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ial Concentration,Cluster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Clustering Mechanism of the Textile&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Competitiveness. Gu Qingliang.Zhang Tong Cluster Resources,Firm's Strategic Network and Competitiveness .Zhang Shujun,Li Xinchun International Special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ondahikario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Evidence from Yangtze Delta .Liang Qi,Zhan Yijur Regional Priority Advantages in the Cluster Forming -Roles of the Dominant Firms....... Yuan Yijun,Ding Yongjia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Enterprises Group Hu hanhui zhou Ye and liu huaide Derivative Cluster Study of the Formin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 Clusteron the Western Side of Zhujiang Delta... .Wang Jun Others Change and Re-structurizing of Japanese Economic Structure.............Shinjo Koji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Strategy .................Raymond DE BONDT and Jan VANDEKERCKHOVE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nd Inter-firm Price Wars.. ..Shi Yupeng The Evolve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Bu Guoqin,Zhang Yaohui and Lu Yunfeng Banking Industry Liberalization,Franchise Values and Deposits Mobilization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nel Data... ...................James Laurences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Its Effec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Liu Zhibiao,Wu Fuxiang
11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Cluster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Clustering Mechanism of the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Competitiveness…………………………………………. Gu Qingliang, Zhang Tong Cluster Resources, Firm’s Strategic Network and Competitiveness ………………………………………………………….Zhang Shujun, Li Xinchun International Specialliza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ondahikario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Evidence from Yangtze Delta…………..………………………. Liang Qi, Zhan Yijun Regional Priority Advantages in the Cluster Forming —Roles of the Dominant Firms …………………..Yuan Yijun, Ding Yongjia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 Pattern in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Enterprises Group ……………………………………Hu Hanhui, Zhou Ye and Liu Huaide Derivative Cluster: A Study of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on the Western Side of Zhujiang Delta………………………..………..………Wang Jun Others Change and Re-structurizing of Japanese Economic Structure………….Shinjo Koji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Strategy ……………………………….Raymond DE BONDT and Jan VANDEKERCKHOVE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nd Inter-firm Price Wars …………………Shi Yupeng The Evolve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the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Bu Guoqin, Zhang Yaohui and Lu Yunfeng Banking Industry Liberalization, Franchise Values and Deposits Mobilization: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nel Data …………………………..James Laurences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Its Effec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Liu Zhibiao, Wu Fuxiang
综 述
12 一、 综 述
