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资 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对新式投资,却 起了抑制作用。因此,中国农业陷于一个“高水平均衡的陷阱习 (I973:特别见第十七章)。 艾尔温的分析利和舒尔茨的看法基本一致。他们认为中国的小 农和西欧与美国的农场主一样,是追求最“合理地”使用资源的经 营者。这样的小农把传统的农业推到高效率的均衡”。此外,英 国的经历似乎证明地租并不足以妨碍佃农资本家成为农业现代化 的前驱。因此,小农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方式应该保留。不应 通过革命来改造它的社会结构*。 艾尔温根据他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性的结论。关于帝 国主义样影响中国的问题,艾氏写道:“近代西方的历史性使命 是缓和,而后解脱中国的高水平均衡陷阱”(1973:315)。帝国主义 把中国开放给世界市场,并提供了近代科技,因而刺激了中国经济 的发展。国际贸易和科技传输如真能不受限制地发挥其作用* 其结果定会导致中国的工业化。而中国小农的企业心和创造性会 重新显示出来,并促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艾尔温,1973:315一6, 319)。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封建生义下的小农视为受剥削的辛 +在这一点上,艾尔温和舒尔茨都重申了下凯的意见。卜氏在共书的序言小明 确地申明,他反对社会带命和集体化,提侣以控湖人口和改普市场及技术的措施来应付 h国农村的危机(卜凯,937a:21一22,930:159一66)。与卜凯同时代的美国乡村社 会学家,也曾同样地论说类旧式家庭农作比苏联式集体化农作优越(索罗金与齐默受 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特别见1929:625-8)。 *斐氏的见解当然不是上述一类分析所能提出的唯一的结论。例如,珀金斯 (1967)在对比十九世纪中国和日本时,论说日本的发展,主要得力于国家所起的作 用。与北说晚清政掰阻碍了经济发贱,不如说它没有象明治政府那样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探讨的问慰 劳者。其生活之外的剩余,是被地主以地租形式榨取掉的。因此, 他们认为,艾尔温那样问小农何以没有累积资本来促使经济发展, 是没有意义的。地主挖制了可供投资的利余,所以这个问趣应该 针对他们提出。只要封建地主把剩余用于消费而不作生:产」上的投 资,经济便会停滞不前。只有当-.个新的积累资本的阶级兴起,才 能导致新的底佣关系和新的生产力,资本主义改造才会实现。生 产方式从旧到新的过渡,源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工作用。这 样,一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到它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止。而在 真正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时,会是现生产关系及生产力双方面的 变化。资产阶级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幸。 保罗·巴兰为进一步阐明资本形成的过程而区别“实际剩余” (消费后留下的)和“潜在剩余”。后者包括从劳动者身上榨取而供 统治阶级消费的剩余,现存阶级关系-一旦改变,这样的剩余便可 能用于生产投资,故称为“潜在”的剩余(巴兰,1957:特别注意第二 章)。维克托·利皮特把巴兰的理论应用于革命前的中国,试图以 数据说明:地租、雇佣劳动、高利贷和赋税等形式,是用以榨取小农 剩余的手段。以地租形式榨取“潜在剩余”的计算方法最易说明: 如有13(利皮特数据的约数)的耕地出租,而租率一般约为农产 的一半,那么收取的地租就约为农业总产量的1/6。再用此演算程 序来计算支付工资后的剩余,农民付予高利贷主的利息,以及小土 地所有者对国家所交付的赋税,利皮特得出的总数约为农业总产 量的30%,相当于经济整体总产值的约19%(利皮特,1974)。 因此,利皮特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的原由,并非如艾尔温所提出 *这个宏观分析的最佳总结,当然是马克忌本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前言(马克 思,1968:182-3)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的剩余匮乏*,而是潜在剩余被统治阶级所控制,只作奢侈性消费, 而不去用作生产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只能随社会革命而 产生。~中国土改的经济意义是:国家通过社会革命,从统治阶级在 取的潜在剩余,部分转用于生产性投资,部分用以提高农村社会巾 锁穷分子的生活水平(利皮特,1974,【978;参较里斯金,1975)。 利皮特证明,这个小农经济中存在相当的剩余,是对史尔温 “陷阱”的前半部分的一个重要纠正。考虑到生产关系,便不会怀 疑这个社会中有小部分人拉制了相当的潜在剩余的本实。对华北 平原的农业而言,本书的资料特别突出经营式的农场注。他们直 接参与生产,而异于普通地主;他们控有剩余,而又异于一般小农。 分析他们为什么没有作创新性的生产投资,可以具体地说明中国 农业停滞不前的原由。 艾氏“陷阱”论的下半部分,分折高密度人口对剩余使用的彩 响,尚需进一步讨论。