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第1节 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抗菌作用机制一1. 机制1)抑制黏肽合成酶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而抗菌a. 药物与靶酶一一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b.抑制黏肽合成酶催化的黏肽交联反应c.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一→细菌自溶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影响,故对人体的毒性小
一、抗菌作用机制 1. 机制 (1)抑制黏肽合成酶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使 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而抗菌。 a. 药物与靶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b. 抑制黏肽合成酶催化的黏肽交联反应 c. 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 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细菌自溶 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影响,故 对人体的毒性小
粘肽青霉素结合蛋白(粘肽合成酶)结构三维X丝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X壁
粘肽 三维网状结构 青霉素结合蛋白 (粘肽合成酶) 细胞壁 -内酰胺类抗生素
2.青霉素结合蛋白(penl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膜蛋白(占1%)黏肽合成酶功能青霉素作用靶点每种菌种不同PBPs1,2,3-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1A、PBP1B与细菌细胞延伸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盼等与其有高亲和力PBP2与维持细菌细胞外型有关美西林、棒酸、亚胺硫霉素等选择性与其结合PBP3与PBP1相同, 与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关一-非必需PBPs4,5,6—与D-D丙氨酸羧肽酶的活性有关
2. 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l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 膜蛋白(占1%) 黏肽合成酶功能——青霉素作用靶点 每种菌种不同 PBPs1,2,3——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 PBP1A、 PBP1B——与细菌细胞延伸有关 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其有高亲和力 PBP2——与维持细菌细胞外型有关 美西林、棒酸、亚胺硫霉素等选择性与其结合 PBP3——与PBP1A相同,与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关 PBPs4,5,6——非必需 与D-D丙氨酸羧肽酶的活性有关
二、纟细菌的耐药性1.产生水解酶每β-内酰胺酶→药物水解(水解机制)青霉素酶、头菌素酶2. 酶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入靶位(牵制机制)广谱青霉素类、第II、III代头孢菌素3.改变PBPs结构:(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新的PBPs 、PBPs量 个、PBPs亲和力 v外膜孔道蛋白(OMP)4.改变菌膜通透性5.细菌缺之自溶酶金葡菌
二、细菌的耐药性 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药物水解(水解机制) 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2.酶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入靶位(牵制机制) 广谱青霉素类、第II、III代头孢菌素 3.改变PBPs结构: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 新的PBPs 、 PBPs量↑、 PBPs亲和力↓ 4.改变菌膜通透性↓ 外膜孔道蛋白(OMP) 5.细菌缺乏自溶酶 金葡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