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探讨的问题 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之中二个因素之一。许多学者简单地把资本主 义萌萨,等同于山由雇佣劳动关系的兴起。至于生产力方面,即使 论及,也只不过视生产力的发展为必然的事,而没有去系统地分 析、估计芳动尘产率的变化(最避、罗卷1959:刘水成1962,1979b: 中国人民大学编,1957;南京大学编,1980)。至于“资本主义萌芋叫 公式的下半部所提出的问题一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的 影响一 一或因触及当代及政治上的敏感性,未曾有深人的学术研 究*。 实体主义者之中,蔡雅诺夫提出了最独特和完整的关于前资 本主义小农经济变迁的一个模式。蔡氏识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 主要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的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这种比 例,随家中子女的数目和年龄而变化)。家庭的经济条件,在成年 父母不需供养老人而又没有子女时(消费者对劳动者的比例是一 比一)最佳;在没有劳动能力的消费者(儿童和老人)至多时最差。 (1966b:1一40第一章)。革命前的俄国农村,主要循周期性的“人 口分化”型式变动,而不是循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所强调 的阶级分化型式而变化(沙宁,1972:第三章)。(最近的实体主义 著作,例如斯科特,1976,多着重分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对前资本 主义经济的影响,而不注意其前的演变型式。实体主义关于那方 面的分析,我们将于下一节讨论。) 蔡雅诺夫的模式,尚未被系统地应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这 是可以解的整我能看到的有关家庭农场经济的数据,多限于本 世免30年代调雀调重面资料。我们没有可供检验茶氏模式的 -大 ”中国半钢妍究壁越经济研究所的本文治和家行文在50年代发表的 资料氣。那三潜管料集居任何究此问题的人所必各的参考书。但进-·步的研究分 折飞未问世
12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长期性按户统计的数据资料。在现有资料范围内,我们只能对蔡 氏模式作一些推论性的讨论:此理论显然没有克分考虑到土地和 其他财产的分配不均。在俄国的“米尔村社组织下 一它在不可 确定的程度上时而重新分配土地(沙宁,1972:79-一80)一一这个偏 向尚可理解,但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虽然如此,蔡氏的“家庭周 期概念,若能兼顾到中国分家制度对农民家庭所施加的压力,也 许有助于解释为何同样经济条件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命运。在废除 土地私有制之后的中国,蔡氏的理论显然有一定的分析力:一村中 最有钱的农户常是生产与消费比例最有利的家庭。 人口与生产关系 本书主要探讨农村长时期的演变型式。将来若能得到足够的 资料,我们也许可以兼顾蔡氏所提出的基于家庭生物节奏的短期 变化。本书所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兼顾考虑人口和生产关系,综合 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才有可能说明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 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形式经济学对闻明人口增长对中国农业所起的作用,肯定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十九和二十世纪,中国的家庭农场平均面积,只 有当时美国农场的1/60,法国农场的1/10左右。这一根本差异, 对中国农业和经济整体结构,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中国的农业 经济,与美国、英园或欧洲农业的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它主要依赖 农作物,而较少饲养牲畜。后者只占中国农业很小的比例(约为今 日农业生产总值的16%,而在美国则占60%,法国57%),而其中 多数是喂谷姓口,如猪和家禽,绝少牛羊之类的放牧牲畜(陈平, 1979,1981)。此一区别,当然是由于中国人门数量相对耕地比例较 高的缘故。而高人口密度,排除了大量放牧牲畜的可能性,必定要