以寡头竞争为基础的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 马捷周纪冬 摘要顾名思义,本文回顾了从20世纪刀年代开始兴起的以不完全克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为特 征的新留易理论和政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以寒头意争为导向的贸易理论和政苦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相互顿销的国际贸易模型、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和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以及它们的扩展工作。并且 木文也提出 了作者对于既有模型的 些陷的认识,指出了克它们的会试性的方法。因 ,本文不仅 是一个菩通的综述,它体现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心得和体会,是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论纲。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信息约束问愿,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战略 性迸口贸易政策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0年代末、0年代初是国际留易理论和政笛研究的分水岭。此前的理论,也就 是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基本假设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或者 成本差异: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生产的机会成本更小的产品。它成功地角 释了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不同生产部门产品的交换,也就是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3此外,它也成功地解释了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以及技术优势决定分工 格局和贸易格局等问题。 但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传统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基础和方向的解释受到了一系 列经验研究工作的挑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rubel&Lloyd(1975),它指出了 个基本事实 即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发生在OCD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 发达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同一行业的产品,也就是进行产业内贸易(ntra-industry Trade)。我 们知道,OECD国家都可以说是技术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的国家:它们相互之间谈不上 什么比较优势。这样,根据古典贸易理论,它们之间应该没有贸易:即使有,也应该是小额 的。但是,事实与它的预测 合相反 那么 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贸易理论(又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起点 新贸易理论最为本质的特征是放松了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而代之以假设不完全竞争和规模 收益递增假设。这里所谓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指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垄断的市场 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垄断查争和真头竞争。分别以它们为对象的模 型的区别是,第一,在垄断竞争模型之中,市场需求函数是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导出的,因 此,它是 一般均衡模型。在寡头竞争模型之中, 市场需求函数是给定的,它是 均衡模型。第二,在垄断竞争模型之中,市场中企业的数目是内生的:而在寡头竞争模型之 中,这个数目是给定的。所谓收益递增,也就是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产量的递减函数。如果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邮编:100871),马徒,电话:010-62756278:E-mal iem 写作过程 本文作 罪名以姓氏笔 为序,不分先后 我们感 和冯曲, 对本文的评 。本文建立在马捷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9 双周讨论会所作的主题演讲的基础之上。他要感谢这次讨论会的所有参加者,尤其是张曙光教授和盛训 教桥。.印度向关国出口农产品。比如大米:关国向印度出口工业制发品。比如大车
13 以寡头竞争为基础的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 马 捷 周纪冬 摘要 顾名思义,本文回顾了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兴起的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为特 征的新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以寡头竞争为导向的贸易理论和政策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和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以及它们的扩展工作。并且, 本文也提出了作者对于既有模型的一些缺陷的认识,指出了克服它们的尝试性的方法。因此,本文不仅仅 是一个普通的综述,它体现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心得和体会,是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论纲。 关键词 不完全信息,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信息约束问题,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战略 性进口贸易政策模型 一、引言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是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分水岭。此前的理论,也就 是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基本假设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或者 成本差异;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或者生产的机会成本更小的产品。它成功地解 释了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不同生产部门产品的交换,也就是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3 此外,它也成功地解释了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以及技术优势决定分工 格局和贸易格局等问题。 但是,在 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传统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基础和方向的解释受到了一系 列经验研究工作的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Grubel & Lloyd(1975),它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 即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发生在 OECD 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 发达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同一行业的产品,也就是进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我 们知道, OECD 国家都可以说是技术水平较高的,资本密集的国家;它们相互之间谈不上 什么比较优势。