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验目的:掌握植物分类常用的的形态术语,学会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方法。3.实验内容: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检索表的编制。4.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准确描述,并进行植物检索表的编制。5.实验设备及器材:枝剪。(七)考核方式及成续评定见考核大纲。六、课程思政《植物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农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栽培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植物保护等众多后续专业课打下重要基础。而且这是一门实验、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将理论课、实验课、野外实践课三课融为一体,在"知行合一"理念下进行“三课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人才供给角度来看,农林专业的学生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埋头苦干、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敬业精神。这与当前我国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高度契合的。另外,各农林高校大多数将《植物学》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这个时期是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重要节点,能否系好专业课程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开展可以说正当其时。尤其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植物学研究逐步深入,大到生态、生物多样性等宏观领域,小到分子、细胞等微观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如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杂志上发表了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榕属植物与传粉榕小蜂共演化机制,也为《植物学》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农”为底色,把“三农”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理论课教材:《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3版《植物学》傅承新、邱英雄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版(2)实验课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王幼芳,李宏庆,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版《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3)实习指导书:《郑州地区植物检索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树木教研室自编《河南植物志》宝章、王遂义、高增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891年2.参考书:(1)《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杨辉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2)《园林树木1600种》张天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3)《河南树木志》.王遂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34
34 2.实验目的:掌握植物分类常用的的形态术语,学会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方法。 3.实验内容: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检索表的编制。 4.实验要求:认真观察、准确描述,并进行植物检索表的编制。 5.实验设备及器材:枝剪。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见考核大纲。 六、课程思政 《植物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农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栽培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植物 保护等众多后续专业课打下重要基础。而且这是一门实验、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将理 论课、实验课、野外实践课三课融为一体,在"知行合一"理念下进行“三课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 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人才供给角度来看,农林专业的 学生对应的社会岗位需要埋头苦干、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敬业精神。这与当前我国 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高度契合的。 另外,各农林高校大多数将《植物学》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这个时期是学生 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的重要节点,能否系好专业课程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思政教育开展 可以说正当其时。尤其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植物学研究逐步深入,大到生 态、生物多样性等宏观领域,小到分子、细胞等微观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植物学及相关研究领域 捷报频传,如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国际顶级期刊 Cell 杂志上发表 了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榕属植物与传粉榕小蜂共演化机制,也为《植物学》思 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以“农”为底色,把“三农” 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知农爱农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理论课教材:《植物学》.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年第 3 版 《植物学》.傅承新、邱英雄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 2 版 (2)实验课教材:《植物学实验指导》,王幼芳,李宏庆,马炜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第 2 版 《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实习指导书:《郑州地区植物检索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树木教研室自编 《河南植物志》.丁宝章、王遂义、高增义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891 年 2.参考书: (1)《1000 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杨辉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年 (2)《园林树木 1600 种》.张天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年 (3)《河南树木志》.王遂义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
(4)《河南种子植物检索表》朱长山、杨好伟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5)《植物学》,方炎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3.推荐网站:(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http://www.iqiyi.com/a19rrhzhmd9.html?vfim=2008aldbd(2)iPlant植物智一一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3)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4)AngiospermPhylogenyGroupIV,APGIV,https:/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5)中国大学慕课MOOC,https:/www.icourse163.0rg/search.htm?search=%E6%A4%8D%E7%89%A9%E5%AD%A6#/八、教学条件该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环境以及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的支持。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该项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5%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情况,课上设置提问和小组讨论,并利用学习通等APP工具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该项为课堂表现总成绩的10%;课程预习情况占总成绩的5%,课程实验成绩总成绩的25%,课程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25%。2.终结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根据考核知识点出A、B卷两套试卷,经系主任签字后交教务处任选一套选排印刷。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3.课程综合评价: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综合评价,课程综合成绩=期末成绩*30%+实习成绩*25%+实验成绩*25%+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打分依据为:课前预习(5%)、课堂发言(10%)、以及作业等表现状态(5%)。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识别植物的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和知林学林爱材的素养。35
35 (4)《河南种子植物检索表》.朱长山、杨好伟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植物学》.方炎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年 3.推荐网站: (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http://www.iqiyi.com/a_19rrhzhmd9.html?vfm=2008_aldbd (2)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 (3)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 (4)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Ⅳ, APG Ⅳ,https://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 (5)中国大学慕课 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search.htm?search=%E6%A4%8D%E7%89%A9%E5%AD%A6#/ 八、教学条件 该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环境以及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的支持。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该项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 5%;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情况,课上设置提问和小组讨论,并利用学习通等 APP 工具组织学生进 行互评,该项为课堂表现总成绩的 10%;课程预习情况占总成绩的 5%,课程实验成绩总成绩的 25%, 课程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 25%。 2.终结性评价: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根据考核知识点出 A、B 卷两套试卷,经系主任签字后, 交教务处任选一套选排印刷。百分制评分,60 分及格。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3.课程综合评价: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综合评价,课程 综合成绩=期末成绩*30%+实习成绩*25%+实验成绩*25%+平时成绩*20%。其中平时成绩打分依据为: 课前预习(5%)、课堂发言(10%)、以及作业等表现状态(5%)。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 识别植物的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和知林学林爱林 的素养
