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温馨提示: 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相信你在120分钟内完成 所有答题。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你在“答题卷”上答题。 3.将姓名、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 、古诗文默写(10分) 1.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做6题)(6分) (1)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5)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8)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 2.按提示默写诗文名句。(4分) (1)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其中一首的连续两句: (2)人们常引用孟子的“ ,强调建立和 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61分) 一敬畏生命(23分)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 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 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 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
1 2007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温馨提示: 1.你现在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相信你在 120 分钟内完成 所有答题。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你在“答题卷”上答题。 3.将姓名、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 一、古诗文默写(10 分) 1.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意选做 6 题)(6 分) (1)秋风萧瑟 , 。(曹操《观沧海》) (2)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5)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 (7)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8)亲贤臣,远小人, 。(诸葛亮《出师表》) 2.按提示默写诗文名句。(4 分) (1)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其中一首的连续两句: (2)人们常引用孟子的“ , ”,强调建立和 谐人际关系的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分别回答问题。(61 分) [一]敬畏生命(23 分)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 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 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 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
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 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 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 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 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 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 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 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 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 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 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 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 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 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 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 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 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 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
2 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 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 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 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 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 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 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 的行为是多么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 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 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 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 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 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 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 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 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 法承受之重,比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 而纵身跳进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从而使小
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剎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 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 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 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 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 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 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 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 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3.文章内容丰富,①②③段既引用了 又叙述了 ④至⑦段则是精当 的,使读者在饶有意趣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3分) 4.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在一定意义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只 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 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5分) 5.第⑤段“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何理解?(5分) 6.你认为画线的这句好不好?为什么?(5分) 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文中的我却为烫伤一只老鼠自责,你觉得这合适吗?(5 分)[二]“小人”怎样才能变成“君子”(23分)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过去有不少人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了一点新内容就抓紧复习 实在是曲解了圣人论“学”之意。孔子论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既
