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七十期)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陈仁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 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 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关键词:楚竹书《周易》;文字考释特殊符号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5)02-0016-12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Zhouyi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CHEN Ren-ren ( Philosophy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Zhouyi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possesses multiple cultural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s. And therefore the publication of it imme- diately roused an upsurge of study in the academic circle, Since it was published a year before, the research ly focused on exeg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analysis of the text, the special marks on the slips, as well as the sequence of the hexagrams. among these issues, the exegetical research and study of the special marks have been mostly discussed. Key words: Zhouyi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Chut exeg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special marks 2003年12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实是2004 年4月正式上市发行)。其中有楚竹书《周易》。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 有着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在楚竹书《周易》正式公布之前就已有四篇论文和一部涉及其文 收稿日期:2005-03-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 作者简介:陈仁仁(1975-),男,湖南衡东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2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易研 究 年 第 期 总 第七 十 期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研究综述 陈 仁 仁 武汉 大学 哲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摘要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 》具有多重 文化学 术意义 它 的发表 , 立 刻掀 起 了一 股 研 究热 潮 。 一年来 , 对 它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文字考释 、 文本解读 、 楚竹 书《周易 》特殊符号 以 及 卦序问题上 。 其 中 又 以 文字考释和 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 多 。 关键词 楚竹 书《周易 》文字考释 特殊符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 章编号 一 一 一 , , , , , , , , 少 年 月 ,《上海 博 物馆 藏 战 国楚 竹 书 三 由上 海 古籍 出版社 出版 实是 年 月正式上市发行 。 