树木学(Dendrology)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课程编号:02011006h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2或4学期课程负责人:巩琛锐课程团队:李明婉,闫丽君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林学;智慧林业;核心对先修的要求:森林植物学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课程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等课程提供树木学相关知识及基础实践能力主撰人:巩琛锐审核人:范国强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年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树未学是研究树未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的一门科学。它是林学、智慧林业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树木学以植物学为基础,与土壤学,气象学有密切联系,是森林生态学、林木培育学、树木良种选育学和森林经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树未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未和木质藤本植物。学习树未学的目的,是在识别各种树未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分布及适宜栽培地区。学习树未学,不仅要进行主要种类识别,还要认真地了解树未的观赏特性和用途、物候与环境的关系、树未的文化内涵,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或它地的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勤学、勤问、勤练习、勤实践,不断地积累,以达到熟练应用树木造林的能力。树木学是林学、智慧林业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进行林业研究和生产的基础。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是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实践过程。树术学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树木学与树木学相关的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林学林爱林的素养和林业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36
36 树木学 (Dendrolog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006h 课程总学时:48 学时 实验学时: 24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 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2 或 4 学期 课程负责人:巩琛锐 课程团队:李明婉,闫丽君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林学;智慧林业;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森林植物学 对后续的支撑:为后续课程林木遗传学、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等课程提供树木 学相关知识及基础实践能力 主撰人:巩琛锐 审核人:范国强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年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 的一门科学。它是林学、智慧林业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树木学以植物学为基础,与土壤学、 气象学有密切联系,是森林生态学、林木培育学、树木良种选育学和森林经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学习树木学的目的,是在识别各种树 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分布及适宜栽培地区。学习树木学, 不仅要进行主要种类识别,还要认真地了解树木的观赏特性和用途、物候与环境的关系、树木的 文化内涵,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或它地的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勤学、勤问、勤练 习、勤实践,不断地积累,以达到熟练应用树木造林的能力。 树木学是林学、智慧林业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进行林业研究和生产的基 础。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和巩固课堂教 学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是养成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实践过程。树木学实验课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理论讲解和实 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树木学与树木学相关的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学科 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林学林爱林的素养和林业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树木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和在林业建设中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树木的生态习性和林业用途:掌握常见树木的栽培:掌握树木的繁殖方法;了解树木的环境效应及生产功能。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掌握300种河南省常见树木的识别方法;掌握200种河南省常见树木的生态特性栽培技术及养护管理技术等:独立运用树木检索工具书正确检索不认识的树木:学会森林树种的调查方法。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程共三章。首先介绍树木的形态及变异、树木生长发育与与物候期、中国树种资源与保护利用的状况、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树木学的学习内容,然后讲解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几个总要纲或亚纲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使学生深入掌握主要树种的种类识别,认真地了解树木的观赏特性和用途、物候与环境的关系、树木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或它地的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勤学、勤问、勤练习、勤实践,不断地积累,以达到熟练应用树木造林的能力。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或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启发式、案例及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教学的起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评价:根据学校内部教学评价体系反馈,进行改进。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31目标1:使学生具备识别河南常见树木的能力。42目标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林业调查的能力56目标3: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解决林业生产和建设中出现的树种裁培及37养护管理等问题的能力。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学时)绪论学时数:237
37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树木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和在林业建设中的分类方法;掌握常见树木的生 态习性和林业用途;掌握常见树木的栽培;掌握树木的繁殖方法;了解树木的环境效应及生产功 能。 2.实验技能方面:熟练掌握 300 种河南省常见树木的识别方法;掌握 200 种河南省常见树木 的生态特性栽培技术及养护管理技术等;独立运用树木检索工具书正确检索不认识的树木;学会 森林树种的调查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共三章。首先介绍树木的形态及变异、树木生长发育与与物候期、中国树种资源与保 护利用的状况、树木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树木学的学习内容,然后讲解裸子植物和被 子植物几个总要纲或亚纲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 用价值,使学生深入掌握主要树种的种类识别,认真地了解树木的观赏特性和用途、物候与环境 的关系、树木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或它地的各种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做到勤学、勤问、勤练习、勤实践,不断地积累,以达到熟练应用树木造林的能力。 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或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法、启发式、案例及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教学的起点-选择和设计教学媒 体-形成性评价-修改。 教学评价:根据学校内部教学评价体系反馈,进行改进。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目标 1:使学生具备识别河南常见树木的能力。 3 2 目标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林业调查的能力。 4 5 3 目标 3: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解决林业生产和建设中出现的树种栽培及 养护管理等问题的能力。 6 7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24 学时) 绪论 学时数:2
了解树木的形态及变异、树木生长发育与与物候期、中国树种资源与保护利用;理解树种分布区和树木区系;掌握树木与环境的关系:熟练掌握树木分类的系统、依据、等级、命名法和检索表。第一章裸子植物学时数:7第一节苏铁纲和银杏纲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林功能、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术语的理解、记忆和树木的识别。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理解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熟练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2.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3.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4.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第二节球果纲4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球果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林功能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术语的理解、记忆和树木的识别。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理解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掌握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熟练掌握球果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2.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3.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4.球果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第三节红豆杉纲1学时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红豆杉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林功能、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术语的理解、记忆和树未的识别。38
38 了解树木的形态及变异、树木生长发育与与物候期、中国树种资源与保护利用;理解树种分 布区和 树木区系; 掌握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熟练掌握树木分类的系统、依据、等级、命名法和 检索表。 第一章 裸子植物 学时数:7 第一节 苏铁纲和银杏纲 1 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 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 林功能、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 术语的理解、记忆和树木的识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理解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 的利用 价值;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熟练掌握苏铁纲和银杏纲裸 子植物的生物 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苏铁纲和 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2.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3.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 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4.苏铁纲和银杏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第二节 球果纲 4 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 态学特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球果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林功能、 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术语的理 解、记忆和树木的识别。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理解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掌握 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熟练掌握球果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球果纲裸 子植物的地理分布;2.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利用价值;3.球果纲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4. 球果纲裸子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第三节 红豆杉纲 1 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 性、地理分布和利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红豆杉纲裸子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林功能、 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造林。教学难点:树木形态术语的理 解、记忆和树木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