我们可以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分 析综合起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口与生产关系,如何相互影响 该经济体系中剩余的使用?这里,经营式农场的历史,可以清楚地 说明一个在人口压力下分化了的小农经济,怎样阻碍农业部门中 资本的形成。它也可说明社会政治制度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 农业部门当然不能单独地解释整个经济体系。农业的发展, 可以促进工业部门的成长,例如可以为它提供用于投资生产的剩 余。而农业的落后,也可以抑制工业的发展,例如限制了国内市场 的发展。相反地,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工业部门,也可促进农业的发 展。利皮特的分祈,试图解释中国经济的整体。但艾尔温主要着 眼于农业。要对人口和社会结构如何作落后的中国经济中互相作 ·艾氏显然在正文的讨论中,承认剩余的存在(1973:285一316),他的“高水平与 衡陷阱“图解(页313),指明人口压力耗费了必要消费以上的剩余
第一章茶讨的问冠 19 用这个大问题作出分析,我们必须考虑到农业部门以外的许多其 它因素。在此问题上,本书只能作一一些初步的分析,指出一个内卷 而又分化了的小农经济,在某些方面,怎栏影响到中国幼小的工业 部门中资本的形成和使用。 帝国主义的问题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农村在近代怎样受到西方和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形式主义者既然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前题;所以也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对 中国经济的影响,基本方面是有利于中国的。如上所述,艾尔温坚 持帝国主义赋予了中国经济唯一突破停滞陷阱的机会。但是,中国 经济并未真正能够迅速地发展。艾氏认为,这应归咎于高密度的 人口。形式主义经济学中很有影响的“二元经济论”模式,同样地 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神击,使中国经济分化为两种裁然不同的体 系:一个是受帝国主义刺激而兴起的“现代经济部门”,主要集中在 商埠、城市。另一个是没有受到此刺激的腹地的“传统经济”。这 两个体系分道扬镇,极少互相渗透。传统经济的劳力集约和所生 产的价格低廉的货物,仍吸引若传统市场的乡村消费者。在这方 面,经常引用的例子是手工织的土布。它不仅幸存,而且在面临机 织有的竞争下增长。现代工业产品,往往价格较为昂贵,超出收入 低微的农村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所以,那些商品,正和现代经济部 门的影响一样,大多局限于城市。于是,近代的中国农村,实质上 没有受到帝国主义和近代城市经济多大的影响(侯继明,1965:特 别是第七章:侯继明,1963;器非,1977)。 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同意帝国主义有益而无害的论说,根据西 方一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分析,帝国主义所强加于第三世
20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界的是一个两层的剥削系统:在受害国内,城市榨取农村的剩余产 品和原料;在国际之间,先进国家榨取后进国家的经济的剩余。“宗 主国”与“附属国”,又或“中心”与“边睡”地区之间的关系是个剥删 和被利削的关系。帝国主义非但没有赋予第三世界以经济繁荣, 它实际上强加了“附属性”,造成并延续了其经济落后状态(弗兰 克,1973;1978).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74,1979)在“附属论”之上又加添了 资本主义“世界系统”的观念: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经济结合成为 个统一的经济休系。这个观念的优点,是有助于把剥削意图这个 感情性的问题,从帝国主义问题的讨论中摈除,而强调它的客观 系统性和世界性。它也突出全世界同类现象的相关性,指出这些 现象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扩张有关(沃勒斯坦,1979:1974)。 实体主义者从另一角度指出帝国生义的破坏性作用。根据斯 科特的看法:脱离人与人之间直接联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旦 侵入农村,前资本主义的互惠性道义经济便会遭到破坏;此外,资 本主义殖民地国家机器向农村榨取更多的剩余,也会瓦解闭塞自 主的前资本主义自然村。 西方这三家学派的论说,虽然都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但它们 都忽视了中国在帝国主义人侵之前的内在的变迁动向。本书将指 出:只有把这一变迁型式分析清楚,我们才可以从几个世纪的跟光 来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二元经济论”,虽然在讨论农村 手工织布业的命运时,大体上正确,但却严重地低估了农业加速商 品化对中国农村的影响。“附属论”在分析机器纺纱对手工棉纺业 的破坏,以及日本经济侵略对东省经济的影响,虽然基本正确, 但它忽视了这一事实:即中国小农经济在结构和变动的方向上,基 本延续着过去的趋势。最后,道义经济的论述,虽然指出了生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