其 中有楚竹 书《周 易 》 。 这 是 目前所 能见到的最早 的《周 易 》文本 , 有着 多重文化学术 意义 。 在楚竹书《周易 》正式公布之前 就 已 有 四篇论 文 和一部涉及其文 收 稿 日期 一 一 基 金 项 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 大课题攻关项 目 “ 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 ” 作者简介 陈仁仁 一 , 男 , 湖南衡东人 , 武汉 大学哲学学院 。。 级 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字内容的专著面世。香港中文大学藏有楚简《易》的一段残片,属《睽》卦六三爻辞。上 博藏竹书《易》公布后,据整理者称,这段残片可与第32简完全缀合。饶宗颐与曾宪通先 生的论文就是以此残片为解读对象的。而廖名春与日本浅野先生的论文则是根据上海博 物馆书法馆展览所展出的十支楚简中的两支《周易》简做的文章,这两支简是《豫》卦首简 和《大畜》卦首简。吴新楚先生的专著对上述楚竹书《易》的相关文字内容都有涉及。楚竹 书《周易》正式公布后,马上在相关的研究网站上掀起了一个研究热潮。文章主要发表在 《简帛研究网》、《孔子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以及《周易研究》期刊三处。2004 年12月6日-8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了“出土文献学术研讨 会”。会上新出现了几篇专门谈或主要涉及楚竹书《周易》的论文。到目前为止,在网上 期刊以及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关上博《易》研究的论文共约50篇。内容主要是文字 考释、文本解读以及特殊符号和卦序问题。这一轮的研究热潮似已过去,我们有必要对 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概况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是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了解这批简的 购得和处理情况,有利于我们了解上博《易》出土的时间、地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时代等背 景。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报道和说明②获知关于上博简的总体情况: (一)上博藏楚竹书的内容。有专家统计,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土20多批楚竹 简,总计10万字以上。而此次上博所藏共1200余支,3,5万余字,已达总数的三分之 而且都是文献类。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宗教、军事、教育、政论、音乐、文字学等,以 儒家类为主,兼及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包括少数重本的书篇在内,这批楚竹书近百种, 其中能和业已流传的先秦古籍相对照的不到十种。 二)上博藏楚竹书的真假与年代之鉴定。由于不是发掘品,故有真假问题。根据马 源先生《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和朱渊清先生对马先生的访谈《马承源先生谈 上博简》两文的介绍,这批楚竹书不可能为假,年代为战国晚期。(1)判定其为真与其年代 的学理和经验依据:文字内容所涉史事多与战国时的楚国有关,有的是楚国的文学作品, 如两篇《赋》残简;很多内容完全不见于传承文献,决不是作假所可能;楚竹书字体、书法和 ①它们分别是:绕宗颐先生的《在开拓中的训诂学——从楚简《易》经谈到新编《经典释文)的建议》(《第一届国 际训诂学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中山大学1997年4月);曾宪通先生的《(周易·睽)卦辞及六三爻辞新诠》(《中国 语言学报》第9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廖名春先生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 期);日本浅野裕一的《战国楚简(周易)勹v了》(大版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研究集刊》29号,2001年12月);以 