第一章探讨的同随 13 依赖作物,因为生产一斤肉(或牛奶或乳酪)需耗去数斤饲科*。 这个以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的特色,表现为极高的土地生产 卓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河地重造曾用卜凯的资料指出,中国农 业在30年代所达到的单位面积产量,实际上比当时已相当现代化 的英国农业高出很多。在下凯的“冬小麦一高粱区”(包括冀一鲁 西北平原)中,单位播种面积的产量,和美国中西部差不多。但中 国的“冬小麦一高粱区”复种率较商,是一个高粱、小麦和大豆的两 年三作耕作制度。而美国中西部则是一个小麦、养草休耕和小麦 的三年两作制。假如把不同的复种指数计算在内,中国每亩耕地单 位面积产量就等于216一247斤,或每英亩647一740公斤,比美国 的每亩133斤或每英亩400公广高出甚多◆*。当然,这几乎完全 是由于中国耕作制度远比美国高度集约化的原因:每英亩小麦所 投入的人工是美国的23倍,每英亩高粱则是美国的13倍(河地, 1963a:颜琳、周锡瑞,1980:423)。高土地生:产率与低劳动生产率 的结合,正是农业内卷化的证明。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分析,使我们得以掌握小农经济的 商品化及伴之而来的阶级分化现象。明清时代中国农村所经历的, 并不只是伴随人口压力所引起的量性变化。实际上,愈来愈多的 小农加入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因此分化为一系列在两种生产关系 中处干不同地位的阶层。“封建主义”这个概念,突出租佃关系的 轴线,即把租种土地、并将农场的一半收成用求行租的人,和脱 离生产、依赖地租为生的人区别开来(也区别耕种自有地的自耕 农)。资本主义荫芽的分析,则强调革命前小农经济中的第二条生 产关系轴线一雇佣劳动一并将雇主(用劳动者生产的价值的 ◆下凯(1937:12)指出一类亩土地可产六七倍于所产牛奶的作物。 林这个数字设有把休耕年份计算在内
14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约1/3雇用农业工人)与佣工区别开来。根据这两条轴线,我们可 以象1950年土地改苹法那样,系统地区别农村社会中的地主、富 农,中农,贫农和底农(于第四章中详细讨论)。这样的分析,也可 以阄明革命前三四个世纪中农村社会演变的主要型式 为了同时兼顾到人口和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本书在大量实 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资料基础上,对冀一存西北平原上的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的历史,作了比较分析。这两种农业生产关 系迥异:一个主要依赖雇阴劳力,一个则是靠家庭劳力。家庭式农 业之转化为经营式农业,显示佣劳动和大农场的扩展。这两 种农场对人口压力的反应也不相同:一个可以根据农场的需要调 整其劳动力的数量;而另一个却常常无法作同样的调整。.因为一 个农户家庭不能解偏自家多余的劳力。比较两种农场劳动力使用 的不同,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口压力对家庭式农业的小农经济所起 的影响。 “分析比较两种农场的生产率,可以解释农亚经济的发展及停 带的原因。经营式农场是华北平原最大和最成功的农场。它伴随 商业性农业而兴起,证实了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其未能导致农场生 产力发生质的改变,则说明了农业经济的停滞。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这一李生现象的历更,可以同时照顾到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因素,并洁楚地说明经济内卷化下社会分 化的客观事实。这一演变型式,与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所塑造的形象,都不相同。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内 向超集约化,也不是筒单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 的小农经济中的阶级分化。 中国经济之没有象西方那样蓬勒发展,意味着中国社会变迁 的方式与西方的型式是各不相同的。西欧衣村在近世经历了长期
第一京探讨的向题 15 的社会分化:一方面是资本家的兴起,一方面是小农的无产化。在 无产化的过程中,社会上越米越多的人丧失了生产资料而依赖佣 工为生,从农村雇佣劳动者到乡村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工场的雇工, 城市各种服务性行业中的伙计,以至现代工厂的工人,都是小农无 产化的结果(蒂利,1978,1979)。小农社会便渐渐地被资本主义工 业社会所取代。与此相反,华北农村的演变,没有象典型无产化过 程那样,导致经营式农场的资木化,和越来越多的小农从他们的家 庭农场分离出来的现象。它却导致了有屈佣劳动,但未资本化的 经背农场的兴起,和越来越多小农的半无产化。这些小农,同时依 赖家庭农场和佣工收人为生。虽然有的在农业部门之外就业,但 大部分仍束缚于农业,许多是短工,有的做长工。本书称这个演变 过程为“贫农经济的形城”,或称为小农经济的“半无产化”。我用 “半无产化”一词,并不意味这个过程是必定要过渡到资本主义和 完全无产化的一个中间阶段;而是要表明一个受到人口和阶级分 化双重压力,又没有蓬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小农经济的 特殊演变型式。 本书的宗旨之一,是要说明小农的性质会在半无产化过程中 改变。这既不是说他们简单地从小农变为非小农,也不是说他们 简单地失去了前文提到的三个面貌中的任何一个。这个变化的主 要内容,是三个特征混合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以及在小农特征之上 又加上佣工者这-一新的特征。 经济落后的问题 中国社会经济演变型式异于西方的问题,必然会连带出中 国经济为什么没有经访资本上义发展的问题艾尔温继他的分析, 进一步论说人口压力通过两条主要途径迫使中国经济的落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