这样,根据古典贸易理论,它们之间应该没有贸易;即使有,也应该是小额 的。但是,事实与它的预测恰恰相反。那么,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贸易理论(又称新贸易理论)研究的起点。 新贸易理论最为本质的特征是放松了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而代之以假设不完全竞争和规模 收益递增假设。这里所谓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指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垄断的市场 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分别以它们为对象的模 型的区别是,第一,在垄断竞争模型之中,市场需求函数是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导出的,因 此,它是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在寡头竞争模型之中,市场需求函数是给定的,它是一个局部 均衡模型。第二,在垄断竞争模型之中,市场中企业的数目是内生的;而在寡头竞争模型之 中,这个数目是给定的。所谓收益递增,也就是企业的平均成本是产量的递减函数。如果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市,邮编:100871),马捷,电话:010-62756278;E-mail: jiema@gsm.pku.edu.cn. 周纪冬:E-mail: zhoujd@gsm.pku.edu.cn. 本文作者排名以姓氏笔划为序,不分先后。我们感谢王勇和贾楠 的评论,以及他们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帮助。我们也感谢在复旦大学举行的 2001 年暑期产业组织讨 论班的所有与会者,尤其是寇宗来和冯曲,对本文的评论。本文建立在马捷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 190 次双周讨论会所作的主题演讲的基础之上。他要感谢这次讨论会的所有参加者,尤其是张曙光教授和盛洪 教授。 3 例如,印度向美国出口农产品,比如大米;美国向印度出口工业制成品,比如汽车
生产中会发生固定成本,那么,企业总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区间。 很久以来,人们国然认识到规模收若递增很可能是比较优热之外另一个留易产生的原 因,但是,如何将这个思想模型化,如何规定一个与它相一致的市场结构却始终是一个难题 Krugman(1979). Lancaster(1979)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个问是 他们独 地用Cb网 berlinian式 的垄断竞争模型解释了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里的基本思想是,考虑 个差别产品行业 如果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 个国家可以专业化生产 一定种类的产品, 供本国消费与出口,同时进口一定种类外国生产的产品。这样,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相似国 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使得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因为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得更多的产品 被生产出来。生产中会发生固定成本,那么 企业总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区间。 指出的是,Krugman模型使用了Dixit-Stiglitz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喜爱多样性消费。所以 这种处理垄断竞争的方法被称为Love-of.variety方法。 Lancaster模型引入了消费者偏好的 差异,也就是每个人最喜好的商品是不同的,这样,市场中差别产品的存在可以满足不同消 费者的需要。所以,这种处理垄断竞争的方法被称为Ideal--product方法。5最后请注意,由 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 无论在哪一个模型里, 均衡产品种类, 或者企业数目都是有限的 Brander((1981)指出,寡头竞争也可以独立地导致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这个思想背后 的直觉是,由于运输成本和其它形式的壁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市场是分割的(Make Segmentation):这样,企业可能把每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孤立的市场,如果有利可图,它就会 在外国市场进行销售,不管销售量是多少。Brander&Krugman(1983)随后对这个模型作了进 步的推广工作 总而言之 我们讨论的这些工作都是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 指出了新 的贸易基础。考虑到作为贸易基础的规模收益递增是通过垄断竞争模型加以形式化的,所以, 新贸易理论又可以称为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此外,新贸易理论还研究跨国公司是怎 么产生的,国际技术差距,贸易和增长的关系等。经典文款收录在Grossman(1992)之中 上面是从实证的角度看新贸易 理 ,下面,我们来谈谈它的规范意义。从古典贸易理论 派生出了“零干预”, 或者自由贸易政策。与此相反,建立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政 强调干预。Eaton&Grossman(1986)对于“新”贸易政策的动机作了很好的表述。如果市场 是以寡头竞争米刻画的(比如Cournot寡头或Bertrand寡头),那么这蕴含,第一,市场存在 超正常利润:第二,市场价格一般会大于边际成本,存在扭曲。所以,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政 策手段影响寡头竞争,把超正常利润成功地从外国企业手中转移到本国企业手中,就可能提 高木国福利。这就是利转移效应Pro。而且,玫府也可能通过政策手段 少市场扭曲。这就是反托拉斯效应(Antitrust Effect)。 “新”贸易政策研究的主题是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战略性贸易政策 又可以分为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和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的研究发源 于Brander&Sn cer(1985)。他们考虑了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 一个本国企业与 一个外国企业 在一个分割的第三国 场上进 (数量 竞争的情况。他们证明 如果只有本国政府 制定贸易政策,那么 当企业的反应函数向下倾斜时,出口补贴会使本国福利增加。这是因 为出口补贴使得本国企业生产大于Cournot均衡产量的产量(在均衡中为Stackelberg领先者 4关于这个效用函数的简要讨论,见Trole(1988,ch7).关于Krugman模型,也见Krugman(1980,1981)- 个灯 型复务 Michael S 他们的文 有时 有点 照我们的经验 所以 如果你 在Helpman(1981,而不是Lancaster1979,1980为好.另外,Martin1993
