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认清可能取得的政治成就的局限性很有帮助。 然而,悲观主义者表现出的一系列倾向,表明杜尔克姆的批 评中存在正确之处:一方面不满足地继续发展政治学和经济学; 另一方面为获取满意的结论,又引入人类心理以外的诸种因果 关系。第一方面反映在尼布尔对奥古斯丁的批评中。奥古斯丁 认为原罪的结果使政府成为必要,但他没有区分社会和政治制 度相对谁优谁劣。他对无政府后果的敏锐感觉使他愿意容忍暴 政。在这一点上,尼布尔的批判直率而令人信服。他写道,赞同 奥古斯丁观点的人“看到公民们的利己主义中存在着无政府的 危险,但没有察觉到统治者的自私自利中存在的暴政的危险。因 而他们掩盖了由此而对统治者的专横有加以限制的必要”。①不 过,尼布尔本人有时也表现出类似的习性。例如:他对自由、经济 控制和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评论,多来自其神学立场,而不是来自 对经济和政治问题及形式的仔细分析。虽然他的一般评论常常 是正确的,但其具体论述往往是任意的一无论人们同意与否, 要找出其根据来很困难。尼布尔把研究集中在人的有限性上,这 使他得出了一些出色的见解,正如密切而一贯地注意某一个因 素会常常导致真知灼见那样,但这也导致了一些可轻而易举予 以否认的判断。②而且可以在关于人性的一个相似定义的基础 上加以否定,很像尼布尔在政治上反对奥古斯丁,却又接受后者 关于人的看法。 ①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与政治问题》,第27页;参见《基督教与强权政 治》,第50页。 ②参见尼布尔:《美国历史的嘲讽》,第5章;《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第3章; 《对一个时代结束的沉思》,散见全书。汤普森也从不同方面提出一个类似观点,见“超 越国家利益:对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评解”,载《政治学评论》,第17 期(1955),第185一186页;又见“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政治哲学”,载《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和他的宗教、社会和政治思想》,第169一173页:小阿瑟·施莱辛格列举了许多 例子,集中说明了尼布尔在评判当代政治家及其政策方面的任意性,见“莱因霍尔德· 尼布尔在美国政治思想和生活中的作用”,引自:同上,第137一143页。 ·27·
要了解国际关系中第一种基本概念分析的意义,悲观主义 者的第二种倾向更为重要。尽管斯宾诺莎认为他能够根据人类 天生的特性解释政治现象,可他又清楚地指出,在不同情况下, 人的行为是不同的。在未联合之前,人们彼此必须始终保持警 惕;生活在一个国家中,人们至少可以经常享受少许和平和安 全。奥古斯丁指出,没有政府的约束,人类会自相残杀直至绝种。 一个治理井然有序的政府会在死亡和可能生活在相对安全和愉 快的古老年代之间作根本的区别。奥古斯丁和斯宾诺莎默认这 一点,但未予明确承认。尼布尔和摩根索对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问题作了更为直接的探讨。尼布尔明确区分了首要和次要原因。 他声称:“一切关于正义与和平问题的纯政治或纯经济的对策, 所涉及的是冲突与非正义的具体和次要的原因。一切纯宗教的 对策所涉及的是最终和首要的原因。”尽管一种对策的提倡者常 排斥另一种对策的倡导者,但两种对策都是需要的。①例如,尼 布尔在对奥古斯丁的批评中清楚地表明,用现实主义态度去理 解基督教的宗旨,就要求人们注意社会和政治制度中不同程度 的优点。没有任何一种民主是尽善尽美的,然而,民主的不完全 比极权的不完善,不知好多少倍。由于完全的正义是不可能的, 人们关心的是:要估量有多少改善的可能,要努力争取那些许诺 更多一些正义或自由、安全或福利的人,要努力回避那些可能 导致减少正义、自由、安全或福利的人。尼布尔认为,尘世完美 不可能实现,这并不证明路德·霍布斯和卡尔·巴尔特②等所表 明的奥古斯丁派不注意不同形式和政策的相对性是有道理 的。③ 对多一些或少一些正义、自由、安全和福利问题的这种认真 和实际的关注,产生了很有意思的结果,即把“次要”原因推移到 舞台的中心。人们可能会说,尼布尔从他所认为的首要原因中获 ·28·
得了这样一句格言:勿期望过多。他通过鉴别一些次要原因而获 得另一些结论,例如在不同条件下应当有什么期望:为缩小不良 影响和达到其他目的,有哪些条件必须改变;以及一般说来有良 知的市民和政客应有什么样的行为规则。 过于注重冲突的“首要”原因使人偏离了对世界政治的现实 主义的分析。在所有原因中,首要原因最不易掌握。能够实际说 明行为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人性以外的地方去寻求。尼布尔承认 这一点。他写道,“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明的特有困境不是由人 的罪恶本性或人的贪婪所造成的。政治秩序中集体的人的贪婪 必须被视为理所当然”。④然而权力可以在政府领导之下加以组 织,一个集团或国家的要求能够由另一个集团或国家的要求予 以制约。⑤正确理解次要原因,和平的真正机会便会出现。