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往相田得疾相:察看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绝人:没有后代 C.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书:书写 D.是日剧饮而归剧饮:痛快喝酒 解析:选B。B项中的“绝人”,应解释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 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 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 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 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 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 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才 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 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7.(2010·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 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 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 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 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 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 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 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 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 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 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 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 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相田得疾 相:察看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绝人:没有后代 C.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书:书写 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痛快喝酒 解析:选 B。B 项中的“绝人”,应解释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 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 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 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 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 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 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 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 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7.(2010·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 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 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 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 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 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 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 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喜曰:“噫! 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 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 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 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 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 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 《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 ①上:皇上,指朱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解析:选D。A项,语:告诉。B项,委:堆积。C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 其中B项中的“委”就是很少见的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意来 推测 参考译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 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 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 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 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 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 “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 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 关 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 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 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 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 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 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 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 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 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 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 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 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 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 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 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 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 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题组一基础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答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 志 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解析:选 D。A 项,语:告诉。B 项,委:堆积。C 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 其中 B 项中的“委”就是很少见的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意来 推测。 参考译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皇上说:“居庸关山 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现在俞瑱占有 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 么能丢弃送给盗贼?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 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于是命徐安 前往讨伐他。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捷报传来,皇上说: “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 破?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 关。 皇上对各位将领说:“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 先攻打宋忠。”各位将领都说:“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 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敌 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 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 ” 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 甲申,到达怀来。在此之前, 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 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 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将士们 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嘻!我们原本就没什么 祸患。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于是倒戈投降。宋忠剩余的士 兵,仓皇列阵。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 的队列。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 捉到。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 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 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 得高兴的?”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题组一 基础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答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答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答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答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 答案: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答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为了、为的是”“来”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答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答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答: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 答案: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疑问代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乎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答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与蔺相如》) 答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答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答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通“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⑤疑问代词,“怎么” ⑥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3.乎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与蔺相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答案: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③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④介词,相当于“于” ⑤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吗” 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答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答: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答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答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答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 答案:①副词,“就、 ②副词,表转折,“竟 才为 ③副词,“就 ④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副词,“甚至 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5.其 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③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④介词,相当于“于” ⑤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吗” 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①副词,“就、才”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副词,“就” ④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副词,“甚至” 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5.其 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