楚先生的专著《周易)异文校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相关的报道和说明文字有: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1月)中刊载的陈燮君先生的《序》、马承源先生的《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以及《马承源先生谈上博 简》(朱渊清、廖名春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3月),陈芟君的《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据》 (《解放日报》2001年12月14日,第8版),郑重的《“上博”看楚简》(《文汇报》1999年1月14日,第11版),张立行的 战国竹简露真容》(《文汇报》199年1月5日,头版),《战国竹简漂泊归来获新生》(《文汇报》1999年1月6日,第3 版),以及施宜圆的《上海战国竹简解密》(《文汇报》2000年8月16日,头版)等 17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字 内容 的专著面世 ① 。 香港 中文 大学藏有 楚 简《易 》的一 段 残 片 , 属《睽 》卦六 三 交 辞 。 上 博藏竹 书《易 》公 布后 , 据 整 理者称 , 这 段残 片 可 与第 简完 全缀 合 。 饶宗 颐 与 曾宪通 先 生 的论 文就是 以此残 片为解读对象 的 。 而廖名春与 日本饯 野先生 的论 文则是根据上海博 物馆 书法 馆展览所展 出的十支楚简 中的两支《周 易 》简做 的文 章 , 这 两 支 简是《豫 》卦 首 简 和《大畜 》卦首简 。 吴 新楚先生 的专著对上 述楚竹 书《易 》的相关文字 内容都有涉及 。 楚竹 书《周易 》正式公布后 , 马上在相关 的研究 网站上 掀 起 了一 个研究热潮 。 文 章主要 发表在 《简 帛研究 网 》 、《孔子 网 · 清华大学简 帛研究专栏 》以及《周易研究 》期刊三处 。 年 月 日一 日山东 大 学 易 学 与 中国古 代哲学 研 究 中心 主 办 了 “ 出土 文献 学术研 讨 会 ” 。 会上 新 出现 了几篇专门谈或主要 涉及楚竹 书《周易 》的论 文 。 到 目前 为止 , 在 网上 、 期 刊 以及 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关上博《易 》研 究 的论 文共约 篇 。 内容 主要 是 文 字 考释 、 文本解读 以及 特殊符号和卦序问题 。 这一 轮的研究热潮似已过去 , 我们有 必要对 一 年来 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览 。 一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概况 上 博藏 战 国楚竹 书是上 海博物馆于 年从 香 港 文 物市 场上 购 得 。 了解 这批 简 的 购得和 处理情况 , 有利 于我们 了解 上博《易 》出土 的时 间 、 地 点 , 以及 它所 反 映的时代 等背 景 。 我们可 以从相关 的报道 和说明 ②获知关于上博简 的总体情况 一 上博藏楚竹 书的 内容 。 有专家 统计 , 自 世 纪 下 半 叶 以来 , 出土 多 批 楚 竹 简 , 总计 万 字 以上 。 而此 次上博所藏共 余支 , 万 余字 , 已 达 总数的三分之一 , 而且都是 文献类 。 内容涉及 哲学 、 文 学 、 历 史 、 宗 教 、 军 事 、 教 育 、 政论 、 音 乐 、 文 字学 等 , 以 儒 家类 为主 , 兼 及 道家 、 兵家 、 阴 阳家等 。 包 括 少数重本 的书篇在 内 , 这 批 楚 竹 书 近百 种 , 其 中能和业 已 流传的先秦古籍相对 照的不 到十种 。 二 上 博藏楚竹 书的真假 与年代之 鉴 定 。 由于不 是 发 掘 品 , 故有真假 问题 。 根 据 马 承 源先 生《战 国楚 竹 书的发 现保 护和 整 理 》和 朱 渊 清 先 生 对 马 先 生 的访谈《马 承 源 先生 谈 上博简 》两 文 的介 绍 , 这批楚竹 书不 可 能 为假 , 年代为战 国晚期 。 判定其为真 与其年代 的学 理 和经 验依据 文字 内容所涉 史事 多与 战 国时 的楚 国有 关 , 有 的是 楚 国 的 文 学作 品 , 如两篇《赋 》残 简 很 多 内容完全不见 于传承文献 , 决不是作假所 可 能 楚竹 书字体 、 书法 和 ① 它们分别是 饶宗 颐 先生 的《在开 拓 中的训 话学 — 从楚 简《易 》经谈到新 编 经 典 释文 》的建议 》《第 一 届 国 际 训 话 学研讨会论 文染 》 , 台湾高雄 中山 大学 年 月 曾宪通先生 的《 周 易 。 