3 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一条鳝鱼在油锅中 被煎时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只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 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 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 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不仅仅 因为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 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 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 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3.文章内容丰富,①②③段既引用了 ,又叙述了 ,④至⑦段则是精当 的 ,使读者在饶有意趣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心灵上的净化。(3 分) 4.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在一定意义上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只 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 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5 分) 5.第⑤段“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何理解?(5 分) 6.你认为画线的这句好不好?为什么?(5 分) 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文中的我却为烫伤一只老鼠自责,你觉得这合适吗?(5 分)[二] “小人”怎样才能变成“君子”(23 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过去有不少人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了一点新内容就抓紧复习”, 实在是曲解了圣人论“学”之意。孔子论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既
注重对儿童心性与人格的培养,又重视教学为人之道。中国古代的教学是按照人 的成长规律来分布教学内容,各个阶段的学习要点各有侧重:洒扫应对、待人接 物;句读标点,文字训诂;讲习经典,大道真理。 字的繁体写作“習”,意 为小鸟在太阳下振动翅膀,反复学飞。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求把所学到的 知识、技能、智慧和真理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格修炼、 社会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古人云:“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读书, 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注意从中汲取作品的精华,而不要总是挑 作者的毛病以显示自己高明。徐复观当年身着国民党少将军服,前去拜访儒学大 师熊十力请求指点。当被要求熟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时,他表示先前已经读 过,但还是又读了一遍。再见熊十力时就竹筒倒芝麻般说出他不同意作者的许多 观点,结果换来一顿怒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读书是要看出它的 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你这样读 书,真太没有出息!徐复观恍然大悟,自认为“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正是这一骂,才将他骂成一位著作等身的-代儒学大师。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告诫 过我们:“"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如果总是看不到对方的好处,不能使自己 从中受益,自己就会一直停留在某个水平而不能提高。 ③学友、朋友之间的学术讨论,是促进学识的有效手段。如果真有志向、趣 味情投意合的同门学友(甚至是网友)从远方来和你切磋学问,畅叙友情,对床 夜雨,抵足而眠,用时髦的话讲,这本身不也是一件很"high"的事吗?有的 人眼睛只盯着考试成绩,拼得你死我活。殊不知,老师教诲、同学切磋、个人硏 修乃是人生成长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套马车。 ④当学行达到一定高度之时,必须正确面对孤独的处境。古训云:“木秀于
4 注重对儿童心性与人格的培养,又重视教学为人之道。中国古代的教学是按照人 的成长规律来分布教学内容,各个阶段的学习要点各有侧重:洒扫应对、待人接 物;句读标点,文字训诂;讲习经典,大道真理。“习”字的繁体写作“習”,意 为小鸟在太阳下振动翅膀,反复学飞。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求把所学到的 知识、技能、智慧和真理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格修炼、 社会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古人云:“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读书, 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注意从中汲取作品的精华,而不要总是挑 作者的毛病以显示自己高明。徐复观当年身着国民党少将军服,前去拜访儒学大 师熊十力请求指点。当被要求熟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时,他表示先前已经读 过,但还是又读了一遍。再见熊十力时就竹筒倒芝麻般说出他不同意作者的许多 观点,结果换来一顿怒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读书是要看出它的 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你这样读 书,真太没有出息!”徐复观恍然大悟,自认为“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正是这一骂,才将他骂成一位著作等身的一代儒学大师。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告诫 过我们:“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如果总是看不到对方的好处,不能使自己 从中受益,自己就会一直停留在某个水平而不能提高。 ③学友、朋友之间的学术讨论,是促进学识的有效手段。如果真有志向、趣 味情投意合的同门学友(甚至是网友)从远方来和你切磋学问,畅叙友情,对床 夜雨,抵足而眠,用时髦的话讲,这本身不也是一件很“high”的事吗?有的 人眼睛只盯着考试成绩,拼得你死我活。殊不知,老师教诲、同学切磋、个人研 修乃是人生成长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套马车。 ④当学行达到一定高度之时,必须正确面对孤独的处境。古训云:“木秀于
林,风必催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因为有独特的个性和高远的识见,这种 人必然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內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司汤 达在世时不为同时代人欣赏;贝多芬的几部钢琴奏鸣曲超越时空,是为未来世纪 的听众而创作;爱因斯坦一生患有严重的孤独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道出了孤独的悲怆。在不为世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做出何等 举动,这是考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砝码。大人要有大量,笑对沧桑,宠辱不 惊,“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风范,而不能整天要么珠泪暗垂,悲悲戚戚,要 么孤芳自赏,怨天尤人 ⑤《讼论语》构筑了一个由“君子——小人”组成的二元对立世界,也着力 刻画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君子”形象。本章叙述的就是由小人(平民)到君子的 修练历程。 8.作者认为“学而时习之”应该如何理解?(3分) 9.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小人”怎样才能变成“君子”?(5分) 10.如何理解第④段“在不为世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做出何等举动,这是考量一 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砝码”?(5分) 11.第②中加点的“不断”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分) 12.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者则引用培根的“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 者”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 三1《孟子》二则(15分) 【甲】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5 林,风必催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因为有独特的个性和高远的识见,这种 人必然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所以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司汤 达在世时不为同时代人欣赏;贝多芬的几部钢琴奏鸣曲超越时空,是为未来世纪 的听众而创作;爱因斯坦一生患有严重的孤独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道出了孤独的悲怆。在不为世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做出何等 举动,这是考量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砝码。大人要有大量,笑对沧桑,宠辱不 惊,“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风范,而不能整天要么珠泪暗垂,悲悲戚戚,要 么孤芳自赏,怨天尤人。 ⑤《论语》构筑了一个由“君子——小人”组成的二元对立世界,也着力 刻画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君子”形象。本章叙述的就是由小人(平民)到君子的 修练历程。 8.作者认为“学而时习之”应该如何理解?(3 分) 9.纵观全文,作者认为“小人”怎样才能变成“君子”?(5 分) 10.如何理解第④段“在不为世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做出何等举动,这是考量一 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砝码”?(5 分) 11.第②中加点的“不断”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5 分) 12.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者则引用培根的“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 者”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 分) [三]、《孟子》二则(15 分) 【甲】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