己“为政严酷”,以至“所在不敢偶语”。在魏博镇 田承嗣“重加税率”,让“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在淮西镇,吴元济 甚至禁止人民夜间点灯,以酒食相过从者竟被处死。 节度使的武装核心,是由精勇者组成的“牙兵”,“牙兵”是节度使的 亲信,“父子相袭,亲党胶固”。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以得其死力 牙兵”十分骄横,“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他 们有时逐走、甚至杀死不合心意的节度使,而另立新主,他们“变易主帅, 如同儿戏”② 藩镇与中央,以及藩镇之间,有深刻的利害矛盾。所以,藩镇“喜则连 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拼”。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唐朝中央对 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唐德宗时期,另一次在唐宪 宗时期。 藩镇割据破坏了国家统一,唐德宗即位以后,便有意裁抑藩镇,加强中 央集权。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袭位,要 求朝廷承认,唐德宗不准。于是李惟岳与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 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兵抗唐,这就是“四镇之乱”。唐德宗调河东、卢 龙、昭义、淮西、宣武等镇节度使出兵征讨。梁崇义、李惟岳兵败被杀,田 悦、李纳亦被唐军打败。但卢龙节度使朱滔与成德镇降将王武俊又勾结田悦、 李纳发动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 ①《新唐书·兵志》 《旧唐书·李正己传》 《旧唐书·田承嗣传》 《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传》。 ①②《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传》。 《新唐书·兵志》
封建统一之中,包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统一势力削弱,分裂割据势力 便乘机而起,进一步破坏统一局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势 之下。 安史之乱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势力,昏懦的唐代宗为求 得暂时的苟安,将河北之地分授安史降将,任为节度使。平叛过程中,内地 掌兵的刺史,也被加以节度使称号。这样,经过安史之乱,“方镇相望于内 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①,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最先成为藩镇的是安史降将:张忠志(即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治恒 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怀仙 为卢龙节度使,冶幽州(今北京)。这就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他们表面上尊 奉朝廷,而实际上各拥强兵,自署将吏,自收赋税,而不入朝廷,成为割据 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 拥立,唐朝廷只能事后追认。除河北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治青 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宣武镇,治汴州(今 河南开封),泽潞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沧景镇,治沧州(今属河北)。 他们仿效河北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各镇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境内人民都实行残暴的统 治。在淄青镇,李正己“为政严酷”,以至“所在不敢偶语”②。在魏博镇, 田承嗣“重加税率”,让“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③。在淮西镇,吴元济 甚至禁止人民夜间点灯,以酒食相过从者竟被处死。 节度使的武装核心,是由精勇者组成的“牙兵”,“牙兵”是节度使的 亲信,“父子相袭,亲党胶固”④。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以得其死力。 “牙兵”十分骄横,“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①。他 们有时逐走、甚至杀死不合心意的节度使,而另立新主,他们“变易主帅, 如同儿戏”②。 藩镇与中央,以及藩镇之间,有深刻的利害矛盾。所以,藩镇“喜则连 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拼”③。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安。唐朝中央对 藩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唐德宗时期,另一次在唐宪 宗时期。 藩镇割据破坏了国家统一,唐德宗即位以后,便有意裁抑藩镇,加强中 央集权。建中二年(781 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袭位,要 求朝廷承认,唐德宗不准。于是李惟岳与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 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联兵抗唐,这就是“四镇之乱”。唐德宗调河东、卢 龙、昭义、淮西、宣武等镇节度使出兵征讨。梁崇义、李惟岳兵败被杀,田 悦、李纳亦被唐军打败。但卢龙节度使朱滔与成德镇降将王武俊又勾结田悦、 李纳发动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 ① 《新唐书·兵志》。 ② 《旧唐书·李正己传》。 ③ 《旧唐书·田承嗣传》。 ④ 《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传》。 ① ②《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传》。 ③ 《新唐书·兵志》
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队伍,自称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7S3年) 唐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平叛,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哗变,攻入长安,唐德 宗狼狈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变兵拥立朱泚为主,并称帝于长安。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唐德宗,到长安附近,却与朱泚联合反唐。兴元 元年(784年),唐德宗从奉夭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以后,依靠大将 李晟才收复长安,杀死朱泚。最后,唐德宗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 节度使妥协,才算勉强平定了叛乱。但河北藩镇依然保持强大势力。经“四 镇之乱”以后,唐德宗再也无力与藩镇斗争,只好采取姑息政策。 