睽 卦 辞及 六 三 艾 辞新 诊 》《中国 语言学 报 》第 期 , 北 京 商务 印书馆 廖名 春先生 的《上 海博 物馆 藏楚简 周 易 管窥 》“ 周 易研究 》 。。。年第 期 日本浅野裕一 的《战 国楚简 周易 ‘乙 。 、、 万 》大阪大学 中国哲学 研究室《中国研究集 刊 》 号 , 年 月 , 以 及吴 新楚先生 的专著《 周易 》异文 校 证 》广州 广 东人 民 出版 社 年 ② 相关 的报道 和 说 明文 字有 马 承源 先生 主编的炙上海博物馆 藏战 国楚竹 书 一 》上 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年 月 中刊载的陈燮君 先生 的《序 》 、 马 承源 先生 的《前 言 战国楚竹 书的发 现保护和 整 理 》 , 以 及《马 承源先生谈 上博 简 》朱 渊清 、 廖名春编《上 博馆 藏 战国楚竹 书研究 》 , 上 海 上 海 书店 。。 年 月 , 陈燮君 的《战国楚 竹书 的文化震 撼 》 《解 放 日报 》 年 月 日 , 第 版 ,郑重 的《 “ 上 博 ”看 楚简 》《文 汇 报 》 年 月 日 , 第 版 , 张 立 行 的 《战 国竹 简露 真 容 》“ 文 汇报 》 年 月 日 , 头 版 ,《战国竹 简 漂泊 归来 获新 生 》《文 汇 报 》 年 月 日 第 版 , 以 及施宣 圆的《上 海 战 国竹 简解密 》《文 汇 报 》。。 年 月 日 , 头 版 等
墨色与已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属东土一系的六国文字;竹简在日光下会很快碳化变 成黑黄色,离开水环境很快变形。另外,这些简都来自一个泥团,没有假简混入其中的可 能。有传闻这批简可能来自湖北郭店墓地。郭店楚墓是1993年冬发掘,流散竹简为 1994年春初现,两者时间相隔不远。但并无确证。(2)技术测定:碳十四测定为战国时代 的简。又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实验室的测年报 告,竹简距今时间为2257±65年。这是马承源先生在《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一文中提到 的。如果这里所谓的“距今”之“今”是指的访谈之时(2002年1月),那么,竹简的年代约 为公元前255±65年。另外,鉴定者对竹简墨粒作了二万倍放大,研究其今古形态的变 化,并作了竹简今古含水量的分析,鉴定出用来书写竹简的墨是明代以前的,表明无今人 造假之可能。马承源先生在《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一文中谈到,上博简是楚国迁陈郢以 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 二、楚竹书《周易》概况 关于楚竹书《周易》的概况,我们可以主要从两篇文章获知,一是《文汇读书周报》2004 年1月16日头版的新闻和五版的特稿《上海战国竹简(周易〉“亮相”——竹简研究专家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濮茅左先生谈楚竹书(周易)》(施宣圆),二是楚竹书周易的考释者濮 茅左先生的《考释说明》。 由此我们能了解到:(1)楚竹书《周易》共58简,涉及34个卦的内容,共1806字,其中 有3个合文,8个重文,还有25个卦画。每一卦,或占两简,或占三简。是已经公布的几 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2)它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周易》本子。(3)其卦画,以“八”表 示阴爻。这与阜阳汉简《易》和帛书《易》相同,而与王家台秦简《易》(阴爻作“∧”)和今本 易》(阴爻作--”)不同。(4)文字表述方面,与帛书易和今本易相同,即由卦名、卦辞 爻题、爻辞组成。用字、用辞、用句有所不同。(5)首次出现六种红黑符号。首符在首简 置于卦名之后卦辞之前;尾符在末简,置于该卦最后一个字之后。尾符后留白,不再接续 书写下一卦的内容,以明每一卦的独立性。(6)抄者在第54简补了漏字。(7)香港中文大 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收藏的一段残简属本篇,并能和本篇第32简完全缀合。(8)本篇只有 经没有传。 楚竹书《周易》文字考释 整理者对楚竹书《周易》作了严谨的考释,资料引据详实,但由于楚竹书《周易》文字难 识,文义古奥,不但整理者自己在正式出版的释文中留有待考之字,即使是某些由整理者 已考出之字,学者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有分歧的字词考释例举如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墨色 与已 出土 的战国楚简文字一致 , 属东土一 系的六 国文字 竹简在 日光下会很快碳化 变 成黑黄色 , 离开水 环境很 快变形 。 