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诗经》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 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 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 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 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 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 的感受,爱僧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 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氓 《诗经》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 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 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 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 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 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 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 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 渐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 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1)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 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 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 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 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 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 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 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 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 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 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 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 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 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2)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 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 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 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 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采薇 《诗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 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 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 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 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 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 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 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 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采薇 《诗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 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 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
《采薇》。 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 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 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 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 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u)止猃狁( XIanyun)之故王事靡鹽(gu)我行不来(lai) 彼路(心u)斯何四牡騤騤(kui)雨(yu)雪霏霏小人所腓(fei 象弭(m)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1)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 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2)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3)《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4)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
《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 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 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 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 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 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
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1)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3)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4)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6)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土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 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土兵 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 鹽”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 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土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 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
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 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 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 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 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 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 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