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19-2020学年度入学摸底检测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 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 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 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 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 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取名“阳 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 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 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 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 (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 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 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 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 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 开始希望 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 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1Q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 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具有IQ(智商) B.具有EQ(情商) C.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 D.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进行独立创作
1 房山区 2019-2020 学年度入学摸底检测试卷 高三语文 本试卷共?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 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 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 10 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 27 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 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 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 139 首结集出版,取名“阳 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 1920 年以来 519 位诗 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 10000 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 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 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 IQ(智商),还开始具有 EQ (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 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 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 400 年艺 术史上 236 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 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 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 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 开始希望 Alexa 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 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 IQ 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 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 ...“画家”小冰的模型特点的一项是(3 分) A.具有 IQ(智商) B.具有 EQ(情商) C.把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 D.大量使用诱发源激发进行独立创作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 B.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 C.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D.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 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 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芑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 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 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 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 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 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 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 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 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 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 于抽象。 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 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 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 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 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3.“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 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处在“低幼”阶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 D.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己经充满深意。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机器人小冰艺术创作的特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B.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应对措施 C.两则材料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的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2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 B.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 C.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D.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 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 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 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 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 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 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 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 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 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 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 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 于抽象。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 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 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 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 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3.“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下列对“不认 可”原因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 B.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依然处在“低幼”阶段。 C.人工智能的那些绘画作品还存在大量元素复制堆砌的痕迹。 D.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充满深意。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分析了机器人小冰艺术创作的特点,认为可以取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 B.材料二写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排斥的心理以及采用的应对措施。 C.两则材料中关于文艺创作必须要有人类的情感的看法是一致的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夺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 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 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美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 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 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 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 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 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 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 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 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 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 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 2800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年06月12日13版)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B.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 D.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6.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 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7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盖尝求之于六经口,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 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 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 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 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
3 D.两则材料中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的看法相似。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 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 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 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 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 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 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 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 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 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 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 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 1026 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 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 2800 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 年 06 月 12 日 13 版) 5.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B.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 D.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6.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1)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 观点?(2)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7 分) 二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共 19 分) 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 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天下 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 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 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
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 《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 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 ,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 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 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 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u):穿 墙(偷盗)。【3】餂(tidn):取,谋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盖尝求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佚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④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深:深刻 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胜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4 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 《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 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 】之 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 】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 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 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 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 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①盖尝求.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佚.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④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胜.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1.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 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6分)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7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7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注释: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魑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魑参与宋国叛乱,失败 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 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2分) ②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过菊江亭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 曹雪芹(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口石自沉音 毫端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1】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 令时,常来此植菊。【2】欹:通“倚”。【3】平章:品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 辞》。 B.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 菊花。 C.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 之情。 D.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14.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5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1. 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 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6 分)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共 7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 7 分) 司马牛注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注释: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 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 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2 分) ②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5 分) 三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 —15 题。(共 12 分) 过菊江亭【1】 于谦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咏菊 曹雪芹(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1】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 令时,常来此植菊。【2】欹:通“倚”。【3】平章:品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 辞》。 B.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 菊花。 C.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 之情。 D.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 14.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