另外 , 这 些简都来 自一个 泥 团 , 没 有假简混 人其 中 的可 能 。 有传 闻这 批 简 可 能 来 自湖北 郭 店 墓 地 。 郭 店 楚 墓 是 年 冬 发 掘 , 流 散 竹 简 为 年春初 现 , 两者 时间相 隔不 远 。 但并无确证 。 技术测 定 碳 十 四测定为战 国时代 的简 。 又据 中国科学 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超灵敏小 型 回旋加速器质谱计实验室 的测年报 告 , 竹简距今 时间为 士 年 。 这是 马承源先生在《马承 源先生谈上博简 》一 文 中提 到 的 。 如果这 里 所谓 的 “ 距今 ” 之 “ 今 ” 是指 的访谈之 时 。。 年 月 , 那 么 , 竹 简 的年代 约 为公元前 士“ 年 。 另外 , 鉴 定者对 竹 简墨 粒 作 了二 万 倍放大 , 研 究其今 古形 态 的变 化 , 并作 了竹简今古含水 量 的分析 , 鉴定 出用来 书 写竹 简 的 墨 是 明代 以前 的 , 表 明无今 人 造假之 可 能 。 马承源先生在《马承源先生谈上 博简 》一 文 中谈到 , 上 博 简是楚 国迁 陈郑 以 前贵族墓 中的随葬物 。 二 、 楚竹书《周易 》概况 关 于楚竹 书《周易 》的概 况 , 我们可 以主要从两篇文章获知 , 一 是《文汇读 书周报 》 年 月 日头版 的新 闻和 五版 的特稿《上 海 战 国竹 简 周 易 “ 亮 相 ” — 竹简研究 专家 、 上 海博 物馆 副研究 员淮茅左先生谈 楚竹 书 周易 施 宣 圆 , 二是楚竹 书周易 的考 释者蹼 茅左先 生 的《考释说 明 》 。 由此 我们能 了解 到 楚竹 书《周 易 》共 简 , 涉及 个 卦 的 内容 , 共 字 , 其 中 有 个 合文 , 个 重文 , 还有 个 卦 画 。 每 一 卦 , 或 占两 简 , 或 占三 简 。 是 已 经 公 布 的几 批竹简 中篇幅最 大 的一篇 。 它是 目前所 见 最早 的《周 易 》本子 。 其 卦画 , 以 “ 八 ” 表 示 阴交 。 这 与阜阳汉 简《易 》和 帛书《易 》相 同 , 而 与王 家 台秦简《易 阴艾作 “ 八 ” 和今 本 《易 阴艾作 “ 一 一 ” 不 同 。 文字表述 方 面 , 与 帛书易和今 本 易相 同 , 即 由卦名 、 卦辞 、 丈题 、 交辞组成 。 用 字 、 用辞 、 用 句有所不 同 。 首 次 出现六 种 红黑符号 。 首 符在 首 简 , 置 于卦名之后 卦辞之前 尾 符在末 简 , 置 于该 卦最后 一个 字之后 。 尾符后 留 白 , 不再 接续 书写 下 一卦 的 内容 , 以 明每一卦 的独立性 。 抄 者在第 简补 了漏字 。 香 港 中文 大 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 收藏 的一段残 简属本 篇 , 并 能和 本 篇第 简完 全缀 合 。 本 篇 只 有 经没有传 。 三 、 楚竹 书《周易 》文字考释 整 理者 对楚竹书《周 易 》作 了严谨 的考 释 , 资料引据详实 , 但 由于楚竹 书《周 易 》文字难 识 , 文义古奥 , 不但整 理者 自己 在正 式 出版的释 文 中 留有待考 之字 , 即使是 某 些 由整 理 者 已 考 出之字 , 学者 们也 有一 些不 同的意见 。 下 面就 一些 主要 的有 分歧 的字词考 释 例举 如 下
简2原释“预”字,今本作“需”,卦名。整理者认为从子、从而省,即“孺”字,读为 “需”。或释“包”字,从子从包省。(第138页)关于此字的释读,分歧比较大,主要是对 原篆上所从形(作“”形)有许多不同看法。 廖名春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宇”,可读为“俟”。因为“勹”可隶为人旁,“子”与“俟” 古音韵同声近,“矣”与“巳”通,“巳”、“子”常互用。“俟”与“需”古音同在之部。因为“需 的“须待”义不如“养”义清楚,故楚竹书本作“俟”字以取此卦“须待”之本义。楚竹书易如 《既济》卦六四爻辞就有“需”字,不作此处“宇”字形。(第7页) 徐在国先生认为此字上从“”,应读为“”。“允”、“英”上古音均为元部字。“耍 “需”二字古通。因此,此字当读为“需。李锐先生认为若“需”、“耍”二字在秦简的年代 便可相讹,疑《周易》卦名本就作“爽”,后来传写有讹(。 对以上诸种不同看法,季旭升先生都有详尽的评析,概言之,他认为:第一,原释者所 举从“而”之字与从“需”之字的通例时代都太晚,战国时代能否通,目前并无证据。第二 从“勹”之字为何可读为“需”,原释者亦未解释。第三,此字上部所从释为“勹”,或“夂”,从 音读角度与此字关系都不大。第四,“需”(心纽侯部)“耍”(日纽元部),二字的上古韵相去 甚远,说成一字分化,恐怕有点困难,说成是字形的讹混可能比较合理些,但这种讹混的时 代大概不会太早。