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樯橹灰飞烟灭 D.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选D。“尊”通“樽”,酒杯,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解析:选D。A.“陵”通“凌”,欺侮;B.“具”通“俱”,全,都;C.“见” 通“现”,出现。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众不能堪,拱而仆之 C.主辱,臣死有余僇 D.敛赀财以送其行 解析:选B。A.“见”通“现”,出现;C.“僇”通“戮”,罪:;D.“赀”通 资 题组 词多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选D。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D.应当;应当 5.下列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选C。A.不是;B.除了;C.责怪;D.不对,错误 6.下列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选C。A.使担负,使承受;B.依次,凭借:C.辜负,对不起;D.违背。 题组三古今异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题组一 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樯橹灰飞烟灭 D.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选 D。“尊”通“樽”,酒杯。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解析:选 D。 A.“陵”通“凌”,欺侮;B.“具”通“俱”,全,都;C.“见” 通“现”,出现。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C.主辱,臣死有余僇 D.敛赀财以送其行 解析:选 B。 A.“见”通“现”,出现;C.“僇”通“戮”,罪;D.“赀”通 “资”。 题组二 一词多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 D。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D.应当;应当。 5.下列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选 C。A.不是;B.除了;C.责怪;D.不对,错误。 6.下列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选 C。A.使担负,使承受;B.依次,凭借;C.辜负,对不起;D.违背。 题组三 古今异义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 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选C。A.……的原因;B.不同寻常;D.到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⑦底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⑥ D.③⑤⑥⑦ 解析:选C。①“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②“成立”古义:成 人自立,今义: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④“告诉”古义:申诉,今义:指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⑥“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 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束发”古义:十五岁,今义:系着头发;D.“学 书”古义:学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题组四词类活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选D。A.“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 B.“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多”,形容词作名词,“许 多事”;D.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选B。A.“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贵”、“贱”,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C.“尽”,形容词作动词, 取尽”;D.“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选 C。A.……的原因;B.不同寻常;D.到……。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②④⑥ D.③⑤⑥⑦ 解析:选 C。①“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②“成立”古义:成 人自立,今义: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④“告诉”古义:申诉,今义:指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⑥“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 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束发”古义:十五岁,今义:系着头发;D.“学 书”古义:学写字,今义:学习书本。 题组四 词类活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C.多可喜,亦多可悲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选 D。A.“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 B.“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多”,形容词作名词,“许 多事”;D.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选 B。A.“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B.“贵”、“贱”, 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C.“尽”,形容词作动词, “取尽”;D.“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弱天下之民 解析:选B。A.“来”,使动用法,“使……来”;B.“鞭笞”,名词作动词 “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斗”,使动用法,“使……争斗”;D.“弱” 使动用法,“使……削弱” 题组五偏义复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答案: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答案: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答案: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答案: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赤壁之战》) 答案:存亡: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⑦)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答案: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1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复词的类型并解释。 (1)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 弱天下之民 解析:选 B。A.“来”,使动用法,“使 ……来”;B.“鞭笞”,名词作动词, “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C.“斗”,使动用法,“使……争斗”;D.“弱”, 使动用法,“使……削弱”。 题组五 偏义复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与蔺相如》)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赤壁之战》)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存亡: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7)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1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复词的类型并解释。 (1)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案:“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与蔺相如》) 答案:“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答案:“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 屏障。 1.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析:选C。A.主张;B.道义;C.与例句均为“道理,规津”;D.意向,主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试使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溜大,比权量力度着,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 C{义而后动审时度势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 解析:选C。A.均为度量,计算;B.均为估计;C.考虑,估计;D.均为限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解析:选B。A.“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B.“虽然” 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 语不同。D.“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与蔺相如》)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答案:“恐惧”,同义复词 ,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 屏障。 1.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析:选 C。A.主张;B.道义;C.与例句均为“道理,规津”;D.意向,主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选 C。A.均为度量,计算;B.均为估计;C.考虑,估计;D.均为限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C.将来的酒共食,尝 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解析:选 B。A.“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B.“虽然” 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 语不同。D.“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选D。A.“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忧”,形容词作名 词,“忧虑的事”;C.“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D.“近”形容词作 动词,“接近、接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秀才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 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 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 苍卫,缓蹇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 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 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 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季,蝗生青兖间 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谒:拜见 C.迎拜道左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瞥:瞥见,看见 解析:选D。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 下子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 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 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 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 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 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髙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 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 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 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 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 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 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 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 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疚愈,与之 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城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 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 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D.秋毫不敢有所近 解析:选 D。A.“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忧”,形容词作名 词,“忧虑的事”;C.“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D.“近” 形容词作 动词,“接近、接触”。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秀才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 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 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 苍卫,缓蹇①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 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 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 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 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季,蝗生青兖间 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 谒:拜见 C.迎拜道左 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 瞥:瞥见,看见 解析:选 D。D 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 一下子”。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 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 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 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 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 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 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旁,并捉住驴子 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 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 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 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 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 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 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 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疚愈,与之 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城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 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 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