摩根 索也显然重视次要原因而甚轻视首要原因。他说,战争源于人们 权力欲,和平产生于世界政府。⑥目前由于不可能成立世界政 府,因此摩根索同尼布尔-一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均势政治的必 然性。⑦ 也许,对“现实主义者”和它们的批评者之间持续的争论作 一些有限的评论,对于评论持第一种基本概念的悲观主义者的 观点将会有更明显的实际意义。鉴于前面的讨论对摩根索论及 ①尼布尔和埃迪:《厄运与新生》,第6页;参见《一个被驯服的愤世嫉俗者的笔 记摘录》,第88一91页。 ②卡尔·巴尔特(1886一1968):瑞士著名神学家,其重要著作有:《关于罗马人的 评论》,《上帝之言与凡人之言》等。一译者 ③尼布尔:《人的本性和命运》,第1部分,第220一222页;《自我和历史上的戏 剧性事件》,第119页。 ④尼布尔和埃迪:《厄运与新生》,第8页。 ⑤尼布尔:《辨别时代的标志》,第71、104页;《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杜会》,第 272页。 ⑥摩根索:《科学的人》,第187一203页;《国际纵横策论》,第477、481页。 ⑦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4部分。 ·29·
不多,而他本人又是这场争执的焦点,因此,下面将用一些篇幅 集中地介绍他的论点和对他的批评。 摩根索承认,假定在一场争夺稀有商品的竞争中没有人充 当仲裁者,那末竞争者之间会发生一场权力之争,因而用不着提 及人的天生邪恶便可解释这场权力之争。权力之争的发生只是 因为人们想要某些东西,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欲望中有邪恶之处。 摩根索认为这是冲突的两个根源之一。然面即使在讨论这个问 题时,他又似乎不自觉地回到了“冲突的另一根源以及所伴随的 邪恶”一“权力欲”。下面这段话说明了这一点:“检验政治上的 成功与否,要看一个人能够维持、增加或显示他凌驾于别人的权 力的程度。”①权力本身似乎成为目的,而更多地强调政治冲突 的首要原因,会使权力成为在竞争性斗争中取胜的必要手段。但 是,摩根索经常认为人天生对权力的追逐就是一种论据,这是比 权力之争借以产生的偶然条件更基本的论据。这一点反映在他 的论述中:“在一个权力占主要地位的世界,任何一个执行理性 政策的国家都不可能在放弃或想要权力之间作出选择;而且,即 使可能,我们仍会看到由于个人权力欲而存在的不太明显的却 是不容轻视的道德缺陷。”②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种看法:第一,对优先权的争夺产生于 竞争,由于缺少能够限制竞争者所使用的手段的权威,因而武力 被用于竞争中;第二,权力之争的产生是由于人生来就是权力的 追求者。这种双重解释对国际政治有何意义?接受第二种看法 的人将根据权力来确定国家利益,因为人是天生要追求权力的。 接受第一种看法的人也将从权力的角度来界定国家利益,这是 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权力是确保国家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在前 ①摩根索:《科学的人》,第192、196页。 ②同上,第200页。 。30·
一例中,权力是目的;在后一例中,权力则是手段。这一分析的脉 络不是很清楚,因为如果证明权力是一种必要手段,那它就必然 具有某种目的的性质。人们不管是取第-一种看法还是第二种看 法或者折衷的看法,所得到的政策结论可能差别甚微。但这会使 分析家感到糊涂,并使其批评者不知所措。 现实主义者倾向于接受两派思想间简单明了的二分法观 点。前面引用过的尼布尔的论述中曾隐约地流露出这种看法,他 认为,对人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是一切政治现实主义的基础; 在凯南的论述中也如此,他把政府的行为定义为“从文明社会发 展起来的…令人遗憾的艰难工作。最不幸的是,它是人的非理 性本性、自私、固执和暴力倾向的结果”。①摩根索的看法很明 确。他断言,当代政治思想分成两个学派一对人和政治持乐观 主义哲学的鸟托邦主义者,以及把世界看成是“人性中固有的力 量的结果”的现实主义者。在杰拉尔德·斯托茨的分析中也明显 地反映出这种看法,他对有些人的观点作了区别。一部分人认为 理性和技术的进步使政治日益成为不必要,另一部分人则认为 人性中有根深蒂固的自私、自傲和腐化的因素,因此他们“拒绝 向理性让步,反对让‘科学的原则'在政治事务中居如此至高无 上的地位”。② 政府、政治操纵和均势之所以会成为必要,部分是由于人的 感情和非理性,但是还有其他理由。把政治的研究方法划成两大 类容易引起误解,因为这种划分建立在对冲突起因和继之而来 的政治必要性所作的不完全的说明之上。批评现实主义者的人 也经常接受这种二分法。在评论约翰·赫兹《政治现实主义与政 ①凯南:《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第48页。 ②摩根索:“又一次‘大争论':美国的国家利益”。载《美国政治学评论》,第46期 (1952年),第961一962页;斯托茨:《本杰明·富兰克林与美国对外政策》,第1一2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