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四卦来说的。所谓“体”,就是“刚柔有体”的体,所谓 “德”,就是“阴阳合德”的德。整↑意思是说64卦的刚柔是 以乾坤的柔为体,64的德是与乾坤之德相通的。 《系辞传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 放刚柔相摩,八卦椒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 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所谈的实际上也是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问题。具体说,“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讲的是作为天地的乾坤所具的各自特点。“变化见 矣。”讲的是作为天地的乾坤这对矛盾所发生的变化。下面自 “刚柔相摩”至“一寒一暑”则是对“变化见矣”又作了具体 肭生动的说明。“乾道成潟,坤道成女”,不是别的,它就总 在天地变化中所产生的万物。这的另女与《系辞传下所说 的“天地铟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宁 传》所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一样, 所说的男女,只是指万物中有阴性的,阳性的罢了,不能理解 为人类中的男女 五、王弼《周易略例》有《明象》一篇,他主张“得意忘 象,得象忘言”。说:“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 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瞢 在傯,何必马乎?类荀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 为牛,义笱应健,何必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责 卦,有马元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 变,变又不是,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 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 矣。”王说提出以居,在学者间毁誉参半。我认为王弼批判易 象沒派之定马于乾,案文责卦,诚为的当然而以为应用“得意 忘象,得象忘言”的办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殊以为不 然。我认为《说卦传》自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只是人们 多滑口读过,不能心知其意罢了。1985年我写《说易》时曾谈
这个问蘧。我的意见,《说卦传》说:“乾,键也。坤,顺 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隋也。离,丽也。艮,止也。 兑,说也。”与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 豕,窩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股,震为足,異 为股,坎为耳,窝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不同。前者是说 八卦的性质,后者是说八卦的取象。“乾,健也。”是说乾就 是健,“乾为马”悬说乾可以为马。“也”的意思同是,表明 是不变的。“为”的滋思同化,表明是可变的。胡渭《贡 锥指》于“播为九河”下引林氏说:;“凡言为者,皆从此为 彼也。”林氏解释“为”字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所以,乾陇 可以宀马也可以为首,为天,为园,为君,为父等等。“定 马于乾,袈文责卦”,当然不对了。 六、《系辞传下》有“占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 予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渚身,远取 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 为,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至“上古绳面治,后世圣人 易心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羞取诸共。”一大段文 字。这段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1939年我写《易通》吋就相僖 这种说法。解放后,经过深入研究,始知这种说法不足据。理 由如下:1。这种说法与上文“《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叫象生八卦”的说法不一致。2下文有“以体天地 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乃是在八卦重为64卦,已有了《易 并上是64卦的序列以乾坤两卦屆首的时候。“始作八卦”怎么 就能“以逅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呢?3。司马迁说 家訚黄帝,其文不蠶驯,绅先生难言之。”所诩“包羲氏”只 见于《庄子》《管子》《淮南子》,不见于孔氏之书,以此可知 《系辞传》包牺氏始作八卦之说不足据。4,《易》卦有 井,有鼎,皆于实物取象,今“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 渔,盖取诸离”,颠倒夲末,于事理说不道。5,《易大传》
提到作《易》者时,只泛称“圣人”,从不确指何人。而此处 明官包牺氏始作八卦,可见不可信。基于上述五点,我敢断言 这一大段文字,是后世好事者所窜入,不是《系辞传》原文。 七、《系辞传上》有“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 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二语在“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之下,我疑二语也不是《系辞传》原 文,而是后人窜入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文“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是承“莫大乎蓉龟”来说 的。而“莫大乎誓龟”又是承“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 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一段话来说的。