第五,“”要读为“耍”,有困难,韵虽同,声母相去太远。即使我们相信 需”的古字形作“英”,它似乎也应该读成心纽侯部字(音须),而不能读成日纽元部字(音 软)。第六,读为“俟”,乃是改从同义字的方式解释本卦名。此说于字形分析颇为合理,但 不合竹书《易》卦名用字例 陈斯鹏、季旭升5、何琳仪与程燕{、赵秋成等都认为字从司从子,为“嗣”之古文 或异体。陈斯鹏先生读为“伺”,与“需”之“等待”义近。他认为此处竹书本用的是一个意 义相近的词。并指出竹书本、帛书本与今本《周易》卦名的异文,或是一字异体,或为音同 音近,《需》卦卦名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特例,值得重视。关于竹书《易》卦名用字例,季旭升 先生亦有相同看法,并详细例举比对了诸本卦名用字情况,但他认为《需》卦卦名也不应例 外。所以他认为原篆为“嗣”字异体,并读为“需”。“嗣”与“需”音近假借。 黄锡全先生考察了原篆上所从形在甲骨、金文中的来源,认为如果原篆上部所从为 需”。倪、俯或伏,与其他“需”训“须”意为“等待”之义似乎也相近袅 俯”字的表意初文,同頫和梚,那么,原篆有可能就是“梚”字。从梚或俯声之字相当于 杨泽生先生认为虽然说“从而省”不合字形,但说是“孺”字却可信从。他据《说文》训 瑙”字的表意初文,陈爻先生疑为“乳”字异体下a 字”为“乳”,训“孺”为“乳子”。又简文此字与“字”之小篆相近,可表乳子之意,故可看作 简5-6:“冬(终)朝晶(三)隈(表)之。”“饜”,今本作“褫”,帛本作“摭”,《释文》引郑本 作“挖”。原释:“三扆”,即“三表”。“麇”是“表”之古文。训为明。(第144页) 季旭升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出于两种考虑:第一,此字下所从为“妥”,“爪”形 ①木文“原释”或“整理者认为”都指楚竹书周易》最初整理者浪茅左先生的看法,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楚竹书(三)·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简 原 释 ①“ 顶 ” 字 , 今 本 作 “ 需 ” , 卦 名 。 整 理 者 认 为从 子 、 从 而 省 , 即 “ 孺 ” 字 , 读 为 “ 需 ” 。 或释 “ 包 ” 字 , 从子从包省 。 第 页 〕关 于 此 字 的释读 , 分歧 比较 大 , 主要 是 对 原 篆上所从形 作 “ 气 ”形 有许多不 同看法 。 廖名春先生认 为 , 此字可隶作 “ 护 ” , 可读为 “ 侯 ” 。 因为 “ 勺 ”可 隶为人 旁 , “ 子 ” 与 “ 挨 ” 古音韵 同声近 , “ 矣 ” 与 “ 巳 ”通 , “ 巳 ” 、 “ 子 ” 常互 用 。 “ 侯 ” 与 “ 需 ” 古音 同在 之部 。 因为 “ 需 ” 的 “ 须待 ”义 不 如 “ 养 ”义 清楚 , 故楚竹 书本作 “ 侯 ” 字 以 取 此 卦 “ 须待 ”之本 义 。 楚 竹 书 易如 《既 济 》卦六 四 丈辞就有 “ 需 ” 字 , 不作此处 “ 字 ”字形 。 第 页 〕 徐在 国先 生认 为此字上从 “ 九 ” , 应读 为 “ 奥 ” 。 “ 如 ” 、 “ 奥 ”上 古音 均 为元 部字 。 “ 更 ” 、 “ 需 ” 二字古通 。 因此 , 此字 当读为 “ 需 ”闭 。 李锐 先生认 为若 “ 需 ” 、 “ 奥 ”二 字在秦简 的年代 便可相讹 , 疑《周易 》卦名本就作 “ 奥 ” , 后 来传写 有讹闭 。 对 以上诸种不 同看法 , 季旭 升先生都有详尽 的评 析 , 概 言之 , 他认 为 第一 , 原 释者 所 举从 “ 而 ”之字与从 “ 需 ”之字 的通例 时代都太 晚 , 战 国时代 能否 通 , 目前并无 证据 。 第二 , 从 “ 勺 ” 之字 为何可读为 “ 需 ” , 原 释者亦未解 释 。 第三 , 此字上 部所从释 为 “ 勺 ” , 或 “ 久 ” , 从 音读角度与此 字关 系都不 大 。 第四 , “ 需 ” 心 纽侯 部 “ 英 ” 日纽元 部 , 二 字的上 古韵相去 甚远 , 说成一字分化 , 恐怕有点困难 , 说成是 字形的讹 混 可能 比较合理些 , 但这 种讹混 的时 代大概不会 太早 。 第五 , “ 兜 ”要读为 “ 英 ” , 有 困难 , 韵虽 同 , 声母 相去 太远 。 即使我们相信 “ 需 ”的古字形 作 “ 奕 ” , 它 似乎也应该读成心 纽侯部 字 音须 , 而不 能读成 日纽元 部 字 音 软 。 第六 , 读 为 “ 侯 ” , 乃 是改从 同义字 的方 式解释本 卦名 。 此说于字形 分析颇 为合理 , 但 不 合竹 书《易 》卦名用 字例 。 闹 陈斯鹏困 、 季旭 升圈 、 何琳仪与程燕阴 、 赵秋 成 等都认 为字从 司从 子 , 为 “ 嗣 ”之 古文 或异体 。 