唐宪宗时,与藩镇势力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元和元年(806 年),唐宪宗讨平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接着,元和二年(807年), 又镇压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元和七年(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 归顺,50年不奉朝请的魏博镇重归唐朝所有。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 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吴元济势力强大,十分跋扈,四出攻 掠,“狂悍而不可遏”。唐宪宗用四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活捉了 吴元济。淮西之乱的平定,震慑了诸镇,成德、卢龙、沧景先后归顺唐朝廷, 顽抗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被唐兵打败,这样,其他藩镇一时都向唐朝廷表 示服附。“元和削藩”取得了胜利,唐朝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局面,史称“元 和中兴”。但是,节度使领有重兵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割据的基础也没有消 除。所以,这种统一局面并不能维持多久。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 被宦官杀死,河北三镇又叛,其他藩镇相继恢复割据。藩镇割据林立的局面, 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续不断的战争,不仅使政局动荡 不安,而且使人民遭到兵祸,家破人亡,生产破坏,无论是在唐朝政府控制 的地区,还是藩镇的辖区,人民的兵饷赋役负担都十分沉重,从而进一步加 深了唐后期的阶级矛盾。 宦官专政与朋党之争 宦官专政 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除了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 唐朝宦官问题,起于唐玄宗,经唐肃宗,唐代宗,成千唐德宗,极于唐 昭宗。 唐初,宦官人数并不多,只负责侍奉皇帝和管理宫廷事务。唐太宗时, 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不干预政事。到唐玄宗时,发生了变化。开元、天 宝年间,宦官人数激增至3000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便有上千人,宦官高 力士,尤被重用。四方进奏文表,先让高力士审阅,小事由他处理,大事才 交唐玄宗裁决。朝中大臣争相巴结高力士,许多人因高力士而位至将相,连 太子也称高力士为“兄”。唐玄宗还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宦官开始干 预军政。 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以拥立有功,而内掌玉空符命,外管禁军。唐代 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掌禁军,唐代宗还设内枢密使一职,由宦官二 《旧唐书·吴元济传》
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队伍,自称天下都元帅,建中四年(7S3 年), 唐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平叛,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哗变,攻入长安,唐德 宗狼狈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变兵拥立朱泚为主,并称帝于长安。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唐德宗,到长安附近,却与朱泚联合反唐。兴元 元年(784 年),唐德宗从奉夭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以后,依靠大将 李晟才收复长安,杀死朱泚。最后,唐德宗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 节度使妥协,才算勉强平定了叛乱。但河北藩镇依然保持强大势力。经“四 镇之乱”以后,唐德宗再也无力与藩镇斗争,只好采取姑息政策。 唐宪宗时,与藩镇势力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一些胜利。元和元年(806 年),唐宪宗讨平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接着,元和二年(807 年), 又镇压了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元和七年(812 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 归顺,50 年不奉朝请的魏博镇重归唐朝所有。元和九年(814 年),淮西节 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吴元济势力强大,十分跋扈,四出攻 掠,“狂悍而不可遏”①。唐宪宗用四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淮西的叛乱,活捉了 吴元济。淮西之乱的平定,震慑了诸镇,成德、卢龙、沧景先后归顺唐朝廷, 顽抗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被唐兵打败,这样,其他藩镇一时都向唐朝廷表 示服附。“元和削藩”取得了胜利,唐朝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局面,史称“元 和中兴”。但是,节度使领有重兵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割据的基础也没有消 除。所以,这种统一局面并不能维持多久。元和十五年(820 年),唐宪宗 被宦官杀死,河北三镇又叛,其他藩镇相继恢复割据。藩镇割据林立的局面, 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续不断的战争,不仅使政局动荡 不安,而且使人民遭到兵祸,家破人亡,生产破坏,无论是在唐朝政府控制 的地区,还是藩镇的辖区,人民的兵饷赋役负担都十分沉重,从而进一步加 深了唐后期的阶级矛盾。 二 宦官专政与朋党之争 1 宦官专政 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除了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 唐朝宦官问题,起于唐玄宗,经唐肃宗,唐代宗,成千唐德宗,极于唐 昭宗。 唐初,宦官人数并不多,只负责侍奉皇帝和管理宫廷事务。唐太宗时, 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不干预政事。到唐玄宗时,发生了变化。开元、天 宝年间,宦官人数激增至 3000 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便有上千人,宦官高 力士,尤被重用。四方进奏文表,先让高力士审阅,小事由他处理,大事才 交唐玄宗裁决。朝中大臣争相巴结高力士,许多人因高力士而位至将相,连 太子也称高力士为“兄”。唐玄宗还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宦官开始干 预军政。 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以拥立有功,而内掌玉空符命,外管禁军。唐代 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掌禁军,唐代宗还设内枢密使一职,由宦官二 ① 《旧唐书·吴元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