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串联重复 B C B C CB AB C D A B CID D A B C D A B C D D B 倒位串联重复 C C B n BIB B。C ABc∩D A D A D A B C D D A B C 返回 图15-10各种重复的杂合体配对结构
返回
四倒位( nversion) 1.倒位的类型 (1)臂内倒位 (2)臂间倒位着丝粒位置改变 2.倒位的细胞学效应: ①倒位片段小,倒位部分不配对,其余配对; ②倒位片段大,倒位部分反向与正常配对,其 余不配对; ③倒位片段适中:配对形成倒位环
四 倒位(Inversion) 1. 倒位的类型: (1) 臂内倒位 (2) 臂间倒位——着丝粒位置改变 2. 倒位的细胞学效应: ①倒位片段小,倒位部分不配对,其余配对; ②倒位片段大,倒位部分反向与正常配对,其 余不配对; ③倒位片段适中:配对形成倒位环
3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倒位纯合体,动物多数致死、植物很少,果蝇中有 大量倒位。 eg.果蝇卷翅性状Cy, curly):Im(2L)22D12;33F5~34A1 或In(2R)42A23;58A4~B1 (1)交换抑制因子( crossover repressor) 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单交换,由交换后的 染色体参与形成的配子不育具有缺失(和重复)],使 交换的结果无法在子代中检测出来,好象倒位抑制了交 换发生的发生,故称为“交换抑制因子”。 交换抑制因子是一种遗传学现象,不是一种蛋白, 也不是一种有机小分子
3. 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倒位纯合体,动物多数致死、植物很少,果蝇中有 大量倒位。 eg.果蝇卷翅性状 (Cy, curly) :In(2L)22D1-2 ;33F5~34A1 或 In(2R)42A2-3 ;58A4~B1。 (1) 交换抑制因子(crossover repressor) 倒位环内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单交换,由交换后的 染色体参与形成的配子不育[具有缺失(和重复)] ,使 交换的结果无法在子代中检测出来,好象倒位抑制了交 换发生的发生,故称为“交换抑制因子” 。 *交换抑制因子是一种遗传学现象,不是一种蛋白, 也不是一种有机小分子
倒位卖合体 倒位环 4分高 无着丝粒片 双着丝粒 随杌断梨 B 缺头产勿 D 缺失产物 返回 倒位产 图1515倒位环内单交换产生的结果
返回 配子致死
(2) Schultz-Refield?效应:果蝇中一对染色体杂 合倒位,可以增加同一染色体组中韭倒位片段的 交换频率。使群体保持最适的交换频率。 (3)平衡致死系( Balanced lethal system):利用 倒位杂合体的交换抑制因子效应,以永久的杂合 状态,同时保存两个隐性致死基因的品系 *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对野生型为显性性状, 但纯合致死,故称为隐性致死基因 平衡致死系特点:两个基因,任何一个出现 纯合,都是致死的,只有两个基因都为杂合状态 的个体才能够保留下来
(2) Schultz-Refield效应:果蝇中一对染色体杂 合倒位,可以增加同一染色体组中非倒位片段的 交换频率。使群体保持最适的交换频率。 (3) 平衡致死系(Balanced lethal system) :利用 倒位杂合体的交换抑制因子效应,以永久的杂合 状态,同时保存两个隐性致死基因的品系。 *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对野生型为显性性状, 但纯合致死,故称为隐性致死基因。 *平衡致死系特点:两个基因,任何一个出现 纯合,都是致死的,只有两个基因都为杂合状态 的个体才能够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