陈斯鹏先生 读为 “ 伺 ” , 与 “ 需 ” 之 “ 等待 ” 义 近 。 他认 为此 处 竹 书本用 的是一 个 意 义相 近 的词 。 并指 出竹 书本 、 、 帛书本与今本《周 易 》卦名 的异 文 , 或是一 字异 体 , 或为音 同 音近 ,《需 》卦卦名用 同义词 的情况是特例 , 值得 重视 。 关于竹 书《易 》卦名用字例 , 季 旭 升 先 生亦 有相 同看法 , 并详细例举 比对 了诸本 卦名用字情况 , 但他认 为《需 》卦卦名也不应 例 外 。 所 以 他认 为原篆为 “ 嗣 ” 字异 体 , 并读 为 “ 需 ” 。 “ 嗣 ” 与 “ 需 ” 音 近假借 。 黄锡全先 生 考察 了原 篆上 所 从 形 在 甲骨 、 金 文 中的来 源 , 认 为 如果 原 篆上 部 所 从 为 “ 俯 ” 字 的表 意初 文 , 同颊 和 挽 , 那 么 , 原 篆 有 可 能 就 是 “ 挽 ” 字 。 从 挽 或俯 声 之 字 相 当于 “ 需 ” 。 挽 、 俯或伏 , 与其他 “ 需 ”训 “ 须 ” 意 为 “ 等待 ”之义似乎也相 近 。 〕 杨 泽生先生认为虽然 说 “ 从 而省 ”不合 字形 , 但 说 是 “ 孺 ” 字却 可信从 。 他 据《说 文 》训 “ 字 ” 为 “ 乳 ” , 训 “ 孺 ”为 “ 乳 子 ” 。 又 简文此 字 与 “ 字 ” 之 小 篆 相 近 , 可 表 乳 子 之 意 , 故 可 看 作 “ 孺 ” 字 的表意初 文 。 〔’。〕陈交先生 疑 为 “ 乳 ”字异 体〔川 。 简 一 “ 冬 终 朝 晶 三 攘 表 之 。 ”“ 壤 ” , 今本作 “ 概 ” , 帛本 作 “ 磕 ” ,《释文 引郑 本 作 “ 花 ” 。 原 释 “ 三壤 ” , 即 “ 三表 ” 。 “ 壤 ” 是 “ 表 , , 之古 文 。 习 为 明 。 第 页 ‘〕 季旭升先 生认 为此字可 隶作 “ 嫂 ” 。 出于两 种 考 虑 第一 , 此字 下 所从 为 “ 裘 ” , “ 爪 ” 形 ① 木 文 “ 原 释 ”或 “ 整 理 者认 为 ”都指楚竹 书《川 易 》最初 整理者 浪茅左 先生 的看法 , 载 马 承源 主编《上 海 博物馆藏 战国楚竹 书 三 · 周 易 》 , 上 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年 月
向右简写为“刀”形。“”楚简多读为“衣”,但亦读“裼”、“狄”(均为定纽支部),此处当如 后读作声符用。“袈”可径读为今本之“褫”(彻纽支部)。第二种考虑:“袈”为“臨”之异体 字。“鷹”“褫”音近。“袭”当读“褫”。2 廖名春先生认为,“虍”与“鹿”常混,故简文将“褫”写成了“袋”。以“明确”义解爻辞与 《讼》卦卦义不符。又,如以简文“扆”为本字,则诸异文都不好解。而“褫”则可通。(第9 10页)2 何琳仪、程燕先生认为原篆上所从之“鹿”旁下加饰笔,据包山简246“熊鹿”读“熊 屠”,此字可读“欐”。“擺”“褫”韵同声近。7 杨泽生先生对以上诸种说法都不同意。认为此字当隶作从“衣”、从“刀”、“鹿”声的 ”字。“鹿”、“录”同为来母屋部字,古文献中从“录”与从“鹿”之字多相通。因此,“隈 可能是“剥”的异体。与诸本异文意义相同 简9“又(有)孚海缶,冬(终)速(来)又(有)它吉”(第148页)。原释“海”字。 何琳仪、程燕先生疑原篆从“水”,“企”声。疑此处“企”从《集韵》读,与今本“盈”声同 韵支耕对转。7 黄锡全先生隶为“漫”,是“瀴”字省作。瀴、盈音近假借。“瀴缶”当读为“罂缶”。罂 缶,指腹大口小的瓶。并引《汉书》和《三国志》指出,罂缶可作打仗渡江和储水用。他读此 处“孚”为“浮”,是以浮力作比。爻辞意为:具有浮力的罂缶,最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吉 利。 杨泽生先生隶作“沙”字,可能是“渴”字异体。疑读为“竭”。“它”读作帛书本“或池” 的“池”,“或池”的“或”读为“有”,“竭缶”当是说缶里无水,“终来有池”正可解“竭缶”之困, 所以说“吉”。这样文从字顺。1而刘大钧先生则认为帛本“池”乃“他”字之借。“他”与 它”同。今本作“它”是取古文。(第4页) 简12“甬(用)涉大川”。甬,今、帛本均作“用”。原释:“甬”通“用”(第153页)。 刘大钩先生认为“甬”字乃“通”字之省,所谓“用涉大川”即“通涉大川”。刘先生认为 竹书的出土,终于帮助我们考索出此爻之确义,依此,“用九”“用六”之“用”,实亦通九通 六。(第5页)15 简14“聖(朋)欲(盍)亶(簪)”(第155页)。原释“欲塑”,今本作“盍簪”,帛本作“甲 廖名春先生疑此处“欲”字原篆为“讼”字古文。“”疑读为“謫”,又作“謫(谪)”。因 而楚简本“欲亶”即“讼谪”,与“嗑谮”辞异而义实同。“盍”、“甲”都是“嗑”之借字。“嗑”与 讼”同义通用。“簪”为“谮”字之借。“谮”、“谗”音近义通。而“谪”与“谮”、“谗”义同。他 依高亨先生说,今本的“盍簪”即“嗑谮”,谓“多言而谮己”。《子夏传》、王弼注训“簪”为 疾”,郑玄训“速”,孔颖达疏以“疾来”申之。