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之五-文言文 石船中学语文初三年级组语文教研组 审稿陈强 第一部分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 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2.用原文回答。(4分) 赞语"中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体现了五柳 先生的生活爱好,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1分)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 是什么。(2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眀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 离开?(4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2007 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之五-文言文 石船中学语文初三年级组语文教研组 审稿 陈强 第一部分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 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用原文回答。(4 分)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 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 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1 分)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 是什么。(2 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3 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 分)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 离开?(4 分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2 分)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一一进入桃花源一一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第一部分参考答 (一)五柳先生传1.①特别爱好②到,往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1分)好读书性嗜酒(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1分)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4.志 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1.2分A 2.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 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 然不给分) (三)桃花源记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 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D(2分) 第二部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ˆ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 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用相同的词义组词。(4分)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②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 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同 3.联系选文,说说”疾病”在文中的不同含义。(2分) 4.翻译句子(2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现在我们常用哪个成语来比喻课文里所写的这种行为。(1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第一部分参考答案 (一)五柳先生传 1.①特别爱好 ②到,往 2.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1 分) 闲静少言 不慕 荣利(1 分) 好读书性嗜酒(1 分)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1 分)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志” 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1.2 分 A 2.3 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 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 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 分,只 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 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 2 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 1 分;答“闲适”、“热爱自 然”不给分) (三)桃花源记 1.不足为外人道也(2 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 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 D(2 分) 第二部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 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 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用相同的词义组词。(4 分)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②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 分)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 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同 3.联系选文,说说“疾”“病”在文中的不同含义。(2 分) 4.翻译句子(2 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现在我们常用哪个成语来比喻课文里所写的这种行为。(1 分)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
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子,对别人的尊称。)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②兽见之皆走 7、翻译句子(2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 8.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更加寻找2、还通旋汤通烫3、疾:小病病:重病4、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 作为自己的功劳。5、6、这跑7、天帝派我掌管百兽。8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命也 第三部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1.根据原文默写文段中空缺部分 2.下面各组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最后一段中的”故”字是对哪些文字进行总结? 5.第一段总写三峡突出了什么特点?后面哪些文字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
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子,对别人的尊称。)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 分)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是: ②兽见之皆走。 走: 7、 翻译句子(2 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 8.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更加 寻找 2、还通旋 汤通烫 3、疾:小病 病:重病 4、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 作为自己的功劳。5、 6、这 跑 7、天帝派我掌管百兽。 8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命也。 第三部分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 至 晴 初 霜旦 , 林寒 涧肃 , 常有 高猿 长 啸, 属引 凄异 , 空谷 传响 , 哀转 久绝 。 故渔 者歌 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⒈根据原文默写文段中空缺部分。 ⒉下面各组句子使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⒊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⒋最后一段中的“故”字是对哪些文字进行总结? 答: ⒌第一段总写三峡突出了什么特点?后面哪些文字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 答: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水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 1.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 2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3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答 文中 画线语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N五柳先生”这个别号是如何得来的? 答 忘怀 得失”与上文: 相呼应。 3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这说明先生怎样一种读书态度? 4文中总的概括先生特性的一句话是 5先生与”亲旧”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B3、(1)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 也没有这样快。4对”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进行总结。5突出三峡山多山高的 特点。"绝 林寒涧肃”、"空谷”等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 1.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2.吾吾吾3.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 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不能,因为这两句 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1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2.不慕荣利3先生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说明他读书的态度是: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牵强附会、卖弄玄虚。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5.先 生与”亲旧”的关系甚为亲密。从他们常置酒招待先生,先生解怀畅饮不讲客套可以看出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______,水中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 ⒈文段中空缺处应填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⒉根据上下文,把原文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 ⒊根据内容,可以把文段分为几个层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 画线语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 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⒈“五柳先生”这个别号是如何得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忘怀 得失”与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⒊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这说明先生怎样一种读书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⒋文中总的概括先生特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先生与“亲旧”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一) 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⒉B ⒊⑴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⑵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 也没有这样快。⒋对“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进行总结。⒌突出三峡山多山高的 特点。“绝 ”、“峻”、“林寒涧肃”、“空谷”等对其特点进行了照应。 (二) ⒈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⒉吾 吾 吾 ⒊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⒋不能,因为这两句 传递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看到大自然的美的无穷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有露出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三) ⒈因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⒉不慕荣利 ⒊先生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说明他读书的态度是: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牵强附会、卖弄玄虚。 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⒌先 生与“亲旧”的关系甚为亲密。从他们常置酒招待先生,先生解怀畅饮不讲客套可以看出来
第四部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电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 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 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 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4分)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2分)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4分) 根本原因是 4、翻译下面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分)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选自 作者 朝著名的 8、解释加点的字。(4分) (1)虽 )有千里之能(2)不以( 千里称也。 (3)才美不外见( (4)其( )真无马邪?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四部分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 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 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 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4 分)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2 分)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4 分) 根本原因是: 4、翻译下面句子(2 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 分) 发 闾 左 适 戍 渔 阳 九 百 人 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 分) (二) 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选自 ,作者 是 朝著名的 家。(2 分) 8、解释加点的字。(4 分) (1)虽( )有千里之能 (2)不以( )千里称也。 (3)才美不外见( ) (4)其( )真无马邪? 9、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