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19001949年)
第一章经学家的易学研究 自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立《诗》、《书》、《礼》、 《易》、《春秋》为经书,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学 直居于封建思想学术的统治地位。清朝末年,随着封建政体的土 崩瓦解和西学的不断冲击,作为社会正统意识形态的经学开始走 向衰落。到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终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 运数,经学独尊的正统地位也便告一段落。但经学的研究或研究 经学的学术活动,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就是在民国时期, 这种研究虽非时代学术的主流,也仍然有其一定的市场。所以,研 究本世纪的易学,不能不从这些经学家的易学研究说起。 本章界定“经学家的易学研究”,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标准:易学 史学观、易学观以及易学研究方法①。就易学史学观说,他们一般 都比较认同“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传统旧说视《周易》为圣人之 书。就易学观说,他们一般都比较强调《周易》是一部包含了圣人 之道的经典之作,人们可以领悟和发挥其中的思想,但不能有所怀 疑。就易学研究方法说,虽然有象数、义理之别,但他们一般都认 为《周易》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比较侧 ①本章所谓的“经学家”,主要指用传统的经学观念和方法研究《周易》的一部分 人。民国时期以及194年以后的台湾地区,有些研究经学的学者,仍被称为 经学家,但由于他们多已不再认问传统经学的观念或方法,所以,本章所谓 的“经学家的易学研究”,不包括后者
重于探求或打通这种关系。清末民初,以这种传统经学的路子研 究易学的人颇多,既有逊清遗老,又有辛亥斗上:,还有家学深厚的 纯粹学人。流派也很复杂,有的宗汉学,有的治宋学,有的汉、宋兼 治.但由于清代易学复古多于创新,在理论思维方面贡献不大,加 之文献学的研究在乾嘉之世已经达到顶蜂,而义理学的研究又适 逢中外文化冲突之秋,其固步自封者自不必说,其有志跟随潮流 者,亦或面于观念、方法的局限,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创获。所以 总起来说,这-时期,治《易》者虽众,有新气象者并不多见。不过 其中也有儿付学者,颇能发前人之末发,如以社会学解《易》的章太 炎,以《易》附会西方自然科学的杭辛斋,和发明象学的尚秉和等 他们的易学研究既在一定程度土体现了清代易学的流风余韵,又 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传统经学转向新世纪的征兆迹象。因此,对 夲世纪的易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章炳麟、刘师培的易学研究 章炳麟(1869-1936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经学家。初名 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从著名经学家 俞樾就读于杭州“诂经精舍”,后曾发起成立光复会,又参加同盟 会,并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晚年远离政治,在苏州开设章氏 国学讲习会,以讲习为业。在章氏的经学研究中,易学研究并不占 有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清代学术之“正统派”的殿军①,他对易学的 见解也颇有特色。大体而言,其早年因对《周易》存有偏见,认为 “《易》道冥昧,可以存而不论”②,虽略有涉及,亦不过文字考释而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 2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第25期
已。中年以后,反思自己七遭追捕,三人牢狱的坎坷历程,始知“不 学《易》,则终身不能无大过,而悔吝随之”⑩。所谓“处困而亨,渐 知易矣”②。于是始著《易论》,以卦序演社会进化过程,并援佛教 法相唯识之学阐发《易》理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易学思想。 、对卦名及卦爻辞之文字学的研究 章氏说:“余少尝遍治群经,独不敢言易。”但在求学杭州 “诂经精舍”时期,章氏也曾对《周易》的卦爻辞作过一些考证性研 究,如《需于郊不犯难行也》《需不进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其人天且劓》、《化益》《壮于煩解》等六篇论文,就是这一时期的 学易成果。后又曾著《八卦释名》,对八卦之名从文字学的角度予 以考证。自谓字字征实,不踏空言;语语心得,不因成说”④。如 其《需于郊不犯难行》日: 需初九《象》;需于郊,不犯难行也。按卦《象》云: 云上于天,衢,君子以饮食宴乐。然则以人辜明之,此需于 郊,谓饯也。《大驭》:及犯轼,遂驱之。《注》云:封上为 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 难也。《聘礼·注》云:行出国门,释酒之奠于拔为行始。 道路以阻险为难,是以委土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为敦祭 酒臏祈告,卿大夫处者于是饯之,饮酒于其侧,礼毕乘车轹 之而遂行,舍于近郊矣。是饯于国门外者有犯较之礼,犯难 而行,以难为易,故云喻无险难,此行之始,故有是礼。至 ①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第25期。 ②《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③章太炎:周易易解题辞》,《太炎文录续编》卷二之下。 ④章太炎:《再与人论国粹学书》,《国粹学报》丁末第12号
郊则行久矣,若夫有饯者,则无犯拔之礼,故云不犯难行 也 《彖》云:需,须也。须有留意,然则既至郊则可 留以待人之饯,故云需于郊。① 这是章氏以古代的犯载之礼,解释《需》卦初九《象传》“需于郊,不 犯难行也”。“我”是古代祭路神的一种礼仪,祭后驱车从祭牲上碾 过,以示行道无险难。《说文·车部》:“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 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钹。既祭鞍,于牲而行为犯钹。”章氏据 《聘礼》注,认为这种犯之礼,应举行于国门之外,“取其行道无险 难之意”。至郊则证明去国已远,如再饯行,无须犯较之礼。所以 《象传》谓之“不犯难行”。章氏的这一解释颇为独特,于卦爻之义 亦能说通,值得引起注家的注意。 又如其对《赴》九三“壮于幀”的解释。向来的注释家多训“煩” 为“面观颊间骨”。章氏认为,《大》卦初九公“趾”.九四“臀”,几 在一、四之间,不应言“面权”。章氏说: 案:郑本作瓶,为最古。《说文》:領从弃声,此当借为踯, 路亦从舁声,云胫肉也,一曰曲胫也,读若逵。瓶又同,《说 文》云:持弩柑也,读若逵。《广雅·释器》亦云:須,柑也。拊 者,人足、器足之通称,故跻、声谊通。② 据此,章氏释“順”为“胫肉”。其乂旁让于《履》卦及爻辰之说曰 “又《大》与《履》为两象。《易·履》六三云:跛能履。正与此九三言 頗同。煩训曲胫,即跛也。又于消息:《央》为辰,月辟卦。九三爻 辰乂属辰上直寿星角亢。《天文志》云:大角,两旁各有,三星,鼎足 ①②《章太炎全集》(-),第99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