14 生产中会发生固定成本,那么,企业总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区间。 很久以来,人们虽然认识到规模收益递增很可能是比较优势之外另一个贸易产生的原 因,但是,如何将这个思想模型化,如何规定一个与它相一致的市场结构却始终是一个难题。 Krugman(1979),Lancaster(1979)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独立地用 Chamberlinian 式 的垄断竞争模型解释了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里的基本思想是,考虑一个差别产品行业, 如果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都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一个国家可以专业化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 供本国消费与出口,同时进口一定种类外国生产的产品。这样,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相似国 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使得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因为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得更多的产品 被生产出来。生产中会发生固定成本,那么,企业总是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区间。应该 指出的是,Krugman 模型使用了 Dixit-Stiglitz 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喜爱多样性消费。所以, 这种处理垄断竞争的方法被称为 Love-of-variety 方法。4 Lancaster 模型引入了消费者偏好的 差异,也就是每个人最喜好的商品是不同的,这样,市场中差别产品的存在可以满足不同消 费者的需要。所以,这种处理垄断竞争的方法被称为 Ideal-product 方法。5 最后请注意,由 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模型里,均衡产品种类,或者企业数目都是有限的。 Brander(1981)指出,寡头竞争也可以独立地导致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这个思想背后 的直觉是,由于运输成本和其它形式的壁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市场是分割的(Market Segmentation);这样,企业可能把每一个国家视为一个孤立的市场,如果有利可图,它就会 在外国市场进行销售,不管销售量是多少。Brander & Krugman(1983)随后对这个模型作了进 一步的推广工作。 总而言之,我们讨论的这些工作都是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为基础的,指出了新 的贸易基础。考虑到作为贸易基础的规模收益递增是通过垄断竞争模型加以形式化的,所以, 新贸易理论又可以称为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此外,新贸易理论还研究跨国公司是怎 么产生的,国际技术差距,贸易和增长的关系等。经典文献收录在 Grossman(1992)之中。 上面是从实证的角度看新贸易理论。下面,我们来谈谈它的规范意义。从古典贸易理论 派生出了“零干预”, 或者自由贸易政策。与此相反,建立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政策 强调干预。Eaton & Grossman(1986)对于“新”贸易政策的动机作了很好的表述。如果市场 是以寡头竞争来刻画的(比如 Cournot 寡头或 Bertrand 寡头),那么这蕴含,第一,市场存在 超正常利润;第二,市场价格一般会大于边际成本,存在扭曲。所以,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政 策手段影响寡头竞争,把超正常利润成功地从外国企业手中转移到本国企业手中,就可能提 高本国福利。这就是利润转移效应(Profit-shifting Effect)。而且,政府也可能通过政策手段减 少市场扭曲。这就是反托拉斯效应(Antitrust Effect)。 “新”贸易政策研究的主题是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战略性贸易政策 又可以分为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和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6 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的研究发源 于 Brander & Spencer(1985)。他们考虑了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一个本国企业与一个外国企业 在一个分割的第三国市场上进行 Cournot(数量)竞争的情况。他们证明,如果只有本国政府 制定贸易政策,那么,当企业的反应函数向下倾斜时,出口补贴会使本国福利增加。这是因 为出口补贴使得本国企业生产大于 Cournot 均衡产量的产量(在均衡中为 Stackelberg 领先者 4 关于这个效用函数的简要讨论,见 Tirole(1988, ch.7)。关于 Krugman 模型,也见 Krugman(1980, 1981)。 Shy(1995)对它有一个较好的简要介绍。 5 这个模型要比 Krugman 的模型复杂得多。我们知道,有一些极富创意的经济学家,例如,Michael Spence, 他们的文章有时显得有点晦涩。依照我们的经验,Lancaster 也可以说是这样的经济学家。所以,如果你想 了解这个模型,还是把注意力放在 Helpman(1981),而不是 Lancaster(1979,1980)为好。另外,Martin(1993) 对该模型有一个较好的简要介绍。 6 这里的用法取自 Helpman & Krugman(1989)
产量)成为可以置信的承诺,所以,外国企业会作出向本国企业让波市场份额,从而让渡利 润的反应。它达到了改变企业随后激励的“战略性”目的,使得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有利于 本国企业。这个模型强调了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 Brander&Spencer(1984b)还研究了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这里,本国政府首先制定贸易 政策,然后,外国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本国市场。如果不进入,本国企业保持坐断:如果进入 两个企业展开Cournot竞争。这个模型与刚才的模型有所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国福利 更加复杂,包括消费者利余,本国企业利润,本国政府通过关税等获得的收益。模型的结论 是,关税一般会提高本国福利。这里的直觉是,如果本国贸易政策集中于利润转移效应,制 定壁垒性关税,那么国内企业利润上升,但消费者剩余下降 这是剥夺消费者的利益来支 企业。另一个极端的选择是政府制定自由贸易政策,也就是集中于反垄断效应(这是战略性 出口贸易政策所不具备的),那么,如果本国企业的成本较高,它的利润就很低,甚至会关 闭(关闭本国企业还会造成包括失业在内的一系列间题)。所以,在最简单的两阶段模型中 政府会选择中庸路线,即制定容纳外国企业进入的关税,并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目的 战略性 【易政策模型受到了双重打击。第 几乎所有针对它的经验研究工作都 不支持这个理论。7第二个打击是理论逻辑上的,甚至是致命的。Eaton&Grossman((1986)指 出,政府应该用出口补贴干预国际市场竞争的结论依赖于企业进行Cournot竞争。如果它们 进行Btad竞争,那么,企业的反应函数向上倾斜,两个企业的选择是战略互补的,也就 是你降价,我也降价:你提价,我也提价。给定企业事后在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本国政 府在事前就应该制: 这样 本国企业单位成本增加, 反应函数向 移动(以本国企 业定价为横轴,从而与竞争对手达成都不降价、不打价格战的默契。