后之学者多本之。廖名春先生认为以“疾速 义训“疾”是错误的理解。他认为“疾”有嫉妒、非难义,其义与“谪”、“谗”、“谮”实同。1 刘大钧先生则认为:《释文》所谓“郑云‘速也”,恐引《仪礼·士冠礼》“郑注‘簪,连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向右简写为 “ 刀 ”形 。 “ 裘 ”楚 简多读为 “ 衣 ” , 但亦读 “ 锡 ” 、 “ 狄 ” 均为定纽 支部 , 此处 当如 后读作声符用 。 “ 囊 ” 可径读为今本之 “ 被 ” 彻 纽支部 。 第二 种考虑 “ 翼 ”为 “ 鹿 ”之 异体 字 。 “ 鹿 ”“ 被 ”音近 。 “ 囊 ” 当读 “ 被 ” 。 ‘ 〕 廖名春先生 认为 , “ 户 ”与 “ 鹿 ”常混 , 故简文将 “ 被 ”写成了 “ 耀 ” 。 以 “ 明确 ”义解丈辞与 《讼 》卦 卦义 不符 。 又 , 如 以简 文 “ 耀 ” 为本字 , 则 诸异文都不 好 解 。 而 “ 被 ” 则 可通 。 第 一 页 〕 何琳仪 、 程燕先生 认 为原 篆上 所 从 之 “ 鹿 ” 旁下 加饰 笔 , 据包 山简 “ 熊鹿 ”读 “ 熊 麓 ” , 此 字可读 “ 褶 ” 。 “ 棍 ”“ 械 ”韵同声近 。 , 〕 杨泽 生先生对 以上 诸 种 说法 都不 同意 。 认 为此 字 当隶作从 “ 衣 ” 、 从 “ 刀 ” 、 “ 鹿 ” 声 的 “ 裂 ” 字 。 “ 鹿 ” 、 “ 录 ” 同为来母屋部字 , 古文献 中从 “ 录 ” 与从 “ 鹿 ” 之 字 多相 通 。 因此 , “ 耀 ” 可能是 “ 剥 ”的异体 。 与诸本异文意义 相 同 。 〕 简 “ 又 有 孚海击 , 冬 终 速 来 又 有 它吉 ” 第 页 , 〕 。 原释 “ 海 ”字 。 何琳仪 、 程燕先生疑原篆从 “ 水 ” , “ 企 ”声 。 疑此处 “ 企 ”从《集韵 》读 , 与今本 “ 盈 ”声 同 , 韵支耕对转 。 川 黄锡全 先生隶为 “ 没 ” , 是 “ 樱 ” 字省作 。 樱 、 盈 音近 假借 。 “ 樱击 ” 当读为 “ 婴击 ” 。 婴 击 , 指腹 大 口 小 的瓶 。 并引《汉 书 》和《三 国志 》指出 , 婴击可作打仗渡江 和储水用 。 他读此 处 “ 孚 ”为 “ 浮 ” , 是 以 浮 力作 比 。 交 辞 意为 具 有 浮力 的 婴 击 , 最 终 会 带来 意想 不 到 的 吉 利 。 ‘ 〕 杨泽 生先生隶作 “ 沙 ”字 , 可 能是 “ 渴 ” 字异体 。 疑读 为 “ 竭 ” 。 “ 它 ” 读 作 帛书本 “ 或池 ” 的 “ 池 ” , “ 或池 ”的 “ 或 ”读为 “ 有 ” , “ 竭击 ”当是 说击里无水 , “ 终来有 池 ”正 可解 “ 竭 击 ”之 困 , 所 以说 “ 吉 ” 。 这样 文从字 顺 。 〔‘习 而刘 大钧先 生则 认 为 帛本 “ 池 ”乃 “ 他 ” 字 之借 。 “ 他 ” 与 “ 它 ” 同 。 今本作 “ 它 ”是取古文 。 第 页 旧 · 简 “ 角 用 涉大川 ” 。 雨 刘 大钧先生认 为 “ 甫 ”字乃 “ 帛本均作 “ 用 ” 。 原释 “ 雨 ”通 “ 用 ” 第 页 , 〕 。 字之省 , 所 谓 “ 用涉大川 ” 即 “ 通 涉大川 ” 。 刘 先生认 为 , 今 、 通 ” 竹书的出土 , 终于 帮助我们考 索 出此 艾 之确义 , 依此 , “ 用 九 ”“ 用六 ” 之 “ 用 ” , 实亦通 九通 六 。 第 页 ‘ 简 “ 塑 朋 欲 盗 童 替 ” 第 页 ‘ 。 原 释 “ 欲 竟 ” , 今本作 “ 益替 ” , 帛本作 “ 甲 谗 ” 。 廖名春先 生 疑此处 “ 欲 ” 字原 篆为 “ 讼 ” 字古文 。 “ 整 ” 疑读 为 “ 翘 ” , 又 作 “ 摘 滴 ” 。 因 而楚简本 “ 欲 整 ” 即 “ 讼滴 ” , 与 “ 啧潜 ”辞异 而义 实 同 。 “ 盗 ” 、 “ 甲 ” 都是 “ 磕 ” 之借 字 。 “ 磕 ” 与 “ 讼 ” 同义通 用 。 “ 替 ”为 “ 潜 ”字之借 。 “ 潜 ” 、 “ 谗 ”音近义通 。 而 “ 滴 ”与 “ 潜 ” 、 “ 谗 ”义 同 。 他 依高亨先生说 , 今 本 的 “ 盗替 ” 即 “ 啧潜 ” , 谓 “ 多 言而谐 己 ” 。 《子 夏传 》 、 王 弼 注 训 “ 答 ” 为 “ 疾 ” , 郑玄训 “ 速 ” , 孔 颖达疏 以 “ 疾来 ” 申之 。 后 之学者多本之 。 廖名春先生认为 以 “ 疾 速 ” 义训 “ 疾 ”是错误 的理解 。 他认为 “ 疾 ”有嫉妒 、 非难义 , 其义与 “ 滴 ” 、 “ 谗 ” 、 “潜 ”实同 。 ‘ 〕 刘大钧先生则认 为 《释 文 》所 谓 “ 郑云 ‘ 速 也 ’ ” , 恐 引《仪 礼 · 士 冠 礼 》“ 郑 注 ‘ 答 ,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