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 《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 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 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 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 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 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 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 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 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 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 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 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 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 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 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 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 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 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 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 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 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 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 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 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 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 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 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 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 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 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 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 《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 30 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 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 在 1838 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 21 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 5 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 摇。1837 年 7 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 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 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 年 10 月,我为了 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 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 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 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 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 1844 年, 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 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 21 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 长的阶段,然而 21 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 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 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 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 21 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 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 化论的观点时才 29 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 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 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 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 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 1880 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 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 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 中。 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 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 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 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 出进化理论 21 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
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 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 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 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2简要分析。(6分)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 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1)【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E不给分 【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解析】A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 以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 的目的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 但是还有欠缺。B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 合原文文意的:“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 C项达尔文观点的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 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D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 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E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 的革命”。 【思路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 合,比对 (2)【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 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 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 深刻的传统 【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 【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 这三个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 找到答案。 【思路分析】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 境,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 (3)【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 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 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 内
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 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 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 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 21 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 2 简要分析。(6 分)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 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 分) (1)【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 和 E 不给分 【考点】归纳文章要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 【解析】A 从文中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些信息,两个人相同的特征是有“长期而难 以 解释的停滞行为”,而结论是相同的“引发了很多猜测”。但是我觉得作者写着两个人物 的目的 不仅在于用一个引出另一个,还在于他们停滞性质的不同。所以这项理解虽然正确 但是还有欠 缺。B 项中的信息“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是不 合原文文意的: “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不是都被证明不能成立。其余信息应该是正确的。 C 项达尔文观点的 确立是长期的“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而不是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 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 发。D 项“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 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 手稿。”这项信息应该是正确的,对这一细节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E 项这项理解是错误的,作者公正的评价了达尔文拖延出版的原因,是进行了一场“温和 的革命”。 【思路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建立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 合,比对。 (2)【答案】①达尔文虽然满意自己的理论,但他的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 明;②他发现进化论时才 29 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发表他的理论回危及自己的 前途的事业;③他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回动摇西方思想中最 深刻的传统。 【考点】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 【解析】文章在解说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推迟发表的原因在文章的第④⑤⑥三个段落,在 这三个 段落中可以抓到作者的主要观点,从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加以整合,就可以 找到答案。 【思路分析】 接到这类题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可以很快的找到和题目相关的语 境, 在通过整合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准确做答。 (3)【答案】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 ②达尔 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 的思想;③ 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限局在科学研究的框架 内
【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 【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 体表现,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 注意”,从这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考査的考点,这样才能明确答题的角度,迅速找到相关 的语境筛选并整合 (4)【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 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 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又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 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由的敬畏。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 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 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不要求面面俱 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解释词语的深刻含义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 【思路分析】题目开放为考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是也容易走入误区,就是答 题过于主观化,要避免答题主观化,要注意依据文意解答。 二、【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 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 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 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 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 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 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 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 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 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 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 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 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 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 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
【考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文章的内容要点。 【解析】联系语境,文章的第⑦段和相关的语境④⑤⑥段加以理解。这场革命温和的具 体表现, 首先就是“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 注意”,从这 两方面看,可以联系到拖延的的目的和原因来理解。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要明确考查的考点,这样才能明确答题的角度,迅速找到相关 的语境 筛选并整合。 (4)【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 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 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又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 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由的敬畏。 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 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已发现的进化论。 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 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不要求面面俱 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 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解释词语的深刻含义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联系文中相关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答题。 【思路分析】 题目开放为考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但是也容易走入误区,就是答 题过于主观化,要避免答题主观化,要注意依据文意解答。 二、【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 19-22 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 地 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 觉 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 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 是 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 有所寄 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 家在东北松 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 可是整个民族 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 散文,结尾两句我 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 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 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 如 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 21 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 是 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 而且一个人到了 21 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 心 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 欢
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 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 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 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 行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 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 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 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 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 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 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①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21.@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2.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3.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 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 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答案】(1)对乡愁的理解(2)诗人的创作动因(3)诗歌的现状与发展(4)中 文的纯洁度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的思路,抓住主持人的提问,锁定每个要点的范围,这篇访 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得出 20.【答案】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 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 21.【答案】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考点】本题考査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1)首先锁定答题范围,第一段,然后围绕要求摘取关键词。(2)本题考査文体 特点,主持人的访问技巧 22.【答案】(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者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者能够创作出 优秀作3品的根本原因。(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 欲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解析】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23.【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 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保持 其特色和纯洁度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 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 向 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 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 行 歌的跟读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 病,很 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 方面的因果 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 脉 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 是 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 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 就 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 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⑪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 分) 21.⑫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 分) 22.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3.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 有 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 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19.【答案】(1)对乡愁的理解 (2)诗人的创作动因 (3)诗歌的现状与发展(4) 中 文的纯洁度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的思路,抓住主持人的提问,锁定每个要点的范围,这篇访 谈涉 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得出。 20.【答案】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 华为民族的 感情寄托。 21.【答案】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1)首先锁定答题范围,第一段,然后围绕要求摘取关键词。(2)本题考查文体 特点, 主持人的访问技巧。 22.【答案】(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者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者能够创作出 优秀作 3 品的根本原因。(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 欲望,也就创作 不出优秀的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解析】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 23.【答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 之任之, 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要保持 其特色和纯洁 度。 【考点】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首先要依据原文的内容,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辩证地看待语言的发展 三、【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 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 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 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 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 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 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 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 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 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 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 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 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 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 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 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 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 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 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 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 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解析】首先要依据原文的内容,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辩证地看待语言的发展。 三、【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5 分)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 月 19 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 的夜 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 10 周年。” 10 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 也只 有短短的 20 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 上飘起 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 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 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 代,天才 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 线装 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 革”时 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 然。第一批 “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 窝棚,杨先生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 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 谢绝 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 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 这个 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 的, 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 辈子都活 得坦然,真挚。” 10 年后的清华,10 年后的 12 月 19 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 们的 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 象也 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 他两耳 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 10 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 这 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 钟书, 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 2008 年 12 月 24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 之所 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