如果实行出口补贴 本国企业反应函数左移,招致对方降价,结果是双方陷入囚徒困境,第三国消费者获益 总结起来说,Eaton&Grossman(1986)对于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的批评是,本国政 府事前制定的政策类型极大地依粮于企业事后竞争的类型。但是,政府怎么会知道在政策制 定后,企业将进行什么样的竞争呢?本国政府面临者信息约束。这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当 头 到目前为止,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工作包括Bagwell&Staiger(1994),Laussel(1992) 和Maggi((1996)。尤其应该提到的是Maggi的文章,它和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最为匹配。因 为它运用了一个不完全生产能力限制mperfect Capacity Constraint)模型,比较成功地解决了 信息约束的问题,所惜不完全牛产能力限制与完全生产能力限制Perfect capacity Constraint))相对应的。 么是完全生产能力限制?即工厂设定生产能力后, 可能超过产能 进行生产,或者,超过产能生产的边际成本无穷大。而Mgg假设,产能以内生产的边际 成本是一个常数:超过产能生产,不仅要付出原来的成本,还要支付如工人的加班工资,机 器过分使用造成的磨损、维修费用等等,也就是超过产能生产的边际成本可以被总结为一个 更大的常数。9 完全信息引入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是它的 个重要扩展方向。就像完全竞争 一样完 全信息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世界里,企业往往拥有私人信息,因此,研究者自然会考虑当 出现私人信息时的最优政策干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战略性出口 贸易政策模型。例如,Collie&Hvid(1993)在Brander&Spencer1985)的基础上假设外国企 业不知道本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强调了出口补贴的信号传递效应。Bra od(1997 假设本国政府不知道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成本 ,并且假定用于补贴的公共基金是有一定 5
15 产量)成为可以置信的承诺,所以,外国企业会作出向本国企业让渡市场份额,从而让渡利 润的反应。它达到了改变企业随后激励的“战略性”目的,使得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有利于 本国企业。这个模型强调了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 Brander & Spencer(1984b)还研究了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这里,本国政府首先制定贸易 政策,然后,外国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本国市场。如果不进入,本国企业保持垄断;如果进入, 两个企业展开 Cournot 竞争。这个模型与刚才的模型有所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国福利 更加复杂,包括消费者剩余,本国企业利润,本国政府通过关税等获得的收益。模型的结论 是,关税一般会提高本国福利。这里的直觉是,如果本国贸易政策集中于利润转移效应,制 定壁垒性关税,那么国内企业利润上升,但消费者剩余下降。这是剥夺消费者的利益来支持 企业。另一个极端的选择是政府制定自由贸易政策,也就是集中于反垄断效应(这是战略性 出口贸易政策所不具备的),那么,如果本国企业的成本较高,它的利润就很低,甚至会关 闭(关闭本国企业还会造成包括失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最简单的两阶段模型中, 政府会选择中庸路线,即制定容纳外国企业进入的关税,并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目的。 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受到了双重打击。第一,几乎所有针对它的经验研究工作都 不支持这个理论。7 第二个打击是理论逻辑上的,甚至是致命的。Eaton & Grossman(1986)指 出,政府应该用出口补贴干预国际市场竞争的结论依赖于企业进行 Cournot 竞争。如果它们 进行 Bertrand 竞争,那么,企业的反应函数向上倾斜,两个企业的选择是战略互补的,也就 是你降价,我也降价;你提价,我也提价。8 给定企业事后在市场上进行价格竞争,本国政 府在事前就应该制定出口税,这样,本国企业单位成本增加,反应函数向右移动(以本国企 业定价为横轴),从而与竞争对手达成都不降价、不打价格战的默契。如果实行出口补贴, 本国企业反应函数左移,招致对方降价,结果是双方陷入囚徒困境,第三国消费者获益。 总结起来说,Eaton & Grossman(1986)对于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模型的批评是,本国政 府事前制定的政策类型极大地依赖于企业事后竞争的类型。但是,政府怎么会知道在政策制 定后,企业将进行什么样的竞争呢?本国政府面临着信息约束。这是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当 头一棒。 到目前为止,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工作包括 Bagwell & Staiger(1994),Laussel(1992) 和 Maggi(1996)。尤其应该提到的是 Maggi 的文章,它和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最为匹配。因 为它运用了一个不完全生产能力限制(Imperfect Capacity Constraint)模型,比较成功地解决了 信息约束的问题。所谓不完全生产能力限制是与完全生产能力限制(Perfect Capacity Constraint)相对应的。什么是完全生产能力限制?即工厂设定生产能力后,不可能超过产能 进行生产,或者,超过产能生产的边际成本无穷大。而 Maggi 假设,产能以内生产的边际 成本是一个常数;超过产能生产,不仅要付出原来的成本,还要支付如工人的加班工资,机 器过分使用造成的磨损、维修费用等等,也就是超过产能生产的边际成本可以被总结为一个 更大的常数。9 把不完全信息引入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是它的一个重要扩展方向。就像完全竞争一样,完 全信息只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世界里,企业往往拥有私人信息,因此,研究者自然会考虑当 出现私人信息时的最优政策干预问题。应该指出的是,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战略性出口 贸易政策模型。例如,Collie & Hviid(1993)在 Brander & Spencer(1985)的基础上假设外国企 业不知道本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强调了出口补贴的信号传递效应。Brainard & Martimort(1997) 假设本国政府不知道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成本,并且假定用于补贴的公共基金是有一定的 7 见 Krugman(1993)。 8 我们在这里已经引入了“战略替代”和“战略互补”的概念,正式的讨论见第二小节。 9 生产能力限制模型,尤其是 Kreps-Scheinkman 模型,可能是所有产业组织,甚至经济学中最复杂的模型 之一,关于它的介绍,见 Tirole(1988, ch.5),Wolfstetter(1999,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