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林村的故事 步,同时也是了解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关键 黄教授的研究正可作为这类比较的基础,在他早期针对台 湾所作的深度研究(Huag1981)中,记光了政府政策导致“农业 衰退”(degradation of agriculture)并侵蚀社区共同体聚合的础石。 他门前的研究,则突显了类似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国家政策的 运作情形。他针对福建的农村所作的研究,敦促我们注意下列 几项因素之问的关联:政府政策,农村的变化和长久存在中国研 究中的几个课题一例如,政府介人农村生活,深入农村的基层 组织并加以控制的实质;地方领导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政府和 农民之间扮演缓冲的角色;农村生活中,家庭、血亲和非血亲的 社会大系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 黄教授对农民的分析,特别有助于我们对此社会阶层作适当 的定义,并了解屮国政策中的“转变”(twists and tumns),长期以 来,农民到底是非资本主义的实质生产者,还是企业资本家(cap- talist enterpreneur),·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由于这个向题与国 家现代化紧密相连,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政策站在反方的立场。 中国共产党深怕一且走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的路线之后,会导 致“资本家复辟"(cpo)(Hinton1972:9一22),所以采 取了不同的,而且看似白相矛盾的角度,来看待广大的中国农 民。 巾国共产党执政多年以来,用韩丁(Hinton)的话来说,其领 导入认为农民是“充满中产阶级意识的小规模生产工具持有人” (1972:25),满心梦想要“扩大私人土地.扩充自由市场,将计 划降到家庭层级,而且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生产”(1972:42)。 从政府的观点来看,“中产阶级意识”无异是中国进步的障碍,因 此闲家必须积极纠正农民“知视”、“倒退”和“迷信”的心态。中
一版序3 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最初30年的历史,最引人注意的计划莫过于 根除“(农民的)意识形态、文化、风俗和习惯.以及一切反映 和保存此类两习的机制”的计划。(Hinton1972:19) 黄教授对福建农村的研究,可作为分析这种改革力量的过 程和成因的重要观,点,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如何尝试改 变农民心态,并以上地和经济的集体化来促使国家现代化。但 到了1970年代后期,却改弦易辙,以强调家庭耕作的牛产责任 制(Resposible System)来取代过去失败的政策。本书道出原先被 视为造成中国落后根源的企业心态、“中产阶级”思想和农起的 价伯观等,如何摇身·变,成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答案。 农民、经济的进步发展、还有中国农村社会与市场和国家之 间互动的特性和疗式等,-·血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传统的、革命 前的中国的学者所关心的课题。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 利毛泽东去世之前,我们对现代屮国所知甚少。外人难以获准 进人。而我们的资讯来源,多倚重与现实有相当差距的政府汇 报,和获准进入中国大陆的人士的报告。们是这些人上,在意识 形态上多早已认同中国共产党及看似必要的各种政策。有些较 实事求是的“中国观察家”亦获准进人中国大陆。但由丁他们的 行程受限于某些特定地点,而他们主娶的资料来源,又经过当局 的筛选,所以大为削弱了他们观察和记录中国大陆现况的能力。 研究人员即使获准从事调查工作,活动区域亦受限于工作地点, 而且通常不得在任何农村一次停留数周以上。 毛泽东去世后,特别是在经济改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 允许外国研究者在大陆从事长期研究。所以我们对中国大陆的 认识,便随着广泛的H野调查而增加了。西方学者通常与中国 学者合作,在单一地点作田野调查,时间多延续得相当长。若要
4林村的故事 观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改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 分析,像这样的研究条件是不能缺少的。 黄树民教授能够展开研究,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对学界的立 场有了政变,使他得以客观地呈现-·个农村多年来的演变。同 时,黄教授本人的条件,对于他在大陆的研究也很有助益。他在 人陆出生,在台湾成长并接受教育,在台湾和美国完成人类学训 练;无论是汉语或是闽南语(或称福建话、厦门话)都讲得极为流 利。这样的条件不但有助于他的田野调查,也使他得以深入探 究分析农村的发展。 在本B巾,黄教授详述了该村村中最重要的下部的生活历 程,但行文时亦融入广泛的记述人类学的研究心得,以及和村里 村外的入士的访谈记录。他以记述人类学和生活历程双管齐下 的方式,呈现并分析受访者的个人看法,诠释他们在经历中闲革 命不同阶段时,个人社会生活的改变。黄教授亦深人剖析了在 中国进行田野调查和人类学田野调查所遭遇到的整体问题。他 透过与受访者之间的白由交谈,道出他个入的看法,让读者休验 到田野上作者访谈的策略、恐惧、压力,和在访谈过程中寻求自 我肯定的心情。借此机会,读者得以了解,为何在做出最终结论 时,田野调查会有决定性的影响。 黄教授已移往中闲其他地区作田野工作一现在他在北方 的山东从事研究一我们可以预见会有更多资料出现,帮助我 们了解中国农民在中国大陆发展和改变上所扮演的角色。在这 个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着重于地域性差异的中国比较研究。像 黄教授所做的研究,正可构建必要的基本资料,以便了解中国社 会的多面向的本质。本书针对中国单~省份的变化进行探讨, 不但对于这类知识的累积有极大的贡献,而H也将成为未来比
一版序5 较研究的经典之“。 1989年序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葛柏 纳先生现任密西根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并 曾担任该系系主任〔1972一1987),长期从事 台湾农村研究工作)。 参考书目: Hinton,William(1972).Turning Point in China An Essay on the Cul- tural Revolution.N.Y.:Monthly Review Press. Huang Shu-min(1981).Agriculural Degradation: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an.Washington,D.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二版序 黄树民 白1989年本书第·版面世,我从大学生、学界同仁、肘友和 普通读者那单得到热情、肯定的反响。这本书在一些大学里被 指定为必读参考书,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通过阅读党支部书记 叶文德的生活史,看到幅关丁·个人、·个村庄和一个国家, 成长、动荡和转型的清晰而熟悉的图景。把这些纷繁的事件交 织在叶文德的生活中加以讲述,有学生从普通大学课本中通常 得不到的一种直观性。 普通读者的反映更加不一。有位女十的祖先一百多年前从 厦I地区来关,她请我帮助寻根(我建议她和提供这种服务的厦 小市政府侨办联系)。一位曾在中国工作过的工程师与信向我 致谢,说我帮他解开了他在中国道到的许多难解之谜。另一位 读者感谢我,她因叶书心那样的基层政府官员的模范工作而对 人性保持希望。东海岸的群社会活动家问我是否愿意率团赴 作旅游,这样他们就能得到关干中国农村潜在问题的直接知识。 如此等等。 与此同时,我在山东的研究,也使我能在1987和1991年间 常回中国。虽然,我集中研究山东的迅猛发展,但也时常会思考 林村可能发生的变化。我偶尔给叶书记写信,大约.年一次。 他很少回信,也许是因为他时间紫,也不会用英文写信封。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