这里的 “天生神物”分明是指“蓍龟”,“天地变化”分明是指“法 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总之只是说“八卦定吉 凶”,怎能又说“天垂象见吉凶”呢?还有,上文已经说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怎么又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呢?不但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而且“河图”、“洛书”是 什么东西,在《周易》经传中连个影于也看不到,则所谓“圣 人则之”是则什么呢?因此,我认为“天垂象见吉凶”二语, 也不是《系辞传》原文,而是后人窜入的。 八、《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 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前人对“幽赞于神明而主” 和“参天两地而倚数”多不得其郁。朱《周易义》释“参 天两地”说:“天园地方,园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大 而为三,方者一而田四,四合二偶,故两地而为二。”尤误。 其实这两句话都是说蓍,上句是说背的产生,下句是说的应 用。上句的意思是说带本是一种草,它并不知亡凶。它之所以 知计凶,被栋为“神物”、“神明”,是出子圣人的“幽赞” 即签人在暗地里进行助。怎样在暗地里进行赞助呢?这就 下句所说的“参天两地而倚数”。两是古语,例如《問礼· 天官疾医》说:“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逸
书‘常训》说“疑意以两,平两以参。”参两有交错的意 。天地是指一三五七九,五天数,二四六八十,五地数。 “参天两地而倚数”就是筮法所说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 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 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九、《系辞传上》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这里的“神物”,显然是指蓍,由下 文“天生神物”的“神物”可为证明。那末,于“是兴神物” 之前,先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什么意思 呢?1985年我写《说易》时,曾着重地谈过这个问题。我的意 见,认为这是说蓍的创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为 前提条件。所谓“明于天之道”,译成今语,就是了解自然, “察于民之故”译成今语,就是了解社会。举例说,筮法有 “象两”,“象四时”,就是了解“天之道”的证明,有“象 ”,就是了解“民之故”的证明。不但此也,《系辞传下》 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说卦传》说:“苦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 义。”以及《豫卦条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 时不忒,迳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贲卦彖传》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弱卦彖传》 说:“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颐卦彖传》说:“天地 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咸卦彖传》说:“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大和平。”《恒卦彖传》说:氵“日 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 成。《睽卦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 也,万物暌而其事类也。”《革卦彖传》说:“天地革而凹时 成,汤武革命,顧乎天而应乎人。《丰卦彖传》说 日中 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 9
乎?”等冬,证明“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确实是剑造 蓉的前条件。由于普的创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救” 为前提条件,所以这一思想很门然地反映在环之中以至反映 在全《易》之中由此可见,“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这段话,对于了解《周易》一书来说, 十分重要,切不宜等闲视之。 十、《周易》、《归藏》二书,从“其绣卦皆八,其驯皆 六十有四”来看,是相同。然而别卦的卦序,《归藏》首坤 次乾,《周易》首乾次坤,二者却恰恰相反。这是偶然的吗? 我尝试考其故,而知这个不同,实反映股周二代表现在政治思 想上有重大的差別。纫如《史记·鞑孝王世家》褚孝孙补有 “太后谓帝冈:闻殷道亲亲,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 红,用梁孝玉为寄……农盎等日: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 導者京子……周道太子死立嫡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 结合《礼记·表记》所说:“母亲前不焞,父尊而不亲”来 考,我们知道“毁邋亲”是咿母统,“周道尊尊”是重父 统睢其重母统,故殷易兰坤,唯其重父统故《問易》首芤、 《屑劲》首乾次坤是周人君尊巨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思想的 集中反映,这一点,我认为,学《易》者是应该知道的。 以上各点,说违我学《易》的心得也可,说嘉不书的犊点 也可,总之,与前人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特于此表而出之 吕绍纲同志为人灌厚,长于写作,在50年代曾从我问业, 1979年初,始来我校做我助手。倏历10年,帮助我做了不少了 作。我世的《中国奴社会史》和《周易讲二书,得到他 的助力尤多。今兹与我合作攒写《間易全解冫稿,不仅发挥 了他的写作专长,黴显阐幽,能言人之所不`,而且有发 展,有补充,有更正,证明他不只是一位述者,已经是一位作 者特到是玍乾坤既济未济等有重大关系的诸卦以及《系辞 传》中若干较难章节的训释上,尤见功力。人每炳《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