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古诗词鉴赏”专题强化练案 组稿人:柳栖士审稿人:使用时间:2012.10.17 【训练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鉴赏知识和方法来赏析各类古典诗词作品并规范 答题。 2、从知识过关、方法运用和规范答题等方面进行有效诊断。 【训练方式】 课堂专题检测。注意:要求学生选择性地做题,至少完成10道题,其中第3、4 6、8、10、题为必做题 训练时长】 2课时(90分钟) 【训练题目】 ·真题重练· 1、(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分值均据湖 北卷改动,下同)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小重山·端午 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分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3、(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 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4、(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13 届高三“古诗词鉴赏”专题强化练案 组稿人:柳栖士 审稿人: 使用时间:2012.10.17 【训练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鉴赏知识和方法来赏析各类古典诗词作品并规范 答题。 2、从知识过关、方法运用和规范答题等方面进行有效诊断。 【训练方式】 课堂专题检测。注意:要求学生选择性地做题,至少完成 10 道题,其中第 3、4、 6、8、10、题为必做题。 【训练时长】 2 课时(90 分钟) 【训练题目】 ·真题重练· 1、(2009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分值均据湖 北卷改动,下同)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 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 分) 2、(2009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 分) 小重山·端午 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 分) 3、(2009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 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 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 分) 4、(2007 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5、(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 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 分) ·原题变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水孤舟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闲处守道。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 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 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新题再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 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 分) 5、(2007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 分)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 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 分)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 分) ·原题变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闲处守道。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 分)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 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 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 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 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 分) ·新题再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 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 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 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4分) (2)张诗以“愁”为诗眼,朱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 的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叵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注】①句:通“勾”,即“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 (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先生这 评价的理解。(4分)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4 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4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 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 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 20 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 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4 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 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 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4 分) (2)张诗以“愁”为诗眼,朱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 的不同的思想感情。(4 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注】①句:通“勾”,即“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 (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先生这一 评价的理解。(4 分)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 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 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4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 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4 分) 【诊断方式】 1、学生自我查找漏点、疑点、混点并剖析清楚原因。 2、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评讲。 3、必要的话,再组织一定量的滚动性训练 【问题汇总】 师生分别进行查找并总结。 【练后反思】 2013届高三“古诗词鉴赏”部分专题强化练案 参考答案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 分)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 分)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 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 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4 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 析。(4 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 分)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4 分) 【诊断方式】 1、学生自我查找漏点、疑点、混点并剖析清楚原因。 2、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评讲。 3、必要的话,再组织一定量的滚动性训练。 【问题汇总】 师生分别进行查找并总结。 【练后反思】 2013 届高三“古诗词鉴赏”部分专题强化练案 参考答案
1、(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 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 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 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 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 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 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 且简析合理也可) 3、(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 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 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 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 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 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 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 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 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 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 心的孤寂。 (2)“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 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 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 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 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7、(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1、(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 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 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 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 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 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 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 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 且简析合理也可) 3、(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 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字。 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 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 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 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 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 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 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 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 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 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 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 心的孤寂。 (2)“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 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 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 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 “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7、(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